孩子的成长与担当 | 2021年春季四川木里走访报告

走访时间:2021年5月8日至5月15日

走访地点:四川木里

走访人员:杨柳、韩晓萍、李洁、甄丽丽、赵彦、谢雨津、叶秋彤、高宇

走访任务:发放奖助学金学生272人,实际发放金额245500元,走访新增学生3人

 

 

文 | 小伞

 

自去年到乐业便答应组织要写两篇感想,拖延症晚期也就只交了第一篇的改变,第二篇的成长迟迟没有动笔,那也就木里的一并写了好了。

 

初见木里与川西的坚守

 

教师与志愿者的信念

我个人因为一直混迹公益非营利的圈子,在描述自己工作内容的时候常常被外界加之“善良”“有爱心”的字眼。每每听到这些描述,就觉得自己十分渺小,担不上这样的褒奖。六年前第一次和组织一起走访时便说道,感觉走访带给我的收获远大于我为孩子们付出的。2021年春天与木里的相遇也是相似的感觉。与当地的教师和长期付出的志愿者来说,我做的太少太少了。

比如在西昌集合的时候就很感激又碰上了优秀的走访团队。高队作为半个木里人,长期的在木里各个乡镇和村落奔波,参加了每一次的木里走访;姐姐们十几年如一日的在本职工作外,一次又一次的下乡、助学、抗震救灾更是让我的敬佩感油然而生。与他们相比,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不能忘的是当地教师,有幸见到最美乡村教师王校,也或许像他说的那样,是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老师、志愿者的奉献孩子们才有现在更好的发展。认识越多公益人,越是惊叹于他们的付出与坚守与意识到自己未来的道阻且长,这是木里之行的第一个感慨。

 

精准扶贫在路上

第二个感慨必定是精准扶贫的成效了。作为一个在一圈美国人中间学国际发展的国人,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在疫情下,依然完成了全面脱贫的任务。这个感受和骄傲在本次木里走访当中更是深有体会。

去过几次走访,可没有什么地方和木里相似。西昌出发到木里县城就近一天的车程,更别说到各个乡镇的路程了。每天都是超过六小时的车程以及翻数不清的大山,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四川山区的纵深以及扶贫的艰苦。到了俄亚之后,家家户户都牵着马和驴,过着上山放羊下山种田的生活。不似其他地方多数年轻人出去打工,或许因为闭塞,更多的人反而选择留在当地,在我访谈的学生中,多数的爸妈都居家务农。

看到山区闭塞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精准扶贫的成效。第一个最直观的感受还是路修通了。根据高队和各位当地老师的说法,以前的路出了国道就是泥巴路,而且是悬崖边上的泥巴路,现在加宽路面以及安装护栏,原来一天的路程也变成了5小时,最重要是安全性提升了,物资也丰富了起来。村小合并后在乡里也建起了全新的校舍,多媒体教学也逐步跟上,考虑到木里,尤其是俄亚的位置,这样的扶贫广度和深度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可是,即便硬性条件快速跟上,家庭经济条件也不断改善,木里还是需要更多的支持,地理位置加大其发展难度,并且木里仍然欠缺很多教育软性的条件。最明显的就是英语教育的短板。木里各小学缺少英语教育,让孩子们在初中难以跟上,在本就艰难的环境中升学更加困难。有机会专门写一篇英语学习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孩子吧。在这里只能告诉看到这篇的孩子们,语言都是下苦功夫的,没有捷径,一分耕耘便能有一分收获。

 

民族文化的守候

第三件印象深刻的事情便是木里县区域内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各个小学都有民族文化的课程,下午的第二课堂也有民族舞蹈等活动。在俄亚,也着实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东巴文化渗透在每一个角落,孩子们要学着做民族特有的纸张和衣服,真的觉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老师们不遗余力的宣传民族文化,让文化得到传承的精神更是令人感动。更欣喜的是,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各个老师们也用起了抖音、快手等比我这个2G女孩新潮多的方式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文化,也是新文化展示的一种体现。

这三样,大概是我对木里这个地方以及本次走访最重要的几个感触。而下面的几个,则是几年公益和走访的过程以来的一些感悟和感动。

 

孩子的成长与担当

2015年,6年前,只有17岁的我第一次和组织一起走访。犹记得在出发之前,我自己颅内脑补,既然是去凤凰,这么一个旅游发达的地方,大致不会太过于贫困。又是结合了自己初高中时在广东下乡助农的一些经验以及参考了父母辈儿时生活的环境,认为自己对贫困已经是有一个很具象的概念了,也笃定已经给自己做了充足的心理建设与思想准备,便踏上了走访的旅程。但那次走访的对我的冲击可能会陪伴我一生,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职业方向。我见到了和希望工程那个大眼睛努力学习的女孩不一样的孩子,和广东农村截然不同的景象。纵使粤西粤北可能是广东最为贫困的地区,在湘西的大山里,广东人民不论如何都是富庶的。具体感想可以参照《2015年湖南OFS凤凰小伞走访日志》和《2015年湖南OFS通道小伞走访日志》。

2015年湖南OFS凤凰小伞走访日志

2015年湖南OFS通道走访小伞的日志

2015年是我第一次知道中国有大量的孩子辍学,甚至不是高中生辍学,是小学生辍学外出打工,第一次知道家长不会督促孩子努力学习,而是催促孩子挣钱,也看到无法获得编制,代课20余年的老师。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感受贫困以及与自己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世界。

但所幸,几年后,孩子成长了,和几年前的孩子不一样了。这一次在木里看到的孩子,有几个印象特别深的,就本着一个评估人的心态,简单写一下他们的故事。

第一个孩子,在访谈的时候就一直强忍着眼泪。每次总会见到这样的孩子。孩子说,他小学的时候因为父亲患病,大哥被迫辍学打工,他也是。一年级刚上学的他就离开学校,开始了长达三年山上放羊的生活。现在,已经是一个初三的学生了,但成绩在录取线的边缘,上高中有些许不确定性。我问道:为什么想读高中,学生回答说,因为不想辜负家里的期待,一定要拼命考上。“不想辜负父母的期望”是我在木里走访听到最多的几句话之一。很多学生觉得成绩不好对不起父母的付出,以及无颜面对父母,听着很是心酸。但另一个方面想,这也恰恰说明了观念的变化和孩子的成长,孩子更能体恤父母,家长更能支持孩子读书,也是令人感到欣喜的。

第二个孩子,则是励志班的孩子,成绩十分亮眼,是在走访中遇到为数不多学习优异的学生之一。她的姐姐是木里县城中考状元,被带到了北京读高中。这个妹妹也有同样的梦想。谈话的时候,发现是一个很开朗的孩子,为自己姐姐的高考学习忧心,也时时考虑着家人的身体安康。不单是她,而是这次很多牡蛎的孩子都会不约而同的询问着学习方法,大致想要用更科学的方法学习吧。向上不断努力、阳光的孩子总那么的讨人喜欢。这一次走访也发现,孩子们也都比6年前的孩子阳光许多,虽然不是同一批孩子,但考虑到背景,免于每天近4小时摸黑上学路程的孩子,总是会更快乐一些。

用第三个孩子的称呼讲述这个故事有点不恰当,但也用单人称指代一下大多数孩子吧。这一次木里走访,让孩子们写上了心愿卡。当然,因为是孩子,看到了很多想要一个足球、篮球的心愿,看到了想到北京上海上大学的期待。但最多最多的一个心愿是,希望回报社会。孩子们说道“希望以后能像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一样,坚持做公益,回报社会。”每每看到这样的话,都能想到是什么支撑着我一直走下去,大概就是这很简单甚至有时候很多人看来有点幼稚的话,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影响更多人,让社会变得更好吧。


联系小编请添加微信 小F:185-1952-9838

关于我们:

北京成英公益基金会

我们的自由天空(OFS),

专业的民间乡村教育志愿者服务公益平台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