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乡村教育工作18年,农村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2024年, 受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委托,北京成英公益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共同对2024年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联合开展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北京成英公益基金会深入东、中、西三大地区的9省18个县的50余所学校,采集有效样本13992份,对象涵盖小学五年级到高二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14.6岁,其中男生占50.2%,汉族占75.7%,住校生占65.4%。
一起来看看本次调研的报告吧。
该报告从学术视角关注和分析2024年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调查结果提出维护和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建议。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处在这一时期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其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相比城市青少年,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突出,主要表现在抑郁风险更高、学业适应困难、心理创伤发生率高、行为问题显著以及积极心理品质有待提升等方面。
抑郁风险反映存在抑郁情绪的可能性,不等同于临床评估诊断的抑郁症,也非患病率。
大规模留守儿童因家庭结构破碎与情感支持缺失陷入困境,农村学校面临专业心理师资匮乏、课程体系薄弱的现实,叠加贫困、校园欺凌、低龄寄宿等压力源,形成系统性风险,亟需社会广泛关注与支持。
开展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对于分析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促进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手机沉迷现象严重,初中阶段尤为突出。报告指出,46.1%的学生倾向于不能忍受没有手机,43.8%的学生倾向于即使未使用手机也会一直想着它。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农村学生的手机沉迷倾向存在差异,初二女生表现出更强烈的手机沉迷倾向。

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根据学生的自我报告,39.3%的农村学生成绩处于60-70分区间,15.8%日常成绩不及格。60-70多分的成绩,实际上意味着存在一定的学习问题,有相当部分的所学内容没有掌握;日常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则意味着严重的学习问题。抑郁风险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关联。随着分数的降低,抑郁风险检出率升高。
亲子沟通是父母提供有效支持的重要基础。报告指出,当学生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遇到的困难时,抑郁风险较高,其抑郁高风险检出率为认为父母了解自己遇到的困难的学生这一组的7倍。

空间距离。父母长期外出、学生住校都会增加心理健康风险。父母均外出的学生抑郁高风险率最高。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报告指出,89.8%的学校开展心理课,农村学生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教师组织开展的心理类活动,而不是纯粹的讲授课程。

第二,建设农村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
第三,强化家庭支持,促进家庭功能。
第四,借助新技术推动优质资源援助农村地区。
第五,加强心理课的活动设计与推广。
联系小编请添加微信 小F:185-1952-9838
关于我们:
北京成英公益基金会
我们的自由天空(OFS)
专业的民间乡村教育志愿者服务公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