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报告 | 通道县庆七十周年回村记

文 | 刘思思

10月20日,从怀化回南京的火车上,土雪秘书长发来信息,让我把此次的通道之行整理一篇报告,我想想,十多年没回来了,也该写点什么吧!

县庆的消息大概是提前半个月收到的,查了一下大交通,原来南京到怀化,只需要6个小时的高铁。回想09年的时候,要先从南京乘动车到上海,再从上海坐20多个小时的火车才能晃到怀化,这交通便利性的提升真不是一点点啊!土雪说,除了参加县庆活动,还会回独坡的各个村小去看看。嗯,那必须回去!

一、县庆

10月17日早9点从南京出发,下午6点已经到了通道县城。下车后就听到了熟悉的乡音,走两步又闻到了熟悉的似乎是炊烟的味道,心里默默说了一句:我回来了!后来见到常老师,她也深有同感。

我记忆中的通道县城,似乎就只有两条街,当年双江两岸的商业似乎也没有怎么起来,高层建筑更是少见,风雨桥也就两三座吧。同行的石老师说,现在已经是一江跨九桥了,在一座廊桥上,更建了三层的建筑,很有气势。再看看这四处林立的高层住宅,房地产也是飞速发展啊!

当晚的县庆活动是“一乡一品”,即每个乡镇沿着双江两岸各自表演自己乡镇的特色节目,我们可以一路走一路欣赏,有芦笙、舞龙、侗戏、哆㖿等等,街道上挤满了人,每一座风雨桥都亮着灯,这样热闹的场面,太久没有感受过了。

10月18日上午在萨岁广场举行的大型庆典活动,也是这次县庆的重头戏。我和常老师到得比较早,看到很多盛装打扮的观众和候场的演员,便开始了采风活动。好在有常老师这样的E人开道啊,否则我也开不了口。但我发现我多虑了,侗乡人的热情和友好,很快就能把你也转化成E人。他们会很乐意与你合影,当你把相机对着他们的时候,他们会立即大大方方地对着镜头微笑,当你问她们头饰和项圈重不重的时候,她们就开心地从自己头上取下来,给你试戴。这种自信,是来源于对家乡和自身民族文化浓浓的爱。

二、座谈会

絮絮叨叨那么多,我要说回和OFS相关的内容了。10月18日的中午,秘书长土雪风尘仆仆地赶到了通道,下午他约了独坡各村小的校长在思源学校的会议室开一个座谈会,除了了解一下目前各校的情况,还希望能够推进侗族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落实。

成英公益基金会从2007年进入独坡乡,到现在已经是第18个年头了,校长们有些也到了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年龄,他们是乡村教育快速发展的亲历者。从最早破旧的教学楼、没有一个英语老师、老师自己的普通话还说得很吃力、一个老师要兼若干门课程、孩子基本不想学习,到现在有了新的教学楼、宽敞的教室、年轻的老师输送进了村小、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是孩子还是村民的普通话能力也越来越好。

这些变化,除了国家的投入之外,还因为OFS的到来,支教老师的到来,助学金奖学金的发放、教师培训计划的落实,给这里的村小带来了最为直接的帮助。无论是在师资力量上,还是在硬件条件的改变上,最终看到了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升。而这十八年间,老师和OFS的志愿者们也都结下了深厚的情意,校长们在谈到这些变化时,都深有感触,情到浓时,金坑的龙校长一度哽咽。

座谈会上谈到了现在学校的现状,一是生源的减少,除了生育率的下降,另一个原因则是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了乡校或者县城去读书了,村小学生的减少有些甚至只有我们当年支教时的一半,有些年级就只有十几个学生。教学楼原来不够用,现在新建了足够宽敞的学校,但很多教室反倒空置了。二是虽然有了漂亮的教学楼,但学校基础设施依然不足,诸如电脑的陈旧、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我们回村时看到的学校操场上跑道斑驳到无法使用、缺少运动的器具,甚至连单杠、双杠和乒乓球台都没有。三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思源学校的情况看,有些班级的学生父母离婚的比例高达40%;结合我上次在广西大化七百弄乡和雅龙乡的走访,很多学生也都是父母离异或是单亲。成英公益基金会受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委托做的学生心理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抑郁的比例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尤其是从乡村升学到县城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健康更需要被重视,更需要有老师来关心和疏导。

此次座谈会讨论的第二个议题就是如何推进侗族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落实。侗族乡土文化包括了许多很有特色的项目,比如芦笙、侗锦、侗歌、竹编、靛染等等,还包括学校划出一些菜地,让学生自己种菜,这些都可以形成各个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更好地传承侗族自己的文化。但这些兴趣活动的课程除了要有老师去教授外,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对应的课本,做到课程化、体系化,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推广和持续发展。

通道县的思源实验学校已经在音乐校本课程上进行了尝试,编写了相关的课程。土雪秘书长根据他们的课本提出了一些建议,其具体的内容还可以继续调整,希望能更突出侗族的特色;独坡小学的芦笙兴趣课程已经开展了,在我们第二天的回村走访中,特意在独坡完小与校长和芦笙老师一起探讨了未来执行的方向,除了如芦笙的数量、维修等费用问题外,需要整理沉淀理论素材,并课程化、体系化,按照年纪从低段到高段进行分层。OFS的志愿者、昆明理工大学的林连兵教授,本就是独坡人,他提出这些教材可以用手绘卡通的方式编印,就会直观有趣,让学生更愿意学。

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出,可以借鉴此次县庆“一乡一品”的活动,我们来做“一校一品”的教学,如金坑小学的竹编、大众小学的靛染都可以探讨落实,播阳小学的侗族歌舞也在进行中,期待不断深化。

三、回村

10月19日的中午,秘书长开车,带着我和常老师、林教授以及当地的老师们一起,回到了独坡乡的各个村小。最先去的是金坑小学,原来从县城到金坑要三个多小时,现在90分钟就到了。金坑小学原来的校址已经变成了老年活动中心,新建的金坑小学在距离村中心较远的一个小山坡上,学校有一幢五层的教学楼,还有一幢教师宿舍,每间都有一厨一卫,生活可以说非常便利了。龙校长说目前学生上课集中在1-3楼,四五层楼作为实验及其他功能课教室。操场很破旧,跑道残缺,诺大的场地显得很是空旷,真希望多一些体育器材。

龙校长请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都是新鲜无公害的食材,有鸡、有鱼、有肉、有蛙,还有侗家招待的最高规格:酸鱼酸肉和公文包(塑料桶装的自酿的米酒)。

第二站去了曾经战斗过的上岩,原来从金坑到上岩要先回到木瓜,再从木瓜去上岩,即使开车也要一个多小时,现在有了一条新路可以直接过去,加上去上岩的路已经从无法会车的泥水路变成了宽7米的二级公路。我们半个小时就到达了上岩,进村的牌坊没有变,但村里的房子却是大变样。沿着公路两边原来还是农田,现在都变成了砖房,有些甚至高达四五层,木楼已经很少了。原来的上岩完小现在是茶叶加工场,新的教学楼距离原来学校不远,2018年落成,也是在一个高坡上。同样是两幢楼,一幢四层的教学楼,一幢教师公寓,与金坑完小一样。除了一个蓝球场,塑胶跑道残破,体育器材也没有。因为时间原因,我们无法在村里多停留,匆匆看了一眼,又赶去了独坡完小。

在独坡完小居然见到了我们上岩的村书记,原来他就是那位在独小教芦笙的老师,知道我们要过来,他特意戴上了OFS的徽章,还为大家吹了一段迎宾曲,仪式感拉满。除了共同探讨了未来课程的开发、芦笙的购置维修等问题,我们也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就是在明年的独坡乡春晚上,独坡完小的芦笙演奏将作为一个节目登场,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因为土雪秘书长和常老师要赶到怀化,坐晚上的火车回京,我们在5点20分结束了这次回村的走访,遗憾的是大众小学这次来不及去了。但这次和我们一起同行的一位老师就是大众的。她叫居念,在2009年的时候,还是金坑小学的一个三年级学生,和我同期支教的常老师是她的英语老师。从那个时候起,她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也要像常老师一样教书育人。在座谈会上她说,当年自己也是一个留守儿童,常老师像妈妈一样陪伴着她,支教老师的到来,让她对外面的世界有了了解,也有了更多的期待。初中毕业以后,她作为定点培养的乡村老师,考上了怀化师范学院,毕业后,定向回到了金坑,在那里当了四年的老师,又转去上岩工作了一年,现在在大众小学。像她这样的老师,也正是目前村小的主要力量,她们专业、年轻、有激情、爱学生,使得乡村教育的水平也不断提升。

四、尾声

前后四天,真正在通道的时间也就两天半,很高兴见到了我当年支教时的校长、教导主任和他们的家人。朝夕相处一个学期,即使十多年没见,依然感觉亲切,聊起当年的往事,看看现在的变化,心生无限感慨。

杨校长已经做了外公,外孙女上四年级。09年在学校的时候,校长的小女儿刚上五年级,这个外孙女和当年的小女儿长得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看到她,突然感觉时间又回去了……

校长说现在的小孩子都不愿意学侗话了,很多小孩能听懂,但不会说,比如他的这个外孙女。照这样发展下去,不用两三代人,侗话就消失了。现在广东很多学校推出了粤语方言课,也推出了小学粤语教材,其实粤语的普及远比侗话要广得多,但现在也在做保护和传承,可见侗话的传承、侗族特色文化的传承更是迫在眉睫。成英公益基金会正在推进的侗族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落地的工作,就更显出其前瞻性和重要性。乡村是乡土文化特色最正宗最接地气的地方,希望能够通过兴趣教学,让小朋友们学会生活、找到乐趣、内心充盈而有活力,将文化传承的思想从小就根植在他们的心里,让这些侗族的文化遗产可以一代代传下去。

成英公益基金会深入乡村教育十八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未来还将继续,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联系小编请添加微信 小F:185-1952-9838

关于我们:

北京成英公益基金会

我们的自由天空(OFS)

专业的民间乡村教育志愿者服务公益平台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