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悄悄拔尖,然后惊艳所有人|云南巧家走访报告

BY:玉明

走访时间:2020年6月18日-21日;
走访志愿者:彭真、沈燕、杨莲、缪玉明;
走访任务:发放奖学金115人;初升高奖学金新增20人;
发放金额:高中奖学金97人,实际发放92人,发放金额92000元;大村“林芳”奖学金8人,发放金额1600元。 

【跋】

   走过大化,走过镇远,走过大山,走过乡村,走过了春秋,走过了风雨,也走过了OFS整整两个年头。相比很多志愿者,两年的我是显的如此的年轻,勉强只能算是一个新人,但依旧很荣幸。很感谢当初老乡啦啦姐的介绍,让我认识了OFS,认识了我们的自由天空,也认识了很多大山里闪着梦想的孩子们。
   当我儿时经历过了因贫辍学,所以如今的我更能深深的体会到孩子们那份渴望读书的情愫。读书,是通往梦想的阶梯。所以我想尽我所能,为孩子们圆梦。
   大化的小蓝,巧家的小徐,都是我在OFS上结对的孩子,今年都是高三,即将高考。我一直想着在高考前去看一看孩子,希望能给孩子多一些鼓励。2019年秋季已走过大化,看到了期盼已久的小蓝,那么如今在加入OFS的第三个年头,我就一定要去巧家看看,看看小徐,因为这是高三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巧家,我们来了!

【出发昆明】

“疫情无情,人间有情。”

   每一次的出发前,总是坎坷多舛!同学结婚,赶去无锡,临时出差,又半夜赶往天津,终于忙完了,松了一口气直奔昆明。可北京的突发疫情,又着实让我们所有人措手不及。校方严防感染,出于谨慎考虑,禁止外省市人员进入校园。北京的志愿者因处于疫情区域,也只能作罢。其他志愿者也因疫情的影响,行程而难为继。眼看着此次走访在疫情的突袭下艰难为继,但在真真姐的亲自带队下,并日夜不断的与校方进行着沟通,同时不断的制定、调整着此次走访的出行计划,深深的打动了我们每一位志愿者。虽一路步履艰难,直到出发前学校也依然不明确是否能正常进入,七人小队也骤减到了四人,但我们大家彼此都无问西东,因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所以我们还是坚持巧家之行。

“遇见彩虹,美好佳兆。”

   在抵达昆明前,看了天气预报显示云南接连几天都将是阴雨不断,心里还不免有些担忧。刚下飞机时,也感受到了一丝阴雨的洗礼。而当走出机场的那一刻,硕大的双彩虹就悬在了天边,这难不成是来自彩云之南的欢迎仪式?“遇见彩虹,必是美好佳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18年广西大化走访时的场景,突遇台风“山竹”来袭,但在出发当天台风又是减弱又是转向,成功避免了。此次云南之行,想必也是如雨后天晴那般,遇吉兆,好兆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今天多几分钟的准备,明天就能少几小时的麻烦。所以绝不打无准备之仗!
   就在我们此行的四人小组齐聚到了昆明,彼此稍行整顿之后,便即刻投入到了此次巧家的正式工作中。分发物资、写信封、装信封、访前培训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气呵成、精神倍满。



【为你而来】

“迷茫的青春,未来何去何从?”

   17日一早,我们驱车直奔巧家县。如同我为小徐而来,同队的沈老师、杨老师,也是为了她们的学生而来。
   当听说了沈老师、杨老师的支教故事,真的让我很钦佩两位小姑娘,因为她们曾那样义无反顾的前往巧家大山,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依然能坚守在大山深处为了孩子们而支教。也正是那么多支教老师的坚守,给孩子们带去了别样的情谊,真的应该致敬所有大山里的支教老师。
   晚上沈老师看望了两个她曾经支教时的学生,一个十六一个十七,在见面的那一刻彼此都相拥而泣。一旁的我们也被深深的触动了。沈老师支教那会儿还是小学,如今几度春秋,两个孩子都已初中毕业了。可惜也都辍学了。
   小姑娘说没读书后就一个人出来巧家打工,在饭店打工时还常常被人欺负。现在在24小时营业超市上班,平时要上夜班,晚上十分的辛苦。工资也不高,在巧家房租还要800。谈及未来有什么打算,孩子一脸稚气,但也确是无奈,除了打工,似乎也很难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小男孩也说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没什么技能傍身,现在只能做着洗车工作,一个月只有一千五。看得出来小男孩的朴实,也看到了他迷茫的眼神。男孩说,明年想回学校继续读书,想学一门手艺一门专业。
   我知道此刻孩子们并不是因经历了社会,怕工作的苦与累,而是似乎一眼看不到未来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还能干什么。当孩子说,想回学校读书时,那绝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他们在走到人生岔路口时,真的仅仅是想学一门专业,学一门手艺,想拥有一技之长傍身,想改变自己。因为在巧家,似乎没有什么企业、工厂,这里并不像我们所处的发达城市中,遍地的工厂企业唾手可得。在这里除了依靠读书考大学后能有机会谋得公务员、事业单位、银行、教师等铁饭碗以外,打工真的似乎难以生存,而且机会太少太少。
   聊了很久也听了很多他们同学打工、读书的故事,真的很心疼孩子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选择,也会走弯路,也会迷茫过,但人生没有回头路。希望孩子们未来可以无悔青春,如果可以,多读书,相信还是会更好一些。


【梦想是什么】

“世事艰难。”

   虽然已顺利抵达了巧家,但疫情的羁绊,让全国上下都时刻紧绷着弦。学校也在不断的开会、讨论、研究,落实政策安排。这一路上,其实最辛苦的便是队长真真姐了。肩负着孩子们的希望,肩负着来自资助者的期待,也一路带领着我们向着未知的方向前行。从抵达昆明开始,真真姐便随时随刻的与教育局与各个学校进行着沟通,落实着是否能正常进入校园开展奖学金发放。
   很是可惜,昭通实验中学因为疫情的严控,未能前往,这也是此行于我最大的遗憾,因为我结对的徐同学就在昭通实验中学,即将要高考毕业,而此行却没能见上一面。
   巧家一中也是因为疫情的严控,未能进入,但好在与老师沟通后,校方由老师代替我们亲自为孩子们发放了奖学金,虽然艰难,但终究也还算是顺利进行了。


“走出大山,走出云南,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巧家二中和三中则比较顺利,当然为了保障学生安全,我们也是时刻佩戴着口罩,与学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防疫从我们做起。
   未来想考什么学校?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想考华东师范大学。”
   “我想考天津大学。”
   “我想考昆明理工大学。”
   “我想考云南以外的大学,长这么大最远只去过昆明,想考外省市的大学,走出大山,走出云南,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
   “我想当老师。”
   “我想当医生。”
   “我想去当兵。”
   “我想从事文学工作或新闻媒体工作。”
   “我想想从事科研工作。”
   ……
   这是这里的孩子的心声,但也有很多孩子说不知道,是因为他们真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不知道有什么学校,不知道有什么专业。或许在我们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很让人心酸和深思的问题。
   我想当老师,我想当医生,这是孩子们说的最多的想法,也是最朴实的梦想。在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会发现如今的世界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儿时的我们也曾梦想着老师、医生、科学家,但在今天孩子们(山外的孩子,城里的孩子)的梦想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网红、主播、演员、歌手、电竞明星……我们常说“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但真的教育公平吗?现实总是残酷的,对比大山里和大山外的世界,孩子们的世界真的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如同此次疫情影响下,如火如荼的“网课直播课”,看似在艰难下为孩子们创造学习机会,但现实是城里的孩子享受着优质资源,丝毫不受影响,而山里的孩子们呢?没网络、没信号、没电脑、没手机,这才是真实的事实,学习不能同步,最终也只能委屈着自己抗起来。这也是很讽刺的事实。或许患得患失吧,不过也值得庆幸的是,山里面虽然节奏慢,与外界接触少,但也避免了来自外界混沌浮躁的社会的影响,孩子们保持着朴实无华的价值观才是真正健康的童年。不过近些日子频频被爆出的高考顶替案件,也成了当前“教育不公”的众矢之的,众口难说,如今公平不公平我们已很难去评判,但只是苦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魔咒。


 

用坚守与创新凝炼教育之魂。”

   用坚守与创新凝炼教育之魂,这是对巧家三中的梁余才校长的最好的诠释。
   本以为巧家三中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高中,但在老师介绍了三中梁余才校长的故事后,会发现,这真的是一位值得让我们所有人钦佩的传奇校长,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在巧家,由于是在山坡荒草地上筹建巧家第三中学,当地人也常亲切地称呼梁校长为“拓荒校长”。而为了给孩子们良好的教育环境,梁校长也是用心良苦下足了功夫,优美的校园环境,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励志标语,让人置身于书香之境。虽然三中建校历史并不久远,但梁校长一直坚守至今已有15年。而在2015年,梁校长因在教育行业三十余年的坚持与操劳下,病倒了,被确诊肺鳞癌。即便是在与抗癌与病魔斗争中,梁校长也是一直心心念念着孩子们的教育,不曾放弃,在治疗养病期间也不曾间断学校的工作。如今病情虽已恢复,但梁校长的嗓子也变沙哑了,他却依然一如既往的坚持在教育工作一线。也正是在梁校长兢兢业业的坚守与耕耘下,巧家三中在一次又一次中被刷新和提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梁校长时常讲:“教育工作是阳光工作,是良心工程。要把这一工程做好,除了坚守、行动,还要善思。”教育不是口号,而梁校长也是身体力行的全身心投入到了基层教育、基础教育之中,也正是有了这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直坚守在一线教育工作者,孩子们才有了更好的机会,更好的未来。感谢梁校长的奉献!

【大山深处】

“看似风景,却是围城。”

   19日一早暂别了巧家,我们直奔药山大村。
   一路上的崇山峻岭让我感慨万千。生在平原,长在平原,从小未见过什么大山,即便是去年大化走访,见了号称十万大山的广西,但当看到了云南的山,相比之下,山高谷深,让我们更觉得自己置身大山之中的渺小与微不足道。于我们山外的人,看此是风景,而世代生活在山里的人,却是艰难的环境。一路上狭窄的盘山公路蜿蜒曲折,匍匐在悬崖峭壁,倘若是当地以外的人行驶于此,绝对是心有余悸,就是一个字“险”。一路上也遇到了很多搭顺风车的爷爷奶奶,若不是我们开车路过,这里的人要去镇上赶集、买东西,几乎都要走上两三个小时。而这只是大山里最普遍的日常生活。
 


“为孩子坚守在大山。”

   走过大化、走过镇远,如今到了巧家,几乎所有山区学校的校长都曾说过,山里留不住老师。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优秀的老师几乎都会走,而支教也并非长久之计,所以最缺的便是老师。
   在去药山大村的时候,我们路过了半箐小学,在学校接待我们的是邓校长。听杨老师说她以前支教时候,邓校长就已经在这里了,那时候还没有两层小楼,条件更为艰苦,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邓校长一直坚守着,陪伴着这里的孩子。邓校长很年轻,86年生人,倘若为前途发展,他完全可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但他却选择留了下来。这么多年陪伴着孩子,真的很难能可贵。
   邓校长说,孩子们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不容易,每天上学都要走上两三个小时的山路,而学校里目前也仅有6位老师,每一位老师都是要带一个年级的全学科教学,而我们刚到学校那会,正是邓校长在给孩子们上课。
   邓校长其实是个不太擅长表达的大男孩,也有些腼腆,但从进学校后就能发现,他对孩子,对学生极其关心和有爱。办公桌上可见的教案、学生作业,还有防疫防辍学工作等,可见他眼里满是这些青葱岁月的孩子们。

 

   爱玩是所有孩子们的天性,而就在下课的时候,有两个小男孩格外的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没有去操场上打球、玩耍,而是捧着书在走廊里学习,格外的用功。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相信这两个孩子的刻苦会为他们自己赢得所期待的未来。孩子们加油!

“你值得更优秀。”

   从半箐小学出来后,我们直奔到大村小学,给大村的孩子们发放“林芳奖学金”。
   虽然身处大山深处,条件也艰苦卓绝,孩子们所享受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也无法同外界的学校相比,但依旧不乏优秀的孩子们。读书学习是孩子们成长进步最好的阶梯。
   大村小学的孩子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十分的懂礼貌,当我们走进学校的时候,每一个孩子都或敬礼或鞠躬着喊着老师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孩子们从小培养起的礼仪,真的很棒。 


“旧相片里的师生情。”

   发放完“林芳奖学金”后,我们去到了一位药山中学的学生家里走访,该孩子今年正好初三了。
   在与孩子父亲攀谈过后,其母亲拿出了孩子儿时的照片给我们看。突然间杨老师惊讶道“这是我啊,这是我的照片啊”!原来该孩子是杨老师曾经在大村支教时候的学生,那时候才小学,如今都已初中了,长大了,也长高了,同时也是十分的优秀,得到了校长、老师的一致认可。




   就在我们看到杨老师照片的那一刻时,是那么的让人感人至深。这也许就是一日为师终身为师的情感吧,孩子一直都铭记于心。后来在学校见到该同学时,孩子一眼就认出了那个曾经支教教过她的杨老师,突然的惊喜让师生俩仅仅相拥不舍分开,并且相谈甚久。这该是一种多么奇妙的缘分啊。


【何为教育】

“育人先育师。”

   “育人先育师”,这是今年走访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这也是药山中心学校王校长对我们反复提及的想法。
   “最怕老师没有创新”、“老师也需要学习”、“学生成绩不好,不能只从学生身上找原因,也要从老师身上探寻原因”、“如果老师不进步,学生又怎么能学得好”……这些都是一路上王校长意味深长的肺腑之言。我们听过太多的赞美,但当听到王校长对教师队伍进行自我批判的时候,真的需要引发深思。确实,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师亦是如此,当教师为人师表,当教师不断提升教研能力、教学水平、良好的习惯、严谨的教学,孩子们自然也能学得好,进步的更快,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习惯不好,没有自我提升,教学不严谨,孩子们在错误和不高效的学习带领下,自然也就难以出成绩。
   在王校长的办公桌上,放着教育、教研类的书籍。王校长说,他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如何教育、如何教学、如何改革,在办公室也学习,在家也学习,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带着老师们外出去学习、培训,去提升教研能力,提升教师队伍,因为那样,孩子们才会有更好的成长机会。
   山区里孩子偏科,基础薄弱,几乎是每个孩子都存在的。如果说升入高中跟不上,那么我们就不能在高中去恶补,而是提前在初中就给孩子强化学习,加强基础教育;如果是初中不适应,那么我们就不能等到初中去解决,而是提前到六年级给孩子晚自习加强学习和适应;如果是小学基础太差,那么我们就不能干等着小学教育,而是幼儿园时期就加强识字学习……而说道这一切的王校长,依然是在高要求高标准于老师,而不是从学生身上找问题。
   从王校长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用心做教育,用爱做人师的难能可贵的精神。相信在王校长的带领下,孩子们的未来也必将会越来越明朗。



【走访路上】

 

“放过羊、养过鸡、喂过猪,开垦荒地种洋芋。”

   从药山中心学校出来后,第二天一早我们出发开始了药山中学新增的学生家庭走访。纵是山路崎岖,前方泥泞,我们也坚持走访完每一户家庭,因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值得绽放。  


 
   当然此次走访的一路上,还要特别感谢学校药山中学的吴校长。因为此次吴校长亲自带队,并且还安排了学校领导干部一起参与带队走访。在吴校长和校领导的热情参与下,我们此次走访是事半功倍,顺利了很多。



   “妈妈出走后,爸爸很辛苦,但我以哥哥为傲,哥哥考上大学了,他是我的榜样!”
   “我小时候经常放羊,养鸡,一个人就能放上二十几只羊……”
   代同学经历的沧桑似乎没有挂在脸上。初见代同学,他一脸的阳光并没有让我们察觉到童年的心酸,他的乐观开朗是那样的自信,可知道孩子的童年后,不免让我们分外心疼。但即便是这样的童年,孩子依然优秀的成长了起来。他的自信乐观让他常年与班里的何同学追逐第一,同学俩你追我赶,在班级第一之间相互轮流,相互学习,相互进步。也许我们选择不了出生选择不了童年,但代同学用他的行动很好的诠释了他可以选择当下的自己,选择未来的自己。

   “妈妈不爱我们了,妈妈不要我和妹妹了,她走了再也没有回来过!”
   “爸爸为了我和妹妹不容易,所以我在家喂过猪,也养了二十几只鸡,家里有一些荒地,开垦种了一些洋芋……”
   许同学的出现让我更加的心疼。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每个女孩从小都是善性若水,柔情似水,当经历了母亲出走,许同学没有像代同学那样的乐观,她从小变得内向多愁,但言语中还是能感受到孩子对于未来成长的向往和那一份崇学向善。而她的努力也证明了她的优秀,在班里一直是名列前茅,她父亲也以她为骄傲。 

 
“什么是幸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或许生活在都市之中,家庭美满的我们对于单亲家庭的感触并没有那么深刻,但当走进大山后会发现,父母离异,母亲出走的案例实在太多,还有一些因意外父母离世的家庭,孩子从小便成了孤儿。缺乏家庭的关爱,孩子们变得沉默寡言,没有笑容没有快乐,不敢去爱这个世界,不敢去拥抱这个世界,看到孩子们悲戚的眼神,心里是说不出的难过。
   什么是幸福?
   在山里几乎是没有什么富裕可言,可物质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反倒是见了那么多的单亲家庭,一个健全健康的家庭才是最重要的。父母儿女齐全,一家人其乐融融才是幸福。
   在去到何同学的家里,本以为父母没在家,后来出来开门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小妹妹,那正是何同学的妹妹。她略显羞涩,但也毫不掩饰孩童般的天真模样,一蹦一蹦的跑向了爸爸那边,“爸爸爸爸”的喊着,格外的幸福模样。   

   何爸爸正在楼上砌墙和刮腻子,见着我们便下了楼。何爸爸说,“自己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技术不知道能打什么工,就一直在家务农了,这几年在家里虽然挣得的不多,也不富裕,就想着慢慢的先把房子盖起来,等楼盖好了,明年就准备出去打工了”。何爸爸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很淳朴。何爸爸很节俭,为了省钱让何同学和她妹妹过好一点,他盖房从来都舍不得请工人,而这两层小楼,愣是靠着他自己一个人一双手从上到下盖了起来。
   在何爸爸的带领下,我们到了他家后院,何妈妈正在地里务农,见着我们也热情的迎了上来。何妹妹见着妈妈,喊着“妈妈妈妈我要吃水果”,我们才发现,后院除了种满了洋芋、蔬菜,还种了一些桃树、葡萄树、李子树。虽然后院没有那么精致,但也仿佛一片世外桃源的感觉。这一刻,何妈妈热情的赶忙摘下了桃子和李子招待我们,妹妹也吃了起来。何爸爸说“这些水果也卖不出去,也卖不了啥钱,孩子爱吃,就给孩子们种一些,自家人吃一吃”,“目前一直是在家务农,没挣什么钱,其实压力还是挺大的”,何爸爸的压力我们能感受的到,何妈妈却一脸幸福的看着小妹妹,说着“我们也不图啥条件,只要一家人健健康康在一起就已经蛮好了”。那一刻何爸爸何妈妈何妹妹都是满脸的喜悦笑容。



   何爸爸说娃儿(何同学)今年也初三了,成绩好的好(班里常年第一),家里楼快盖好了,准备明年也出去打工了。
    是啊,“家道传真情,庭院满温馨”,幸福就该是如此的简单,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就是幸福。

【完成走访】

    从昆明到巧家,从巧家到药山,从药山到大村,这一路上点点滴滴仿佛依然还在眼前,让我们久久不能释怀。至此,巧家之行也算是如释重负,完成了力所能及下的全部助学走访工作,有遗憾有缺失,但也有不菲收获。
    这一路上有着热情的校长、老师,有着朴实温敦的村民,有着天真烂漫的学生、孩童……无不让我们感人至深,印象深刻。我们走了,可山里的生活依旧,我们无能为力改变山里的生活,但我们相信通过孩子们的未来可以。所以只要孩子们坚持读书,一代人、两代人、三代人,相信大山里的变化定能翻天覆地。

 

“上学去了。”

   在从大村回程的路上,正是清早鸡鸣之际,我们偶遇了一群结伴上学的孩子们,而他们正是半箐小学的学生们,是邓校长口中每天要走上两三个小时上学的孩子们。这一路跋涉虽辛苦,但孩子们丝毫没有任何的苦言,而是一路上哼着歌儿,欢声笑语般的走着。当孩子们见着我们路过,依然是格外的热情礼貌,一个个的叫着老师好、老师好,是那样的天真烂漫,让人动容。孩子们每天都要走上两三个小时去上学的苦,或许是很多外界的人们所不能承受下来的,但孩子们却锻炼出了刚强的意志,因为,这是上学、读书、学习的唯一的路。
    希望孩子们未来都能学有所成!

 
“脱贫之路。”

    近些年为了建设全面小康,全国上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但脱贫之路其实还是任重道远。
    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这些天在巧家大山里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路修的好,方便了很多。无论是从昆明到巧家的全程高速,还是药山到各村的盘山公路,虽然每个乡间公路才只有一条,但相比几年、十几年以前,如今的公路已经是方便了很多很多。还记得沈老师、杨老师说,她们支教那会路还没有修好,有时候还需要亲自淌着河过,进村的路也都还只是石子路甚至泥土路,如今的变化亦可谓改天换地。



    可脱贫了吗?在我们走访之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建档立卡户和低保户变少了很多很多,也许是好事,也许是越来越多的农民迈向了脱贫之路,但在大山深处依旧还是十分的沉重。对于孩子们来说,如同沈老师的两个已辍学的孩子,没有知识,没有技能,能打什么工?对于山里更多的年长者,则是无工可打,他们也曾走出过,但没有文化,融不进的城市融不进的工厂,依然是艰难。如今是知识的时代,曾经“勤劳致富”的口号显然已经是举步维艰,不再适合当代,所以对于孩子们来说,也许读书不能改变命运,但读书却是当代山里的孩子最好的出路。  
    教育脱贫才是根本。

 
【后记】

“你要悄悄拔尖,然后惊艳所有人。”

    每一次的走访总是显得那么的短暂,舍不得离开,也舍不得告别。一路上有着太多太多的眷恋,但终究我们还是要告别,孩子们的路也要自己走下去。所以希望孩子们的未来都能悄悄拔尖,然后惊艳所有人。
    这个时代离不开知识。
    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所以“小学毕业的一定要升中学,中学毕业的一定要升大学!家境富裕的固然要升学,家境贫困的也要想方法升学!”
    愿孩子们最终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联系小编请添加微信 小F:185-1952-9838

关于我们:

我们的自由天空(OFS),

专业的民间乡村教育志愿者服务公益平台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