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报告|前途莫问,惟尽心矣

BY:姚佳颖

走访时间:10月25——27日
走访地点: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
走访人员:陆青之、陈宇峰、徐静(上海三林);浪子游虾、姚佳颖、种娟、万燕
走访任务:发放62名奖学金、16名助学金、20名地势坤奖学金;新增5名家访

发放总金额:110,300元

此次通道的走访并不在一开始的计划中,只是申请了明年3月的支教,虽然不知道是否能通过考核真正成行,但还是希望能用自己的双眼亲自感受一下即将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困难,所以15号刚从欧洲回国,匆忙安排了一下手头上的工作便踏上了行程,和一群来自全国各地、原先素不相识的小伙伴们一起,展开了一段忙碌辛苦而又充实感人的旅程。

飞机抵达桂林后租车一路行来,桂林到通道方向的厦蓉高速10月26日通车,于是去程只能在国道上慢慢前行。路面质量比想象中好,4个多小时的车程,别克越野在大部分路段上都适应良好(高速全线贯通后,车程会缩短到2个小时,建议以后的走访团队可以选择桂林租车的出行方案)

节气已经过了霜降,天气虽然还不是很冷,沿途的景色却已开始逐渐枯败,裸露的河床边垂着枯黄的芦苇,映衬得远方的廊桥格外古朴沧桑起来。可能是山区排线不易,这里的路灯大都采用大阳能自供电,远远一排都是琵琶的造型,引发了我们关于琵琶发源地的热烈讨论。

下午16点左右抵达酒店后便开始了繁忙的工作,晚上去的通道一中有69名同学的奖学金、助学金需要发放,核对名单、分装信封,忙得不亦乐乎。前辈们很照顾第一次参加走访活动的我,一开始安排给我的多是一些辅助的工作,比如拍照。按着信封、正面照、签字照的顺序,我不断按动着相机的快门。佛曰,今生偶然的一个照面,前世不知道多少香火因缘,我何其有幸,能和眼前每一张年轻、稚嫩的脸庞相遇、对视!

作为通道县首屈一指的高中,一中的硬件设施比想象中好得太多,由此也看得出来县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听通道职业学校的王校长介绍,从2015年开始,县里每年对教育方面的财政拨款都过亿,今年更是新增了近300个特岗招聘中小学教师,待遇方面在当地也算中上水准,所以很多当地和临近区县的师范毕业生,都愿意选择到通道就业;与此同时,也吸引众多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在初中毕业后,限于家庭经济因素或者成绩不够理想等原因无力升学,于是选择师范类专业就读,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普及中国乡村偏远地区的通识教育。

有同行的资深前辈告诉我,OFS已经连续9年往通道派遣支教老师,但从今年开始停止,因为通道教育的发展和师资力量开始跟上,所以有限的资源开始逐渐往其他更加需要援助的地区——如云南、四川等地转移。这是很多人向着同一个目标、持续不断的共同努力所达到的硕硕成果,十年之前,踏出第一步的那些人一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质疑,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无法自信得说自己能清楚预料到今天,但是他们依然开始迈步,并且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着。难免有些人中途离开,但却有更多的人不断加入,方才能铸就如今的一切。

这些天党的十九大正在北京召开,一路上到处都能看到庆贺的标语,虽然我们所取得的小小成就无法和我辉煌中华相比,但正是这无数小小成就的不断积累,才让今天的泱泱大国其兴盛如烈日当空,其繁炽如星斗灿烂!No dream is ever too small, no dream is ever too big, truth fears no questions,我希望自己可以沿着这条泛着光芒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然而,随着走访行程的逐渐深入,我开始窥探到某些更深入的东西,有别于光鲜的表面硬件,略显悲伤晦暗、不尽如人意的另一面。

根据当地老师的介绍,初中毕业之后,通道县大约只有50%-60%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中、师范院校或者职业培训学校继续学习,其他的则基本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即使考入了当地人人艳羡的重点高中,仍有人因为生存的压力不得不选择辍学,在一中,也有一位今年高一的奖学金获得者,在9月秋季开学的时候没有来报到;而坚持继续学习的学生当中,各种形形色色的问题诸如留守儿童、课外活动匮乏、知识面相对狭窄、周围文化大环境的落差,等等,也是屡见不鲜。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爷字辈的又大都目不识丁,在学校尚有老师可以盯着,一旦放学、放假,很少有自觉学习的范例,即便本人有求学的渴望,也缺乏自学的途径,更不用提周围还不断有人事物的种种打击和各种泼冷水的行为。团头完小的一位小学六年级班主任曾抱怨,六年级的学生很多字都不会写、写不好,布置下去抄写的作业大都完不成,学生即便有不懂的地方,也不会主动提问,宁愿就空白着作业本交上来。

可能是因为亲情的缺失,这里的孩子大都比较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流,缺少城里孩子的活泼自信、外加少年几分不知天高地厚的可爱。除了语数外的主课,很少有人提及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人文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对于未来的想法大都很模糊,对诸如理想中的职业等等几乎没有概念。对于读书,更多的只是觉得这是走出故乡、走出原生家庭的一个途径或者谋生的手段,谈不上兴趣,也就缺乏执着的动力。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家四姐妹,老大和老三在读高中,老二在职校学服装设计,最小的妹妹在独坡乡上初中,成绩都相对不错,也非常刻苦努力;但这样彼此促进、彼此互为榜样的例子委实太少,文化上的积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还只是刚刚起步。

独坡中学的卢老师是刚从独坡完小调任的,大方的穿着、清爽的短发,脸上总是洋溢着温和的笑容,如果是大街上偶遇,我肯定不会觉得她会在这个地方生活、工作。也正是这样一位看上去和这个独坡乡有些格格不入的老师,带给了我们此行最为深刻的感动。在她曾经任职的独坡完小,有一位三年级才从温州转学而来、表情懵懂的少年,勾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父母因为生病和车祸相继离世,年幼的他不得不回到母亲的家乡和外公外婆相依为命。六十多岁的老外公外出给人当泥瓦匠、挖排水沟,赚取微薄的收入支撑着整个家和母亲生病时欠下的医药费;唯一的舅舅外出打工,家里没有壮劳力,目不识丁的外婆只能日夜在田里辛苦劳作,苍老的面容、粗糙的双手,因为生活的重担而过早垮着的肩膀……孩子,你是否知道自己正经历着怎样的苦难?

在独村八寨走访的另外几个家庭,也都有各种经济上的困难,家徒四壁的样子看得同行的四川姑娘一次次热泪盈眶。在一中的时候,有一个女生曾经拉着我们的手不希望我们去她家,为家中逼仄的楼梯和凌乱的地铺而自卑地支吾着。她的成绩在一中算不得好,但是却极其渴望继续读书;因为生病只能在家照顾孩子的父亲,言语间对女儿也是期望有加,盼着她有朝一日可以改变这个家庭的现状。
回程的车上,我们几个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对于类似这样的学生,是不是应该继续资助?

来自张家港的马哥过去几年在四川大凉山资助过数个孩子,其中只有一个孩子因为成绩不错仍然继续求学,其他基本在初中、甚至小学毕业后就辍学打工——因为成绩一般,限于资质,觉得反正也读不进,何必浪费钱?他的话道出了很多资助人的心声,大多数人都是想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帮助一些成绩好、渴望读书、家境贫寒的孩子,而不希望助养了几年之后,孩子突然就辍学了,觉得很没有意义。

我想,谁都不愿意自己的付出到最后只是一场空,但是,如果坚持资助必须要有“美好”的结果才肯付出与投入,仿佛又失去了爱心的本质。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出一、两个天才,而是提高一个整体阶层的通识认知和文化素养,让更多的孩子不会仅仅因为贫穷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也提供给他们一个认识这个大世界的途径,让他们不再只能世世代代地局限于某些狭隘的观念和信仰。那样,即便他或者她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中途停下,他们的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也仍然可以以他们的终点为起点,继续前行!

我并不知道“我们的自由天空”这个名字最初的由来,但我觉得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每一个独立的人都能拥有自由的灵魂和社会的担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已经可以说明一切:前途莫问,惟尽心矣!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