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轮回与鸿沟里的微光 | 2025年春季云南禄劝春季走访报告

走访时间:2025年4月6日 – 4月8日

走访地点: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走访任务:发放奖(助)学金学生56人,发放金额60,500元;走访新增奖学金学生23人

走访人员:兰弈(队长)、刘娴婷、黄勤、于连水、黄芹、刘小光

文 | 刘小光

 

2025年4月,OFS助学部负责人刘娴婷与5名志愿者,一行6人来到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对当地学校里的困难学子及其家庭进行走访,此行我们见证了消逝、轮回与鸿沟里的微光三种不同命运的交织。

一、消逝

 

4 月 7 日,我们驱车赶往 LKF 同学家里。

肇始于 2015 年的脱贫攻坚工程,早已让所有村落通了公路,不便铺设公路的路段,也铺了水泥路或砖路。而前往 L 同学的家至今还有大段的土路,只因被数座大山环抱的山脚下,只有他们一户人家,当地政府至今仍在采取两端向中间拼接的办法 —— 先把 L 同学家门口和靠近公路的两端铺好,中间部分今年修一点,明年修一点,直到修通为止。这是 L 同学的家门口(铺设的砖路,靠近公路一侧铺设的水泥路,目前中间部分是土路):

 

从这里步行到最近的公路需要 2 个小时,驾车到县城也要 2 个小时。这已是巨大的进步 —— 脱贫攻坚之前,到达县城至少要 6 个小时。这意味着:如果遇到危急病症,难以得到及时的救治;更有甚者,当地一些同样居住偏远的老人,在被抬往公路的途中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去世。试想一下:暗夜无边,凄风苦雨,悬崖落石,泥泞崎岖……

L 同学的奶奶今年八十六岁,我们来到时,老人家就静静地坐在山脚下这所房子的院外,坐在一棵苍虬的核桃树下:

即使现在,当地山区的大多数人遇到危急病症,也很难及时得到救治,即使能送到医院,也面临经济难题:

▶ 禄劝县总人口48.35万人,有汉、彝、苗、傈僳等14个民族混居。山区面积占98%,当地最高海拔 4247米,平均海拔1679米,在崇山峻岭间分布着少量盆地,农田贫瘠,两千余年的辛勤开垦,至今人均可耕种面积不足一亩。禄劝主要种植土豆(当地人叫 “洋芋”)、玉米(当地人叫 “苞米”)、小麦等农作物,看天吃饭的农业属性,山地采摘运输的艰难,买方掌握定价权的交易形态,这些农产品价格的低廉可想而知。2024 年,当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07元,因而,当地不少家庭,都是靠政府脱贫攻坚无偿赠予的4—5万元,才能将既危险居住体验又差的土坯房翻修成稍好些的砖瓦房。

耄耋之年,老人家依然可以爬楼梯,翻出平日里不舍得喝的饮料,热情地招呼我们。

L同学现在镇上读初中,很快要到县城读高中,也只能去县城,因为镇上的高中都已经合并到县城了。其父在外务工,农忙时回来。因种地收入太低,当地青壮劳力大多跟LKF的父亲一样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守家,像这样的孩子自然也成了留守儿童。

土地财政下的房地产业狂飙突进,并人为地与优质教育资源捆绑,造成地域隔离。优秀教师大量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财政也大幅向城区学校倾斜,导致山区和农村的学校缩减、合并乃至倒闭。使得这些落后地区要想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只能倾家荡产到城区买房,或克服费用高昂、交通不便、新环境不适等重重困难到城区上学。

这些留守老人普遍是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生人,童年几乎很难吃得饱饭,抑或在文革的动乱中长大,没有文化或至多读到高中。他们壮年时期的生活亦很艰苦,上有父母应赡养,下有孩子须抚养,虽吃得饱饭,但普遍的物质条件依旧落后。而直到2005年以前,每年他们都要拿出自己艰难收获的农业果实中相当数量的最优质部分无偿交给国家作为公粮,不为人知的是,即使以当时的价格,这部分公粮的价值并不比很多城市工人所上缴的税收要少。除此之外,这代人当年还要交义务工,即自带干粮和饮水,无偿为国家修挖水库、河道、道路等惠及他人及后代的公共设施。

同时代城市里的工人老了,政府将他们过去的工龄视同社保已缴费,每月的养老金动辄三五千元,更有过万元的退休者,而且基础养老金每年上涨。这些退休工人很多去旅行,去公园跳舞下棋享受生活,至少丰衣足食无虞。而这代山区和农村交公粮和义务工的老人,同样是为国家作了巨大贡献,却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按2025年的标准,他们每年最少要交200元的养老金和400元的医保金且过往多年连续不能中断,满60岁才能每月领取100余元的退休金。即使是这100多元,还是上涨了多年的结果,原来每月只有几十元

我们谈完,老人家执意送我们到门口,并欲送出珍藏的饮料,我们婉拒走出了一段后,老人又坐在门外,像我们来时那样静静地坐着,坐在那棵核桃树下……

余生到百年,有极大的可能,这位老人所活动的区域不会超出以这所房子为圆心,半径五十米的区域。她想走出去看一看吗?或许想,但已经很难实现了。

这位老人或许整日都在遥望那唯一的路,那条近在眼前,却远通天边的路。口中念着:

我的儿,何时回?

我的孙,何时归?

天将晓,月仍圆,

将成枯骨,不得见……

 

有时也许是这样的状态:

夜阑卧听风吹雨,往事依依入梦来。

抑或:

庭前有核桃树,吾夫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一生都在承受苦难的这代人,即将告别,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值得被感恩,被铭记。

二、轮回

7日,我们来到另一户同学DWJ的家里。这也是一户留守家庭,也是典型的家徒四壁:

DWJ兄弟二人的父母均在外务工,父亲曾在工作时受过伤,由此不能干重活,收入降低。由于父母常年在外,DWJ从小便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没有爷爷奶奶的扶养,孩子难以长大,是真正意义上的“我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爷爷今年77周岁,行动多有不便,奶奶69周岁,又居住在路陡湿滑的半山坡上,身患慢性病,一些事项只能由孙子代劳,说一句“祖母无我,无以终余年”,似乎并不过分。

在这个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这些山区的家庭,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片小舢板,禁不起一点风吹浪打。些许风浪,都可能使这些家庭支离破碎。

一旦DWJ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考出山村,他的命运很可能跟父辈一样,外出务工或在家务农,但取得优异的成绩,对这些留守的孩子而言,太难了。

首先,优秀教师早已逃离,DWJ们缺少系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培养;其次,在外务工的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失位,使这些孩子性格内向自卑,敏感无助;再次,生计的艰难使得DWJ们在繁忙时又不得不干农活,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最后,缺少教育资料,甚至身体发育的营养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

这次走访,我与当地多位老师和同学握过手,他们的手普遍比较凉,在4月这个并不寒冷的时节,如握冰霜。我想,这不仅是体育锻炼的缺乏,更多的可能是他们摄入的热量不够导致的。

我们走访当地的小学发现,因为家庭困难,相当一部分家庭,或母亲出走,或父母重病,或父母去世,导致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失去至亲。他们中有些还认识不到现实的残酷,认识到的,稚嫩的言语间,尽是酸楚,令人动容。

当地还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免费招收残障儿童。除了近亲结婚,医疗条件的落后,交通不便导致的疾病无法及时救治,经济的窘迫,都是这些残障儿童诞生的重要原因。该校虽有财政拨款,但每年仍有二十余万的缺口。该校的皮校长向我们概括介绍这些孩子的家庭所讲的话,使我印象深刻:

第一种,父母为救治孩子欠下百万巨债;

第二种,父母因孩子而离婚,或母亲出走、改嫁,家庭破碎;

第三种,父母无钱医治,只能将孩子用绳索锁住,才能外出挣钱养家。

皮校长是一位有大爱的人,在其和其他老师的悉心照顾和耐心培养下,大多数残障孩子懂礼貌,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目睹了孩子们独立就餐洗碗的过程。临走前,孩子们绑着腰鼓,身着大红的喜庆服装,给我们跳了一支《中国范儿》。孩子们的笑容虽很灿烂,但不便将他们肢体和智力的残疾公之于众,贴一张我们与皮校长(前排左二)和其他老师的合影:

命运兜兜转转,不过是一个轮回。没有教育机会,走不出山村的孩子,成年后也只是重复父辈悲惨的命运。

三、鸿沟里的微光

8日,走访的最后一天,我们看到了鸿沟里的微光。

那些父母开明,愿意子女获得教育,且家庭完整,克服了交通和经济的重重阻碍;学习刻苦,最终能来到县城上学的孩子,依然需要面对家境贫寒和找不到高效学习方法的苦恼。

她们考入大学后,可以申请助学贷款,也就不需要结对了。但接下来,相比城市的孩子,她们会面临不知如何报考,如何选择大学、专业、城市,等她们步入大学,走入社会,依然会有一系列的问题。诸如:

舍友涂着口红,穿着时尚的衣物,拿着最新款的iPhone;而这些孩子,从头到脚的穷酸。不以貌取人的口号是响亮的,现实中很多人却做不到;

放假了,同学在讨论出国还是国内走一走;她们却连这个话题都难以融入;

当有一些集体活动,大家你跳个舞,他弹个琴;这些孩子却连普通话都讲得不太好;

工作后,他们没有创业和失败的资本,只能上班;本地的孩子刚毕业就被父母送了辆车,早早考取了驾照,在车里喝着咖啡;她们拖着大箱子在寒风烈日下租房挤地铁;

她们不太擅长社交,不会处理人情世故,不会敬酒,不会送礼;

她们的原生家庭,让她们在感情上都不敢大胆,既要兼顾年迈的父母亲,又不想拖累对方的未来;

……

但,她们能走出山村,已是巨大的进步。她们的将来,一定会远超她们的父母亲,甚至托举整个家族减轻经济的负担。

8日在加油站为我们提枪加油的女孩,看到我们衣服上的Logo,主动说起自己就是OFS曾结对过的孩子,她希望通过我们联系上她的结对人,以表达感谢。这种善意的反馈,给了我们一行人莫大的安慰。

愿善意之火燎遍九州,冀未来之路通达万里!

(为保护受赠学生隐私,本文所有学生的名字皆为化名,同时人物面部作模糊处理)

「一点思考」

我不时在生活中听到这样一句话——穷山恶水出刁民,或者什么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向来对这两句话不认同。禄劝的人民,不论贫富,不论教育意愿,也不论县城还是山区,几天走下来,都非常热情淳朴。我走过全国20多个省份,也在相对困难的地区上过当,但我从不认为低下的品性是穷苦人民的专利,他们只是在自己所能见到的世界里,尽可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而这些无辜的人们,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可他们与我们一样,拥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只是相比更幸运的我们,要付出更多的艰辛。请给他们一点时间,也给一些包容,让孩子们能感受到这个世界仍有人在默默地关心他们!


【OFS助学金&初中升学奖学金项目】

以助学金及初中升学奖学金两种方式,为乡村学生提供经济支持。

初中升学奖学金意在支持山区学习成绩优异且家庭困难学生。在初三最后一个学期,根据学校老师的推荐遴选出品学兼优、家庭困难、愿意继续读高中的初三学生,由学生本人申请,志愿者入户走访核实在学生考入高中后持续结对至高中毕业,按1500/学期的标准进行发放。

成英公益基金会小程序上线的奖、助学金学生,目前还有171名学生待结对,欢迎大家结对或宣传扩散给更多的爱心人士,让这些学生有机会结对,顺利完成学业。

发布|2024年12月194名待结对学生上线,欢迎一对一结对支持他们完成学业!

2025年春季学期的奖、助学金汇款工作已经开始,请各位捐赠人留意短信或者邮箱的汇款通知,请在收到汇款通知后尽快汇款。

通告丨致OFS一对一结对志愿者告知书(2025年春季学期))

成英公益基金会再次感谢各位捐赠人及爱心企业的支持!


联系小编请添加微信 小F:185-1952-9838

关于我们:

北京成英公益基金会

我们的自由天空(OFS)

专业的民间乡村教育志愿者服务公益平台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