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观点 | 杨东平:农村学生走出大山并非只有高考这一条路

杨东平先生是北京成英公益基金会理事,

多年来一直关注支持OFS的成长和发展。

图文来源:教育思想网

文 | 杨东平

在我们的民族地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最多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进入普通高中,很多地方只有1/3的学生能够进入普通高中。而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当中,只有极少数的,有的时候甚至是个位数的学生能够考上大学。很多学生在初中毕业以后就外出打工了,这个现象是特别发人深省的。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经常有人说这是“读书无用论”的泛滥,但是也许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民族地区的学生,西部农村的学生都必须上大学?有人说只有接受了高等教育,上了大学才能走出大山。那么我们想反问一句,现在一、两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他们不也是走出大山了吗?也就是说,走出大山并非只有高考这一条路。

在“上了大学才能走出大山”这种言论的后面,其实就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深入人心的一种升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认为教育就是为了升学。那么与这种观念相对立的就是生活教育的价值——教育是为了改善人的生活。适合考试去考试,适合上大学的去上大学;还有很多人具有动手的能力或者家境贫寒,希望尽早挣钱,分担家里压力等等,这都是非常合理的需求,而且照样都可以走出大山、进入城市。

所以我感到我们不能用单一的升学教育的标准去评价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而且对相当多的注定上不了高中和大学的学生,我们的基础教育究竟应该为他们提供什么?这才是一个真正重要的问题。

我想这个答案很清楚,对于这些学生今后能够自我发展、能够增加个人福祉的教育并不是通过严厉的考试评价或者尽可能地提高他的考试分数来实现的。比如说他的语文、数学从70分提高到80分,照样上不了大学,照样最后要南下打工。真正对他们终身有用的教育是什么呢?是我们经常说的围绕核心素养、综合素质的这种教育。

我想这里面最重要的这么几条:比如会说普通话,对于民族地区这点特别重要。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以后,还是因为不会说普通话而感到自卑,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社会活动。

一个就是良好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比他的学历更重要的名片。一见人说话,大家都会就会对你形成一个印象,能不能清晰地表达你的意思或者理解别人的意思。沟通表达的能力是一个最基本的核心素养。

第二个是团队合作的能力。或者说你是否合群,是否善于跟同伴打交道,能够团结身边的人等等,我们通常把它称之为团队合作的能力。这也是一个人在今后的职业发展当中非常基本的能力。

第三个我们称之为叫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稍微复杂一些,没有很简单的办法。更多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倾听和了解不同的声音,通过讨论、辨析不同的观点,识别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在我们今天这样的媒体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很多,如何帮助学生来正确识别有价值的和误导的信息,从而建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教育非常重要的功能,尤其是基础教育,尤其是面对青少年。但是这些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当中非常忽视的,因为它不是考试科目,或者无法考试。

我想我们农村教育,面向大多数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它所应该教授和传递的就是这些东西。当然也包括实践精神、干实事的精神、踏踏实实的态度、工作精神、工匠精神。

在最高的阶段还要培养创造性,但这可能是一个过程。一个不甘于平庸,勇于去开拓自己生活的人,这也是一种创造性。

只有具备了这种核心素养,这个人不管他是否能上大学,他都能够走得更远,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这点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觉得一方面我们要帮助更多的农村学生进入大学,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改变基础教育当中这种唯升学、唯分数的评价,改变这种升学主义的价值观,为大多数学生提供一种普适的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的教育。


联系小编请添加微信 小F:185-1952-9838

关于我们:

北京成英公益基金会

我们的自由天空(OFS),

专业的民间乡村教育志愿者服务公益平台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