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过侗寨——通道走访手记 | 2025年春季湖南通道走访报告

走访时间:2025年3月4日-3月6日

走访地点: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

走访任务:发放奖学金学生121人,发放助学金12人,发放独坡中心校“地势坤”奖学金3000元,总发放金额为:196500元;走访新增奖学金学生32人

走访人员:杨莲(队长)、谢敬东、常慧玲、陈美羽、陈梅、廖茜

文 | 陈美羽

 

㊀ 春寒启程:星群在掌心苏醒

行李箱滚轮碾过通道县城的老街,青石板缝里渗出的晨雾洇湿了裤脚。转过街角,杨莲老师已立在褪色的客运站雨棚下,六位志愿者自五湖四海汇聚于此。一切恍如八年前我支教时的光景——蒙尘的站台立柱仍泛着九十年代的青灰,对面的加油站与米粉店也固执地守着原址,细雨织就的薄雾模糊了时光的褶皱。

在宾馆房间,我们开始按编号和姓名分装奖学金信封。谢敬东老师将辛苦取来的钱一叠叠分好,常慧灵老师逐页翻动学生名册仔细核对,廖茜老师的笔尖在发放记录纸上沙沙滑动,陈梅老师将信封按组别码成齐整的方阵。打印机吞吐纸张的嗡鸣声中,橡胶手套与消毒水的气息悄然漫开,像某种庄严的仪式前奏。

通道职中的灰白教学楼撞入眼帘时,楼前的老香樟已生出新绿,枝桠间垂着的《实训日程表》随风轻晃。夜色初染,每间教室都亮着暖黄的灯,学生们伏案的身影在窗格间晃动,偶尔爆发的笑声惊起夜栖的雀鸟。

回访座谈比预想中热烈。高考班的学生攥着模拟卷,眼底晃动着对考场的敬畏;3+2班的孩子像站在岔路口的旅人,反复掂量专升本与直接就业的天平;最从容的是职业班的少年,他们在机床轰鸣与电路板焊接中,早已触碰到未来职业的棱角。“早三年摸到人生轮廓,到底是幸运还是束缚?”

暮色中的细雨濡湿了操场告示栏,实训安排表上的字迹晕成墨花。透过模糊的玻璃,我仿佛看见了实训车间顶灯晕成的光斑,成为数十粒悬浮的星子,每颗都在寻找自己的轨道。至少这些孩子比同龄人更早理解,人生不是单行线。

㊁ 深山寻访:火塘烙下承诺印

清晨的牙屯堡中学笼罩在薄雾中,常慧灵老师的红色大衣在灰蒙蒙的校园里格外醒目。会议室里,十四张稚嫩的面孔整齐地坐着,眼神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渴望。这些孩子都是学校推荐的品学兼优但家境困难的学生,即将面临中考升学的关键抉择。

我们分坐在教室后排,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梦想:有人想读高中考大学,有人想学技术早点工作,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渴望继续读书。

面访结束后,我们分成两组,开始对这些孩子的家庭进行实地走访。

山路崎岖,车轮碾过泥泞的土路,溅起的泥点沾满了裤脚。谢敬东老师始终走在最前面,热情的笑容像一盏灯,驱散了山间的寒意。杨莲老师则负责核对名单和路线,她的身影在村寨间来回奔波,像一只不知疲倦的燕子。

大高坪村的木楼依山而建,火塘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我们走进第一个学生家时,陈梅老师轻快地跨过门槛。家长端出珍藏的苦茶,茶汤在粗瓷碗里泛着琥珀色的光。常老师接过茶碗,红色大衣的袖口被火光照得发亮。她仔细询问家庭情况,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细节:父亲的旧伤、母亲的务农收入、弟弟的学费……

在皇都村的走访中,廖茜老师的爽朗笑声成了最好的沟通桥梁。她坐在火塘边,和家长们聊起孩子的学习,笑声像一串风铃,驱散了屋内的拘谨。家长们虽然不善言辞,但眼神里满是期盼。有位母亲从木箱底翻出孩子的奖状,小心翼翼地摊开,生怕弄皱了边角。她说:“只要孩子愿意读,我们再苦也供。”

走访途中,山路蜿蜒,我们几次经过侗寨的鼓楼。每次路过,总有村民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去烤火。火塘边的木凳上,老人们用侗语聊着天,偶尔夹杂几句生硬的普通话。火塘的余温还在指尖萦绕,家长们的期盼像烙印般刻在心里。

我们深知,这些孩子的未来,不仅关乎他们自己,也关乎这片山区的希望。成英公益基金会的奖学金或许只是微光,但足以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㊂ 灯火长明:银河坠入作业本

通道一中的夜晚,灯火通明。教学楼走廊的声控灯随着我们的脚步声一盏盏亮起,像一条星河指引方向。走访第二天的晚上,我们来到县里最好的高中,对一百多名优秀学生进行回访并发放奖学金。学校领导和老师早已在会议室等候,他们的热情像一杯温热的茶,驱散了初春的寒意。校长热情地向杨莲队长感慨道:“成英公益基金会的支持,像一盏长明的灯,照亮了这些孩子的路。”

多媒体会议室里,学生们整齐地坐着,桌上还有书本和试卷。发放奖学金的间隙,他们仍埋头奋笔疾书,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像春蚕啃食桑叶。

一对一回访时,常老师轻轻拉起学生的手,低声询问近况。她的红色大衣在灯光下格外温暖,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有个女生悄悄抹了抹眼角,说:“常老师,我一定会考上理想的大学,不辜负您的期望。”

我被几个学生围住,惊喜地发现其中竟有我八年前支教时教过的孩子。那个曾经怯生生的小女孩,如今已是高三的尖子生,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陈老师,您是我的英语启蒙老师,现在英语是我学的最好的学科,我以后也想继续学英语!”她翻开一英语笔记本向我展示,字迹十分娟秀清晰。

杨莲老师则像一位严谨的指挥家,确保每个流程都井然有序。她穿梭在会议室里,核对名单、分发信封、记录反馈,身影忙碌却从容。

谢敬东老师则站在教室后排,热情地和每个路过的学生打招呼。他的笑声爽朗,像一阵春风,吹散了高考前的紧张气氛。

会议桌前,陈梅老师和廖茜老师正耐心倾听学生们的烦恼。有个男生抱着物理试卷,眉头紧锁:“老师,我的成绩还是上不去,感觉有些焦虑。”

廖茜老师拍拍他的肩膀:“别急,慢慢来,你的努力不会白费。”陈梅老师则翻开笔记本,记录下几条学习建议,字迹工整得像一幅画。

夜色渐深,但会议室里的热度丝毫未减。学生们的问题像潮水般涌来:志愿填报的困惑、复习方法的迷茫、未来职业的选择……我们一一解答,直到嗓子发干。

离开时,已是晚上九点。教学楼依然亮着灯,学生们的身影在窗边晃动,像一幅剪影画。我透过车窗静静观赏这静谧而温暖的画面。作业本上的字迹与灯光交织,仿佛银河坠入了纸页。

㊃ 薪火相传:细雨织就春之帆

3月5日,细雨如丝,独坡中心校的清晨在茶香中苏醒。我们驱车抵达时,杨彩霞老师已在校门口等候。她曾是成英公益基金会结对的学生,如今回到母校任教,像一颗种子长成了树,又将荫蔽新的幼苗。她接过我们手中的“地势坤奖学金”名单,笑着说:“这些孩子,也会像我一样,把希望传递下去。

虽然窗外飘着细雨,却浇不灭孩子们眼中的光芒。常慧灵老师认真而耐心地与每个学生对话,红色大衣在灰蒙蒙的天色中格外醒目。她仔细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轻声鼓励:“你们的努力,一定会开花结果。”

午后,我们分成两组开始走访。陈梅老师驾驶着七座车,在蜿蜒的山路上平稳前行。细雨中的梯田泛着银光,茶田与油麦菜花田交织成斑斓的地毯,远处的风雨桥与侗寨木楼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

金坑村的第二户人家,常慧灵老师遇到了老熟人,她当年在金坑村支教时曾多次与学生家长一起吃饭谈天。上岩村是我八年前支教的地方。如今,村口的老槐树依然挺立,但新建的学校取代了当年山顶的旧楼。这里的样子没变,但人少了很多。

在骆团村,我们遇到了最热情的接待。家长们端出珍藏的苦茶,火塘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杨莲老师仔细安排行程并打电话和家长沟通,尽管语言不通,但她耐心地解释基金会的结对政策,直到家长露出感激的笑容。谢敬东老师和廖茜老师则坐在火塘边,认真记录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担忧。火光照亮了他们的笔记本,字迹工整得像一幅幅小画。

傍晚时分,细雨渐停,侗寨里传来芦笙的悠扬乐声。回程的路上,陈梅老师放慢了车速。夕阳穿透云层,将梯田染成金色。远处的风雨桥连接着山里山外的世界。这一天,我们在细雨中播下希望的种子,也在火塘边收获了温暖与信任。杨彩霞老师的故事,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的路,也照亮了更多孩子的未来。

㊄ 后记

通道之行,为2025年春季的成英公益基金会走访开了一个温暖而坚定的头。在这片群山之间,我们见证了希望的萌芽,也感受到了责任的重量。每一个孩子的笑容,每一份家长的期盼,都像一粒种子,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根发芽。

愿接下来的走访如春风般温暖,愿每一盏被点亮的灯都能照亮更多前行的路。我们相信,这些微光终将汇聚成星河,照亮山区的每一个角落。


【OFS助学金&初中升学奖学金项目】

以助学金及初中升学奖学金两种方式,为乡村学生提供经济支持。

初中升学奖学金意在支持山区学习成绩优异且家庭贫困学生。在初三最后一个学期,根据学校老师的推荐遴选出品学兼优、家庭困难、愿意继续读高中的初三学生,由学生本人申请,志愿者入户走访核实在学生考入高中后持续结对至高中毕业,按1500/学期的标准进行发放。

成英公益基金会小程序上线的奖、助学金学生,目前还有213名学生待结对,欢迎大家结对或宣传扩散给更多的爱心人士,让这些学生有机会结对,顺利完成学业。

发布|2024年12月194名待结对学生上线,欢迎一对一结对支持他们完成学业!

2025年春季学期的奖、助学金汇款工作已经开始,请各位捐赠人留意短信或者邮箱的汇款通知,请在收到汇款通知后尽快汇款。

通告丨致OFS一对一结对志愿者告知书(2025年春季学期))

成英公益基金会再次感谢各位捐赠人及爱心企业的支持!


联系小编请添加微信 小F:185-1952-9838

关于我们:

北京成英公益基金会

我们的自由天空(OFS)

专业的民间乡村教育志愿者服务公益平台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