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报告|2017年春广西乐业走访

BY:刘娴婷

走访时间:3月12-15日
走访志愿者:4位
走访任务:发放37名孩子的助学金36700元,22名学生的奖学金33000元,共计69700元

要想富先修路
在城市人看来,这个口号甚至有点可笑,但是对于公路很难修整的山村来说修路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次去乐业走访的李莉老师就是2012年在民治小学支教过的,据她说,之前他们每次去学校都要一两天的时间。先是从南宁到乐业县,基本要坐八个小时左右的大巴,然后从乐业县到逻西乡要三个小时左右,从逻西乡到村小有的还不通车,有次支教老师们从逻西乡走到最远的一个村小整整走了七个小时。听这她说的这一串坐车时间,简直头皮发麻。

五年以后的山里自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我们从南宁先高铁到百色(一个半小时),然后从百色去乐业四个半小时(其实三个半小时就能到,无奈大巴车总会在一个地方等上一个小时的时间),从乐业到逻西乡更是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李老师一路都在感慨公路的改变,可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各种辗转,再回到南宁的时候,每个人都握了一把车票。大家开玩笑说,别人都晒钱,我们却在晒一把过期的车票,这画面也是太美丽!

尘埃的讲台
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路修好了给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可是在另一方面来说,也加剧了劳动力和学生源的流失。就拿我们去走访的乐业县逻西乡来说,原来下面有民享小学、民治小学、民权小学等,但是随着学生的减少,民享和民治都已经撤校,民权也从原来的近两百个学生缩到一百出头。撤校就意味着村子里的孩子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要去邻村或者乡里去上学,就要住校。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城市里来说还是懵懂的年纪,这里的孩子却要面对独自生活,所以孩子的故事中有人是童话,有人却只能是想象童话。我们和村里的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年轻人出去打工要不把孩子放在家中老人照顾、要不就是带着孩子一起出去。留守儿童的问题太大,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暂且不讨论,可是我们想一下被带出去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其实也面临着更多的未知,有的孩子因为适应不了外面的生活又会回到山村,可是再回来之后他还能再适应吗?

学生的减少只是一个问题,老师的缺乏才是乡村教育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去到逻西乡初中的时候,学校正在搞校园建设和检查,教学楼都是刚刚翻修好的,当然还有一些新盖的楼,去到村中的民权小学也是刚刚建了学生宿舍楼,甚至在教室里都配备有多媒体一体化的电教讲台,可是电教台上已经布满了灰尘。恰巧那是六年级的教室,女同学们都在那里围着我们吵闹,男同学据说都去搬宿舍去了。问他们电教台用过吗?学生问电教台是什么?然后才了解到,这个学校七个年级只有八个老师,而一直坚持在这里的只有两位老师,其他的老师都是刚毕业的定点师范生,也就是说在这呆不了两年应该就又离开了,每个老师每天仅仅是备课、改作业都用很长的时间,更别说用电教了。

英语课在这里是没有的,因为没有老师。其实关于英语课我们之前就已经讨论过很多,到底这些孩子有没有必要去学英语,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如果不上高中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但是高考的指挥棒永远在那里悬着,语数外目前还是大三门,孩子们在小学、初中不去学英语,考上高中后基本也就是靠蒙,这也就是我们后面要说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资助人看到奖学金的学生外语20分、30分的时候会相当疑惑不解,为什么他们考这么低还能拿到奖学金?因为在读高中前根本没有学过英语啊!总之,我们必须承认国家在山村教育上其实已经投入了很大的资金:学校的建设、学生们的营养餐等等,这些变化在一次次的走访中都能看到改变,只是老师这个职位没有办法来硬性要求。正如一位村小老师说的一样,他们也都要生活,也都有自己的孩子,也要为自己的孩子来考虑,谁又不是如此呢?对于那么一直坚持在山区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我们都要致敬吧!

他们的出路
乐业这次发放的主要是逻西初中的助学金和乐业高中以及百色市下面一个县城田东实验高中的奖学金。在来乐业之前就听之前的支教老师说过这个情况,从逻西初中这边考到高中的学生有一部分都会考到百色市的其他县城,所以这对我们追踪中考学生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县与县的距离真的不是一两个小时就能到达的,拿田东这个学校来说,我们需要先坐四个多小时车回到百色,再从百色高铁去田东,所以如果去田东上学的孩子来说,他们从家里到学校要一天的时间。在走访中,有志愿者问到过初中和小学的孩子,他们有的人甚至没有出去过乐业县城,外面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的概念。

问过逻西中学的老师,他们说能考上高中的孩子一届大概有二十来个人,剩下的学生大多会上中专技校,而和学生的聊天过程中,他们都表示要考高中,中专技校是什么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也就是说可能那些考不上高中的孩子在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稀里糊涂的上了中专技校或者干脆出去打工了。他们的出路是什么谁也不知道?看到他们仿佛看到很多年前我们自己的影子。之前和很多人讨论过关于我们的成长之路,那个时候的我们似乎也就是想这考大学,至于去什么城市、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倒是一点没有想法,就仅仅以为上了大学就是人生巅峰了。多年之后再回想这一幕不禁有些好笑,那时的自己就被这个时代的大潮推着向前走,可是又有多少人不是一样被这个时代推着走呢?如同这些山里的孩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很多人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已经缺失了家庭教育这一块,可是他们又不是生活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中,又不断接受着很多不完整的外来信息,在没有人引导的情况下,他们会陷入很大的迷茫和矛盾,最后只能跟着周围的环境向前走,为什么走?怎么走?他们却无从知晓。这其实也是为什么要鼓励资助人和结对学生保持联系的一个原因,他们大部分时候还是需要一个成年人给他们一些更多的可能性,只有这样,他们也才能有自己的想法吧!

无论如何,教育都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无论我们有没有做过老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意无意的担当着教育者的角色。这条路漫长曲折又有趣,还有更多的东西等待着我们来发现和探讨。少年强则国家强,如走访中崔老师所说:并非每一寸土地都能孕育桃李,但愿每一个灵魂都可温润如玉。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