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自治乡
时间:03.07——03.15
成员:刘迎(队长)、葛建伟、杨柳、apple、冯洪、何博文、摩瑟伊萝、高宇
走访记录:冯洪
走访时间表(03.07——03.15)
编号 | 日期 | 行程 | 走访内容 |
D1 | 03.07 | 成都-西昌-木里 | 启程 |
D2 | 03.08 | 木里 | 木里民族中学助学金发放 |
D3 | 03.09 | 木里-瓦厂镇-俄亚大村 | 瓦厂镇中学助学金发放,前往俄亚大村 |
D4 | 03.10 | 俄亚中心校、俄亚大村 | 俄亚中心校助学金发放、俄亚大村走访 |
D5 | 03.11 | 俄亚大村-俄碧村 | 苏达村走访、俄亚大村走访,前往俄碧村 |
D6 | 03.12 | 俄碧村-俄亚大村 | 俄碧小学物资发放、俄碧村走访,返回俄亚大村 |
D7 | 03.13 | 俄亚大村 | 休整(车子出问题,修车) |
D8 | 03.14 | 俄亚大村-泸沽湖 | 返程 |
(前面的格式参考了摩瑟伊萝的走访报告,觉得她的格式还是不错的。我比她的行程要多一天,是因为第七天车子坏了需要维修,所以在俄亚大村多呆了一天)
一:综述
关于交通:
此次走访地点主要集中在俄亚乡(包括下面的俄碧村),其俄亚中心校所在地俄亚大村海拔2200米(实测),是一个纳西族的古村落,俄亚乡早晚温差比较大,在3月份,早晨穿着抓绒衣和冲锋衣在客栈阳台上站着都觉得有点冷,中午的时候却可以只穿一件T恤。西昌到木里有班车可达,但木里到俄亚目前没有班车,进出俄亚乡需要包车,在木里县城和俄亚乡都有提供包车服务的司机。
这次开车走的路线图大致如下:
来时:木里县-水洛乡-俄亚大村(蓝色线路)
去时:俄亚大村-依吉乡-泸沽湖(红色线路)
走访地点:(1)木里民族中学à(2)瓦厂中学à(3)俄亚中心校、俄亚乡à(4)俄碧村恒田小学
木里俄亚线路详情图如下:
此图为队友高宇手绘(在当地生活工作近8年),因此还是很权威的。目前俄亚大村可以走东义到中甸(即云南的香格里拉县),以后进俄亚乡多了一种选择。
古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来形容当时四川山区的崎岖难行。即使在现在,东部地区的农村里都已经铺上水泥路。而在四川的西部山区,交通仍旧是一个难题,如俄碧村至今无法通车,汽车只能开到村口,物资需要骡子才能运输进去。
这次的走访,我们是自己开车从成都一路开到俄亚乡。由于我不会开车,所以一路坐在副驾驶座上,有机会用手机拍摄了一些行车记录的视频。由于剪辑能力有限,剪了一段比较粗糙的30多分钟的视频,关于此次木里俄亚乡走访所走过的山路,里面有不少高宇的现场解说:
http://v.qq.com/page/k/q/m/k0150zalbqm.html
交通发达的地方不一定经济就发达,但是贫困的地方交通一定不便。此次走访还拍摄了一段俄碧村恒田小学学生的上学之路,每天都要翻一次山,而且有些路段还是碎石区:
http://v.qq.com/page/i/i/v/i0150t7sviv.html
关于当地人的收入:
在俄亚乡走访时得知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大致有:
1. 当地很多人家都种有核桃树,但是收入微薄,家访过的几户人家每年的核桃收入也就100-200元。
2. 遇到有一户人家以养牦牛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3. 出去外面打工的家长不多,家访过的有些学生家长在当地附近找一些零工做做,比如附近水电站因施工建设的拉货需求,这种工作机会不是常年都有,而且可能今年有明年就没有了。
4. 在苏达村家访时了解到当地还有乡政府发放的生态补助。(是否整个俄亚乡都有这种补助尚未确认)
5. 当地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
关于走访:
木里助学点的受资助学生近200人,是比较大的一个助学点,无论是发放助学金、回访还是新增家访都是不少的工作量。很敬佩第一批走访的刘迎、王芳等老师,据说她们在俄碧村恒田小学支教期间已经翻遍了俄亚乡的每个山头。
我回访及家访过的学生当中,目前还没碰到有其他公益组织资助过的,所以OFS应该是目前唯一的资助机构吧。对于资助的作用和效果,据俄亚中心校的老师反映,自受OFS资助开始,辍学的学生明显变少了,这对于那些帮助木里俄亚的爱心人士来说应该是最大的欣慰吧。
第二部分:走访记录(图文)
D1:2015-03-07 前往木里:成都-西昌-木里
当得知此次走访是我们要自己开车进入木里俄亚时,其实我心里是捏了一把汗的。因为前几年自己曾走过木里旁边的泸亚公路,那颠簸的土路真的让人崩溃,至今记忆犹新。然而此次负责开车的刘迎、杨柳、葛建伟,技术相当不错,一路平安的开到木里县城。自己当时坐的是杨柳的车,车上还有同行的apple,我和apple都不开车,于是杨柳一个人连续11个小时从成都开到木里,无论从体力还是毅力上都是很大的挑战。
此次进俄亚的两辆车(右侧两辆):
西昌前往木里的高速入口(西木):
前往木里的路:
D2:2015-03-08 木里县民族中学发放助学金
每次走访都有三大任务:发放助学金、回访、新增的家访。按照以往的习惯,受资助学生的助学金装在OFS的信封里面,信封写上资助人的信息及受资助学生的编号,这项工作一般在发放助学金的前一天晚上完成。
回访学生:
由于条件有限,发放助学金就在学校操场进行:
此次木里民族中学受资助学生合影:
木里民族中学教学楼外景:
D3:2015-03-09 前往俄亚大村(俄亚乡):木里-瓦厂镇-水洛乡-俄亚大村
此次木里走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高宇,常年在这里工作,以前OFS的很多资助物资都是由他无偿送到俄亚,被OFS亲切的称为“俄亚运输专员”。昨天晚上和我们在木里汇合后,今天开始和我们一起前往俄亚走访,同时担当全程的向导。杨柳和apple因为单位有事早上先回成都了,于是我坐高宇的车前往俄亚大村。由于瓦厂镇还有两个受资助的学生,早上先绕道瓦厂镇,发放完助学金后再前往俄亚乡。
俄亚运输专员:高宇
瓦厂中学:
回访学生:
瓦厂中学的学生宿舍,这还没完全拍摄出整个宿舍的全景,一个宿舍要挤下20多个人:
D4:2015-03-10俄亚中心校助学金发放、俄亚大村走访
木里助学点的受资助的近200名学生中大部分都在俄亚中心校发放助学金,每发放一个学生除了签收、拍照外,还有对学生的回访。当时我们分成三大组:何博文负责拍照,刘迎、高宇、摩瑟伊萝负责发放助学金、文具,我和葛建伟负责回访学生。
俄亚中心校发放助学金:
俄亚中心校学生午餐的菜:有肉又有菜,回访学生时学生反映伙食质量比家里的要好。
俄亚中心校:
下午的时候和葛建伟家访俄亚大村中的一户新增学生家庭。俄亚大村里面小路纵横交错,出发前孙校长说如果没有学生带领,可能会迷路,这户人家其实就在俄亚中心校的附近,但是的确感觉绕了很多弯。对于新增的走访,都要记录家庭成员的信息,我和葛建伟采用边问边记录形式,其实这种方式有个缺点:有时家访时不一定有当地老师跟随,可能是学生本人带领,而很多时候学生都是小学生,其长辈的名字不会写,长辈本人也不会写字,这样导致走访者只能写音译的名字,到时还是要问学校的老师。后来刘迎推荐的做法是直接拿户口本抄,快速且准确,相当不错的经验。
每次去学生家家访,家长们都特别热情,让我们品尝米酒、蜂蜜等当地特色美食,他们的热情让我们更感责任重大。
走访时发现俄亚这边的家庭环境大致有几个特点:
1. 房子基本是1-2层,外墙是石头堆砌,里面是木头架构,和在藏区常见的石雕房很相似。
2. 房间里面很黑,有灯,但是忽明忽暗,通过高宇了解得知,俄亚乡的电目前来自私人发电站,因此电压不稳定。房间里面有窗,但是很小,纵使外面阳光明媚,房间里面也就窗口处泛着白光,记录家访笔记时都要借光。(后面的俄碧村就根本没电)
3. 客厅、厨房、卧室一体,就一个大间,中间一个火塘。睡觉、吃饭、会客都在这里。其他的房间大多放置杂物。
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对比俄亚的农村,感觉比我老家浙江的农村要落后20年。
学生家里外景:
学生家里内景:
D5:2015-03-11 苏达村走访、俄亚大村走访,前往俄碧村:俄亚大村-俄碧村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走访新增的学生家庭,根据学生所在村庄的不同我们分成三组:刘迎、何博文一组,摩瑟伊萝、葛建伟一组,剩下我和高宇一组。由于学生们的父母一辈很多都不会讲普通话,因此每组都会配一个本地人带领,通常是当地的教师。俄亚中心校的孙校长、高老师和其他组一起,我和我高宇由其中一个学生的家长带领,幸运的是高宇是四川本地人,所以还可以充当现场翻译。
今天我们走访的村子基本上都是这样,远望有股田园般的气息,但由于村子是依山而建,所以从一户家庭到另一户家庭其实都是一次翻山的过程。这也是俄亚乡农村的共同特点,包括这次走过的俄亚大村、苏达村、俄碧村。
走访途中:
骡子作为当地主要的运输工具:
俄碧村离俄亚大村不远,约两个小时的车程,全是土路,和进俄亚大村的路类似。俄碧村里面的路很窄,车子只能停在村口,恒田小学离俄碧村还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且是翻山路),最后我们让一个学生牵了两头骡子来运输明天发放的物资及我们的背包到恒田小学。
俄碧村不通电,而且没有客栈,我们自带睡袋,晚上睡在学校里空余的房间。由于没光污染,俄碧村夜晚的星空特别明亮,满天繁星,稍微看仔细点就能看到银河,这对生长、生活在东部的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
知道我们要来俄碧村,不少学生在村口过来接我们:
今晚在俄碧村住的房间:
D6:2015-03-12俄碧小学物资发放、俄碧村走访,返回俄亚大村:俄碧村-俄亚大村。今天任务是上午发放助学金、物资,下午新增走访,完成后返回俄亚大村。
发放助学金:
恒田小学的学生:
记得当时我把镜头对准这个学生时,他一直对着我笑。我在想:虽然东西部经济条件相差很大,但孩子们的笑容都是相同的,都是那么的天真无邪。他们也有着快乐的童年,却不能无忧无虑,如果因为经济原因导致辍学,等于是让其去承受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
恒田小学教室:
下午前往俄碧村家访,由学生带路。这条路也是他们的上学之路。
学生访谈:
俄碧村及恒田小学位置图:
关于俄碧村的资料网上很少,百度百科里面甚至都没有该词条记录,只有OFS网站上有相关信息。
以下照片来自OFS网站:
以前的俄碧村小:
目前的俄碧村小:
D7:2015-03-13休整(车子出问题,修车)
本来今天是离开俄亚的日子,由于此次进俄亚的两辆车子轮子都出现问题,因此在俄亚多呆一天。葛建伟、摩瑟伊萝由于时间原因先走一步,直接包车去泸沽湖,从俄亚乡到泸沽湖包车费用是2000元。
今天刚好是周五,俄亚中心校大部分住校学生放学后回家。木里到俄亚都没有班车,更何况是俄亚乡的周边地区,每个周末,学生们都是走路回家。很多学生都没坐过汽车,当时我们载过其中四个学生,结果就有两个学生吐了,一是山路颠簸,二是学生根本就没这种坐车体验。
部分学生的上学、回家之路:需要走过这座有点危险的桥:
然后再翻山间的小路回家:
D8:2015-03-14返程,离开俄亚前往泸沽湖。
早上俄亚中心校的孙校长、高老师前来为我们送行,同时还有一些学生。告别时学生久久不肯离去,在我们整理行李的时候,她们在我们落满灰尘的车子上写下了以下字:
走访感想:
自己生活在东部沿海,身边看到的最多的是家长们讨论子女怎么去读更好的学校,学习更多的技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我有一个表妹,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上家教班,每周末都过去上课,生怕学习会落后别人。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应该是早就全国性实现了的,虽然在电视上、网络上看到过西部学生辍学的事,但是觉得只是少数现象。然而每次走访和当地教师闲聊时,都被告知每年都有辍学的学生,而且还不是个别现象。
对于辍学的原因,总结起来无非有两个:
1. 家庭经济条件原因。西部山区的家庭很多都有3个或者以上的孩子,当地经济条件又不发达,收入来源有限。在经济承受范围之外时,经常导致孩子辍学,在单亲、离异家庭尤为严重。而且俄亚的交通很不方便,如果将来去木里县城读书,那么每次回家从木里到俄亚单程需要300元,光车费这一项对于没有什么收入来源的俄亚地区就是一笔不少的开支。
2. 家长或者学生的观念问题。读书无用论或者认为不一定有用。很多孩子至今都没去过木里县城,根本无法想象更好些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不知道知识能够改变些什么,能给将来的自己带来些什么作用。家长们长期生活在封闭落后的山区,他们所能看到的及认识到的世界也相当有限。
经济问题容易解决,但是观念的转变需要更大的努力。一个人最怕的是固化的思维,失去对未来的憧憬。对于走访的意义和责任,告诉孩子们社会上有很多爱心人士关心着他们,希望他们不要辍学,让他们更多的了解外面的世界,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也许是我们最能做的。
感谢的话 非常感谢孙承先生对此次走访的大力支持,杨晓东的前期工作,同时感谢木里的周队,俄亚的孙校长、高老师、沈老师等的配合,还有真的很感谢刘迎队长对那块心形石头的割爱馈赠(这是我收到过最好的礼物)。
后记:关于这块神奇的石头
如果按照原定计划,13号是离开俄亚的日子,由于两辆车的前轮都出现问题,因此在俄亚多呆了一天。下午去修车铺取车时,同时带了几个留校的学生去附近的河边玩,在捡石头的过程中,一个学生高呼:看!一块心形的石头。只见学生兴高采烈地手捧着这块神奇的石头过来,当时刘迎还没抬头仔细看就说到:“送给冯老师”。(她知道我一直有收藏石头的爱好,以前旅行期间我经常去河边、湖边捡石头带回家)我看到这么漂亮的石头根本无力拒绝,就这样,这块很有意义的石头就送给了我。
如果要问我走访对自己的意义,这块石头是最好的回答。其实不用刻意去寻求什么,只要心存善念,心存感激,上天自会有安排。
关于我们:我们的自由天空(OFS),民间乡村教育公益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