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938阅读
  • 10回复

OFS今日观察:假如善良欺骗了你,你会怎么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09-14
这是生活中以至于到的一个命题,是人性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善与恶,触碰着人们对于“助人为乐”的情感底线,拷问社会诚信和道德。 >[_f 3;P  
eD*A )  
到底是什么,弱化了我们的善的勇气? P@9t;dZN  
X4 A<[&F/  
在生命安全面前,一切外在的知识技能都是浮云。前不久,上海地铁二号线上一位外国人帮助了当时车上癫痫突发的病人”,其余乘客选择围观。在事后接受采访时,这位外国人说他感到很难受,因为当他出手相助时,身边一群乘客竟只是漠然地站着。孰不知,身边人的心里,存在着太多复杂的权衡、太多现实的顾虑、太多挣扎的焦虑、太多的不知所措。 ,M^P!  
1+}{8D_F  
脆弱的信任,独善难支,大善永远不是孤独的存在。 Y?(r3E^x  
OoA|8!CFa  
在一个真正精神文明的国家中积小善以铸大德,让更多的善来稀释存在的恶。并不是每一份的帮助都是在生死紧要关头伸出的援手,应是存在于对身边人每一点一滴的关注和感同身受。如果新闻中武汉市那位88岁的李大爷倒地后,围拢的是众人纷纷伸出的援手,而不是一个形单影只、见义勇为的身影。过路者皆分工合作,共同出谋划策帮助老人度过难关,亦可有效分散“好事办成坏事”的责任风险。与此同时,一人救护知识有限,但汲取众人的学识经验,更有可能做出科学的救助行动,也将打消伤者对旁人不怀好意的臆断。即使是居心不良之人有“碰瓷”之意,面对众人的援手,他也无法准确的找出谁容易成为那只代罪的羔羊。试想,当时众多路人中,如果有人哪怕只是打电话求救,有人在老人身边及时了解病发情况和体征状况,老人或许不会在众人冰冷麻木的眼神中,绝望地离开这个世界。 UE$UR#T'w  
a=h xJ1O  
学会凝聚哪怕一丝微小的善,久而久之,整个社会的善就摆脱了零散的存在,拧成一股义举向善的民情向心力。哪怕再次遇到“彭宇案”那般的无奈,也能轻易地在众目睽睽之下,找到洗清善意的理由和证据。 ><gG8MH0'  
为善反被讹,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过多经济利益因素所区分开来,彼此间信任也将被物化成易碎品。信任危机需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去弥合。 f Ss4ZXC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一条“好心人免责条例”,起因是,一位叫亚历山德拉的女子发生车祸。丽莎把卡在车里的她拉拽出来。亚历山德拉车祸后瘫痪。亚历山德拉把丽莎告上法庭,称丽莎拉她出车时用力过度,所以丽莎要为她的瘫痪负责。加州最高法院决议受理此案。与此同时,加州议会也作出反应,次年6月,加州议会通过了 “好心人免责条例”。在法律内外都筑起一道呵护善良的堡垒,保护善良,肯定善意,使善心不被猜疑所欺骗,长远意义上看,要比一次善举本身更有价值。 v 8$>rwB  
J/[=p<I)  
结束语:世界不能因“后怕”而悲剧频发,更不能因“冷漠”而无休无止。完成这样的一个沉重命题该需要多久,将已经差不多被颠覆过去的道德原则重新颠倒过来,需要多长时间?假如善良欺骗了你,我们应不应该因为这一时的欺骗而放弃?假如哪天换做自己或家人躺在地上,我们是否还如这般犹豫?最后希望,接受帮助的人不要再伤害善良。 %?p1d!  
B2C$N0R#  
思考:不知道我们的支教活动中是否存在类似的善的恐慌,如果有大家不妨拿出来一起谈一下!本文主要摘录于凤凰观察 TrLu~4  
十字路口淡淡相遇,风起,剩下那弥散的眼神......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9-14
有很多。 E0MGRI"me  
我是这么想的:做自己能做的,凡事但求问心无愧。 \}p6v}  
因为,你能控制的只有你自己,别人怎么做、怎么想都是别人的事情。  DX"xy  
支教,选择它的时候,你已经决定要做一些事情了,怎能因为一些现实与理想的差别而放弃自己的初衷?手机还是有一条短信:遇到困难想想自己的原点。 /.Ww6a~  
记住原点,在有限的条件里实现无限的梦想。 Q\ U:~g3  
我曾哭着说:我只是想做我能做我想做的事情,你们不做何必为难我?
天很小,其实很有缘;天很蓝,其实很精彩。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9-14
骗我的,我就拿回来。和我做我想做的事、应该做的事。那是两回事。 V- Cv,8   
S5G6Rj@W  
在我个人看来,彭宇案在现在社会上的讨论其实有点走进误区了。社会风气的恶化,不能把责任全推到法官和法律上,这并不单纯是为善反被讹的问题。从另一角度想,法律除了保护善者,还得惩治恶者维护受害人的权益。设想如果药加鑫撞到人后不是捅刀子,而是伪装自己是救人者,张妙是讹诈的人。现场没有其他人作证,车的痕迹物证很容易被消灭。那么后果会怎么样呢?按照现在的逻辑大众舆论又会倒向哪一面呢? bpKZ3}U  
L:1^Kxg  
人不是神,法官也不是神,因此在一个缺乏证据,无法辨别真相的纠纷里,只能采取压抑强势者保护弱势者的判决,以保护弱势者的利益。在车祸里,驾车者就是强势的一方,步行者就是弱势的一方。在彭宇案里,年轻的彭宇就是强势者,摔倒受伤的老太就是弱势者。注意,是在缺乏证据,无法辨别真相的情况下,谁说这不是一种公平呢?至于后来引申出的好人反而遭殃的舆论,未尝没有误读的存在。因此,与其说法律有误,还不如说保证证据的手段更关键些。即使所谓的好心人法案,我国法律也有与之类似的紧急避险的民法规定。问题在于辨别加害与讹诈的界限,即以欧美的案例来看,也不可能完全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 ?i06f,-  
D"J!\_o  
归根结底,社会保障不到位,老太们受伤了没有安全感,政府公信力不足容易触发大众敏感的神经,形成了现今的局面。但它和我们依据本心去做善事,是两回事。善良绝对不是受骗的原因,尼玛骗子和讹诈者都不怪,非得拿自己的善良来说事把责任揽上身,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 B, TB3 {  
剑断三千智,何惜一点缘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9-14
支教木有经验,但助学有。志愿者在走访寻找需要帮助的学生时,尽管实施了严格地筛选措施也不能保证100%没有差错。让一些家境好的蒙混过关,或者有的确实贫困的家庭在收到钱后还是让孩子辍学了。没啥说的,追回吧,但追回所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就难付出了。前者还可以让村干部和学校出面协助,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但后者举家到某一不知名城市打工的追责就有难度了,而且严格来说,还是得看辍学的原因,要是一个家庭将助学的款项用于不得不维持的生计,这又能怎样去追责呢?但是,资助者的利益也是必定要保护的。 K9OYri^TQ  
^sVX)%  
N多所谓心里过不去的坎,到底真的是调整心态的问题还是物质技术的问题? .8P.)%  
j{Txl\D>  
剑断三千智,何惜一点缘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09-17
请多多举些例子,以便日后我们可以在培训中增加对支教老师心理抗压的培训。
十字路口淡淡相遇,风起,剩下那弥散的眼神......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09-17
引用第1楼钢七连于2011-09-14 11:35发表的  : 'I /aboDB  
手机还是有一条短信:遇到困难想想自己的原点。 a'jR#MQl?  
记住原点,在有限的条件里实现无限的梦想。 6'RrQc=q  
....... Xixqxm*8  
=?s 3iP  
很久了啊!看来你对发短信的人很是崇拜啊!小心丢了自己的想法! cPU/t kc  
十字路口淡淡相遇,风起,剩下那弥散的眼神......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09-17
引用第5楼takeyou于2011-09-17 14:27发表的  :
很久了啊!看来你对发短信的人很是崇拜啊!小心丢了自己的想法! \C`~S7jC  
zBP>jM(8  
pOrWg@<\L  
求同存异。 V2<?ol  
……………… Cc, `}SP  
对话不对人……
天很小,其实很有缘;天很蓝,其实很精彩。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10-05
怎么说呢?助学的时候,虽然并不是抱着被别人感激的态度,但是当被资助的孩子毫无消息,心里终究还是有些失落的。呵呵,俗人俗念吧! F|HJH"2*&q  
现在教育孩子都有些纠结,不知道应该如何办,最后只能告诉他们:孩子们,学会保护好自己吧!
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权利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10-07
现在真的不知道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不再相信彼此了,互相的不信任觉得很凄凉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11-04
那句话很久了:你们要像蛇一样谨慎,像鸽子一样清白无邪。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