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3446阅读
  • 61回复

支教问题我的一点看法(细化部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0-07-14
看了两遍, 受益匪浅。谢谢!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0-07-14
引用第17楼荷塘月色于2010-04-14 11:18发表的  :
前一辈没有考虑周全及社会本身的弊端所导致的后果,加压力在一个不幸的大学生身上,这种失衡告诉人这是一个不宽容的世界。yiyeyoushui也不必太难过于此
Ng39D#_)  
h_G7T1;L  
}Z? [Ut  
很抱歉,很少光顾论坛,谢谢荷塘月色的安慰。 H.[&gm}p>  
我想还是我自身的问题吧,我会继续加油的!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0-07-15
谢谢土雪在群里面重发这篇文章,让我们这些新人得以看到前辈们总结的经验;通过这篇文章从一个对支教毫无认识到有一个粗略的全景。虽然还没有去执教过但是感觉这篇文章已经把支教的中所能遇到的事情总结的非常的全面与具体了,非常感谢作者。对于“新读书无用论”我有自己的看法,从我们自身的认识的角度,大学对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么?我觉得有,我在总结自己大学的时候说,大学四年没有学到什么,只是从一个拿着U盘全身紧张得冒汗的乡下小子,到现在能够坦然地拿着它仅此而已;我们可以从人格,从素质,从思想这些方面认为去想我们跟那些没有读过大学的人产生了区别。不过这一点貌似在支教点、在那些村民中作用是不大的,他们根本不会理解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钱时最重要的,好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不过对此我们无计可施了么?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上学目标及问题的延续性来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面对的支教对象是什么?对象是小学生,仅此而已,那么为什么要将这个问题一下子从小学跳到大学去呢?今天他们要学的是1+1=2明天要学的也许不过是2X2=4,离微积分还很远的,因此我们告诉他微积分有什么用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所以大学不是目的,大学只是一个途径一个让自己不在“握着U盘紧张得冒汗”的途径,但是并不见得每个人都要通过这种途径达到这个目的。如果目的是生存,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要的就是能识字和和会算数;这是生存的工具,这是他们现在学习的目的。 Xl+a@Ggtq  
至于教育体制造就的悲哀,它并不是我们通过支教或者通过这个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那么就不要让他来为难自己,让别人用这虚幻的借口来论证我的孩子是不需要读小学的!!!
1条评分
admin 威望 +50 2010-07-15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0-08-14
写得很详细, 下周去公司打印出来, 细细研究. RcM0VbR"EU  
真是辛苦楼主了, 我看了半小时,还只是看了大概. 
人生不是只为自己而活着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0-08-14
写的真好,先占楼,再详看。
咱不说没用的话,说点废话。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0-08-14
志愿者自身—我用“我” D?F5o^e"h<  
V\hct$ 7Vm  
我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之前多了解,以不变应万变。 , tj7'c$0  
教学方面,多向当地的老师请教。 6lAo`S\)eX  
先管好自己,自律。 l>?vjy65  
@}!$NI8  
行前,详细了解支教地。 w>Sz^_ h  
选举优秀的组长。 : {Z^ _;Tf  
用学生的成绩和良好的口碑来证明成绩。 HKw:fGt/o^  
*)D*iU&  
不要认为,我一定可以把学生的成绩提高,把他们教好。 Ud*[2Oi|R  
不要想着,他们是群求知若渴的孩子,就等着你去救苦救难。 vkgL"([_  
端正心态的时候,用合适的方式方法。 !I/kz }N@  
becQ5w/~  
把自己融入学校,当成学校的一份子,而不是独立其外。  "<h#Z(  
不要越级处理事情,有任何事情,先和学校沟通。 ve^MqW&S  
/n7,B}  
处理好自己的感情问题,更不能因为自己的感情问题影响教学。 G_mu7w  
在某些事情上,要适当的强势。比如助学物资。 Jz0S2&  
IfCqezd  
在语言不同,思绪不同的情况下,不要强制要求学生改变成我们希望看到的样子。 @il}0  
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可太亲近,亦无需太远,适当的沟通如聊天,玩游戏,家访等。 k ,(:[3J  
注意讲话的方式方法,如“偷”和“拿”之间的区别。 += ~}PF  
和学生家长间的沟通是有必要的,不要太坚硬的拒绝家长的邀请。 'B6H/d>  
d`7] reh  
课还是早上完早复习,多做题多训练。 Y,\mrW}K   
处理好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ihWbW_  
,peE'   
对学生的态度;对所有村民的态度;对待家访的态度。 H,~In2Z  
对学生松弛有度,对村民温文尔雅,家访不温不火。总之掌握好度,太过积极没人拿你当回事,太冷又不近人情让人避之不及,学一学当地语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io3'h:+9s  
&>fd:16  
洁身自好,不冷漠;豁达开朗,不随便;谦卑隐忍,不屈从;品学兼优,不死板。 4344PBj  
}TL"v|ny6;  
注意团队合作,和队友们保持友好的关系。 /n:fxdhe  
8!>pFVNJf  
学习。
1条评分
admin 威望 +50 2010-08-14
咱不说没用的话,说点废话。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0-08-18
恩, 谢谢
人生不是只为自己而活着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0-08-18
真是一篇好总结,且不说志愿者们为当地已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卓有成效的贡献,文中的“论六大关系”,概括了志愿者的自觉和自律,对志愿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也是组织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mIodD)?{  
    如文中所说,如今农村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看起来很让人心痛,让人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大环境下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厌学还是很普遍的,有能力培养小孩读到大学的家庭毕竟是极少数,面对绝大多数肯定不能进一步求学深造,很可能读完初中就加入茫茫打工大潮的孩子们,我们除了教学还能教他们什么,甚至在那肯定要到来的那一天之前,我们能帮助他们做哪些准备(知识,心理,社会经验),不要指望家长会给他们多少的教导,在他们走出校园之前,我们能不能帮助他们了解看起来外面精彩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CDRbXoFk  
    对这些小孩来说,除了课本知识外,还真正需要素质教育——生存教育。城市里的素质教育(音乐、舞蹈、美术)离他们还是比较遥远的事,这些弱势的群体怎样去适应他们即将面临的外面陌生、纷繁复杂的世界,至少是求生之道,生存之道,为人之道(少数民族的一些善良的品质很可能被一些坏人所利用),最简单的事例是怎样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打工,生活下来,少受欺骗,不为坏人利用,这些方面的知识也是生存必备的素质教育,我们的所见所闻很可能让孩子们少走弯路。 _Y {g5t  
    素质教育其实也可以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如果我们能将课堂里的知识和日后必备的生活技能学习有机结合(日常生活中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的必备知识),当然其中的内容有待老师在教学中挖掘提炼,这对活跃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会有帮助,孩子们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志愿者应该成为他们了解甚至帮助孩子们走向外面世界的一扇纯净而开阔的窗口,这对孩子们的影响不只是一个学期,可能是一辈子。 q% 9oGYjvQ  
  反过来想想,孩子们不都是不想学知识,可能是不知道哪些是对日后直接有用的知识,这也是产生厌学的一个原因,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也是回归教育之根本。
1条评分
admin 威望 +100 2010-08-18
梦想起飞的地方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0-08-18
感谢土雪再次推荐这篇总结,宝玉的思考和各位志愿者的跟贴讨论很有意义并给人启发。分享了。
退休的乐活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0-08-24
来自一线工作的真实体验,周密的思考,翔实的总结。
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权利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0-08-24
梁老师的总结 发人深省 我会记在心里 1| DI'e[X  
支教不是我们偶尔的煽情 而是比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更严肃、深远的使命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0-09-11
不错的文,再顶上来。
心里永远存着爱,打开窗,阳光才会照进来。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0-10-21
希望更多的朋友来分享交流学习。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0-10-27
认真的学习了这份总结~~~很有用,楼主辛苦了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0-10-27
认真地学习了,很受用,楼主辛苦了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0-11-02
教育的问题纷繁复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都是原则。我认为每个志愿者要认识到一点,在所有的关系中,我们是配角,不要把城市历练下的自我突出,“孩子装饰了你的人生,你粉饰了他们的梦想”是要不得的做法。在当地的教育环境中要脚踏实地,把大纲要求的知识扎扎实实的教给孩子们,哪怕是填鸭式的。从我的经验而言,小学是基础,初中是培养学习习惯,高中是实践习惯,大学是职业选择和社会实践。给对他们有用的东西,切忌好高骛远和浮夸。-----当然,实践是检验和修正经验的最好方法!
1条评分
admin 威望 +50 2010-11-02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10-11-02
这个分享好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0-11-26
给了后面即将要行动的志愿者了很多宝贵的参考
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双手烤着火取暖,火灭了,我也准备走了。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11-02-16
我收这个口吻怎么这么熟悉呢,呵呵!看到下面的评论才知道原来是“亲人”啊!谢谢了,好详细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11-02-16
很切合实际,梁老师的热枕和睿智让俺五体投地。
剑断三千智,何惜一点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