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382阅读
  • 1回复

“亚心”———包家槽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6-06-24

南方周末    2006-06-15 16:52:39

□娜拉 撰文/摄影
  

亚心村路口的亚洲中心指示标志

  亚洲大陆地理中心的测定是1992年中国科学院和新疆地理研究所会同其他专家,依据彭纳投影技术的亚洲地图为基础进行的,测定出东经87°19′52″北纬43°40′37″就是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其地在乌鲁木齐市西南永丰乡包家槽子村境内。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亚洲地理中心就位于市西南30公里处。从乌鲁木齐出发,乘上发往永丰乡方向的客运车就可前往“亚心”。客车一路上走走停停,不远的路程显得漫长无期,终于抵达了途中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人口略密集的地方———西山农牧场。路左侧出现的一个小小加油站令我兴奋不已,它的名字叫“亚心加油站”。
  西山农牧场距亚心村9公里。我们在路边一个醒目的金属标志牌前下了车,标志牌做成亚洲大陆的形状,上面用中英文标明“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向远处眺望,西南方向约三五公里处的山坡上一处金属建筑顶部耀眼的蓝色跃入眼帘,那是“亚心”景区新修的飞鹰造型大门,它是一只金属立柱和钢条架构的飞鹰,体形巨大、气势雄伟。


  亚心塔

  从这个角度看,亚心标志塔还不知身居何处。为缩短路程,我们没有走上那条通往景区的大路,而是向着“雄鹰”栖落的方向踏上了冻得坚硬的坡地。这下却有了意外发现。听说亚心塔所在地与清乾隆年间修建的永丰烽火台相距不远,走了不近的一段路后,果然与一个像是烽火台的土建筑迎面遇上了。它是一座就地堆土夯筑的烽火台,基部直接筑在自然沙石上,为黄土夯筑,夯打得非常规整。只是这个烽火台修葺一新的样子,土坯里的麦草光鲜洁净,完全领略不到它曾经历过几百年的风霜。
  
  一个移民村
  包家槽子村坐落在一条槽形宽冲沟右岸上,因第一个选择在这里定居的是一户包姓人家而得名。这里海拔1280米,南倚天山群岭,东有博格达冰峰,西依头屯河激流,北接准噶尔盆地。
  包家槽子村是一个移民村。水源稀少,较大的盐碱,使这里总是种不好庄稼。第一户迁来此处的包姓人家,后来因为生存环境太差,举家迁走了,那还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1970年,当时的北大梁永丰五队到这里垦荒,后来又来了一些外地没有户口的人(包括“亚心老人”吴廷德都是外来人),这才有了现在的永丰乡永新四队———包家槽子村。这里原本没有水源,他们建起了一个涝坝,靠雨水和雪水度日。直到1993年,他们才喝上了自来水。
  这是一个只有数十户人家的小村落,村民生活过得不富裕,但怡然自得,有一种自足的平静。
  1992年夏天的一天,平静被打破了。那天,几辆越野车在离村子百十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几个人拿着仪器捣鼓了一会儿,乒乒乓乓钉下一根木桩。村民们好生奇怪,围过去问个究竟。来人是中科院新疆地理所的,他们告诉村民,这里是“亚心”———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钉下木桩是为亚心做标志。经过他们多年的研究和精心测定,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就在包家槽子村这块微微隆起的台地上。村里的人都不禁重新打量起这块原本毫不起眼的土地,此时,除了内心里的疑惑和油然而生的一份庄重和自豪外,他们还无法预料“亚心”的命名会给村子带来怎样的命运和未来。
  “亚心”这个名词,似乎一夜之间成为常用词。随着“亚心”位置的确定,包家槽子出现了一位传奇老人———吴廷德。乌鲁木齐市政府曾正式委派他为“亚心”建筑设施的责任看护员。这位被命名为“亚心老人”、“亚心守护神”的老牧羊人的故事,和“亚心”一样吸引着我。

    吴廷德的遗孀仍保留着亚心的旧标志牌

  吴廷德本是包家槽子村一位普通的农家老人。老人自己除了放养一群羊,还种着土豆。如果没有那块亚心标志牌,老人也许会像村里人一样,平静地度过下半生。1992年“亚心”坐标点位测定出来后,中科院即竖立起“亚洲大陆地理中心”的木牌标志。为使标志牌不受损害,多年如一日,他铲除周围的荒草,擦拭木牌子上的泥土,修补木牌子上的裂缝,用石头加固木牌子,精心看护着“亚心”,就像看护着自己的土地,一块甚至比庄稼地还重要得多的土地。他经受了贫困,经受了癌症的折磨,经受了周围人的冷漠,矢志不移。直至他生命的最后时期,老人抱病刻下了四只石狮子,代替他守护在亚心标志下。
  几年前,某公司为发展亚心旅游,在亚心景区大门左侧盖了一个新村子,用以房换房的方法将整个包家槽子村向后迁移了两三公里,取名“亚心村”。1992年在亚心钉下的木桩和标志牌,已被一座高达14米的“亚心标志塔”所取代。
  
  亚心村,亚心塔
  要去亚心塔,必先经过亚心村。
  走进新村子时,我们发现这里显然被规划过,各家各户均是大小相等的新砖房,村内巷道也呈规矩的“井”字,只是路面泥泞得无法落脚。各家房后羊圈飘出羊粪味和草料味夹杂在一起的潮湿气味,偶尔还听到一两声牛叫。路上没有一个人,快走出村子时,才隔着一户人家的院门见到一位正在打扫院落的大妈,因为想着要打听“亚心老人”的事情,我们正犹豫着要不要上前打扰,大妈却抢先一步招呼我们进屋休息一下。
  三间砖房坐落在院子中间,房后是羊圈。坐在大妈家客厅的沙发上,我发现屋里的摆设很丰富,左手边是一只烧红的小铁炉,一张床,右手边沙发茶几旁边,是做饭的案板、粮食口袋,和折叠餐桌。也许已见多了我们这样的过路人,大妈很爽快地向我们介绍起包家槽子的现状来。大妈名叫李秀花,是1969年随父亲逃荒从甘肃武威来到村子的,现在这个村子有一半的人家姓李。李大妈的老伴陈玉忠老人是甘肃定西人,参军到新疆的,部队的后勤也在此地种菜,种些白菜、土豆什么的。两人在劳作中相识相知。1973年复员时,陈玉忠带着150元复员费、两床被子和户口留在包家槽子村,多少年过去,当年的小伙子已是一位沉默的老人。我们临出门时,陈玉忠老人正忙着在火炉子上用铁锅给小羊炒麦胚子。
  李大妈热心地带我们去吴廷德家,可惜的是女主人出门去了。
  在村口我们碰到两位平整自家门前土地的村民。他们一个执铁锹,一个持镐头,干得慢条斯理。不是他们手里的活儿干得慢,而是两位的年纪实在太大了。牙齿掉光了,背驼得也直不起来,耳朵也背得厉害。吴大妈大声向他们打了招呼,他们问了好几回才听清。听吴大妈介绍,原来两位是叔侄二人,都是她的长辈亲戚。要论具体年纪,一位不过63,另一位也才70多一点儿。
  走出包家槽子村,隔着一大片庄稼地,亚心塔已遥遥在望。脚下泥越来越多,鞋子越来越重,这段路更是难走。
  现在的亚心标志塔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圆形“亚洲中心和平广场”的中心。塔身为钢筋混凝土构造,黑色花岗岩贴面,高14米,从四面看去塔身均呈“A”字形,代表亚细亚(ASIA),塔顶是不锈钢管构成的一个直径2.5米的球形网架,代表地球。该钢球下吊着一只铜制的倒圆锥,锥尖直指向地面“亚心”坐标点。亚心塔下是用黑大理石铺就的方圆百米的亚心坛,广场中央即塔基中心用中国红覆盖的部分是微缩的亚洲大陆地图。
  在亚心坛乾(西北)、艮(东北)、巽(东南)、坤(西南)四个方位是四组各由12块刻有亚洲各国名称的大型花岗岩构成的“亚洲国际和平墙”,列在标志塔周围。
  极目处天山逶迤,冰岭玉壑,云卷云舒,标志塔巍然耸立,堪称雄伟。尤其是由塔顶垂下、专用作定位的铜制垂体,在阳光下金光闪闪,耀眼生辉。那仿佛千钧一发的垂直一指,将“亚心”精确到了塔心正下方一截大理石短立柱的圆心上一点的位置。像是感应到一股神秘力量的召唤,我们情不自禁地用手指抚摸那石柱圆心,这就是天下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亚心”之所在。
  当年亚心塔下的广场还未兴建之时,许多来此一游的人,大可以在亚心塔下捡一块石头,名曰“亚心石”,摘一根枯黄的野草,名曰“亚心草”,满心欢喜地捧回去留念。现在,“亚心石”、“亚心草”再也无法找到,只有来自石柱圆心、残存于手指上的那些许灰尘,令我冥思许久。
  “亚心”身处亚洲内陆,这里有着世界上离海洋最远,大陆性最强的特殊地理环境。
  时值初春,一路走来尚感寒风刺骨,只觉得风从四面吹过来,又向四面吹去。在亚心坛这块较高的台地上,风势更为强劲,亚心塔顶部的钢管网架球在风中嗡嗡作响。此时,四野苍茫,大地无声,惟有这巨大球体发出的响动。
  
  守望废村的石狮子
  连接亚心塔与景区大门的是“亚洲中心大道”,走下亚心坛,大道两旁是来自亚洲各国的雕塑:伊朗的“猎狮”、塔吉克斯坦的“神鹰”、科威特的“舟”、巴基斯坦的“和平万岁”、伊拉克的“汉谟拉比法典柱”、老挝的“祝福”等,象征着亚洲各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现着多元文明的并存。
  2亿年前,“亚心”还在海底,印度次大陆的挤压不但制造出珠穆朗玛峰,也使“亚心”浮出水面。现在这个离海洋最远的地方,一座巨大的船型建筑正停泊在亚洲中心大道旁,听说是一座为游客而设的购物长廊,名为“诺亚方舟”。
  沿亚洲中心大道前行只几米距离,就在大道两旁发现了老村子残留的痕迹。这个包家槽子村离“亚心”实在是太近了,近到要修亚心坛和亚心大道就非搬走不可的地步。老房子的地上部分已全被拆除运走,可农户们种在门前户外的白杨树还三五成群,错落有致。许多色彩各异的地砖还牢牢地贴在地面,表明这里那里曾是某家的客厅或居室。这个被迫迁徙了的村庄寂寥无声,只有光秃秃的白杨树默默注视着我们这些唐突的不速之客。
  突然,我们发现了一双沾满泥巴的旧皮鞋,左右两只保持半步的距离,好像前一刻还穿在主人的脚上,只是暂时屈身于此一片废墟之中,它们正耐心地趴在地上,等着健忘的主人前来认领。
  轻轻漫步在各家已不复存在的庭院之间,很容易就辨认出吴廷德老人家的老院子,就凭那面向“亚心”一字排开的四只久违的石狮子。
  它们原来在这里!老人亲手打造的这四尊巨大石狮,每尊重1吨,高1.6米,造型粗朴,却也气宇轩昂。曾代替老人镇守“亚心”福地。现在,它们身陷泥泞与水洼之中,在道旁结伴看守这个废弃的村庄,遥遥望着“亚心”的方向。
  从“亚心”再返到村子里,我们有幸碰到了吴廷德的遗孀杨万兰老太太,她刚从别处串门出来。自从丈夫去世后,因为没有子女,老太太一直独居家中。
  搬迁后吴廷德家的院子在新村子南面。穿过空荡荡的院子,一进屋,我们就被一尊端放在红漆木桌上的古铜色巨大塑像吸引住了,这是吴廷德老人的半身塑像。
  吴廷德老人是1965年为逃荒由甘肃古浪一路背母来疆的。原先在大西沟河落脚,1970年来到包家槽子。1975年前妻去世后,他回甘肃老家娶回了杨万兰。据杨万兰老太太所说,吴廷德是个曾上过私塾有文化的人。平常爱看书,文学、历史、医学等方面的书,都会翻翻看。并且能弹会拉,三弦子、二胡都能拉,还会自编自唱。木工和铁匠行当也很精通,经济最艰难的时候,曾以替人打棺材讨生活。最重要的是,老人还有刻石的爱好。他喜欢刻小型的镇纸,在农闲或放羊的时候,他就会拿起一块石头刻个不停,有时吃饭时也把石头放在饭桌上,边吃边琢磨。
  自从1992年“亚洲大陆中心”坐标点位测出来后,老人除了维护标志牌外,又多了一项任务———拣拾游客留下的瓜皮、杂物,义务做起了环保工作。后来他又为游人刻“亚心”字样的纪念石头,先后送了中外游客几百人,分文不取。
  这样过了5年,这位“亚心”守护第一人,已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许是感到了日益年迈,他开始思忖着,要给“亚心”留下拿不走的纪念,一样能够代替他永远守护“亚心”的东西。他萌生了做大石狮子的想法,既取“狮压财宝,龙盘福地”之意,又喻“亚洲雄狮,东方巨人”。
  他把地交给了并不理解自己的儿女们,变卖了自己仅有的47只羊,购回4吨多石料和工具,一心一意在家门口雕刻起石狮来。寒来暑往,打凿的工具不知用坏了多少,打造每只石狮都要耗时半年多。就在第四只石狮刚打出轮廓的时候,老人家病倒了。此后,在众人的帮助下,终于把第四只石狮也打凿出来。
  老人病得不轻,是胆癌。在他去世前三天,老人留下这样一段话:“狮压财宝,龙盘福地,我要让狮子把财宝压住,我们包家槽子村才能富。我把狮子贡献给亚洲中心,现在就是死了闭上眼睛也就放心了。”

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双手烤着火取暖,火灭了,我也准备走了。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6-06-25
压财宝,龙盘福地,我要让狮子把财宝压住,我们包家槽子村才能富。我把狮子贡献给亚洲中心,现在就是死了闭上眼睛也就放心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