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219阅读
  • 0回复

[走访报告]2015.3月云南玉龙鲁甸乡走访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5-04-15
— 本帖被 ourfreesky 从 One-To-One Help: GuiZhou · 贵州助学 移动到本区(2015-04-18) —
关键词: 走访玉龙鲁甸
缘起缘灭, 这世间很多事情都源于一个不经意间的念头。 4Y/!V[  
Ul@' z|  
2015年, 这一年的春天,开始的与往年不一样。  从百度搜索支教, 到最终云南玉龙县三所中学走访经历了三个月, 从深冬, 到初春, FRF}V@~  
从与土雪见面, 领取OFS徽章, 到3月29日到达丽江, 与队友集结,才发现偶然间的想法, 已经一步一步的成为了现实。 02S(9^=  
< ?nr"V  
云南丽江, 玉龙雪山, 传说中的小资浪漫之地,我的第一次到访,是为了支教而来。五个人的走访小组, 全部队员均为首次参加OFS走访活动, :3Jh f$  
五个人, 非常巧合的分别来自50, 60,70,80,90年代。 作为承上启下的年龄段, 我被偶然地选为了队长。 SI(8.$1  
i\eykYc,  
异地初次相遇, 每位队员带着鲜明的年代特质: kI;^V  
WK^qYfq|  
拂晓的风儿(随队会计), 来自杭州,50年代的尹大姐, 留美20多年, 热情开朗, 刚刚回国, 就投身于公益活动。 Ua3ERBX{  
T<=\5mn  
东方雨香(何老师, 随队摄影), 60年代的姐姐, 来自云南昆明,有着60年代人特有的严肃。  每次吃饭都热心点菜, 让我们尽情享受云南美食。   jKQP0 t-  
n*xNMw1x"T  
JiuJiu(随队保镖兼走访顾问), 来自北京, 80年代的弟弟, 7年留学欧洲经历,年初刚刚回国, 心理年龄明显小于生理年龄 2I4P": q  
(经常开启自high模式), 云南屏边走访后直接加入玉龙走访小队。 BzUx@,  
'}Y8a$(;V  
亚运(随队出纳), 来自广州, 90年代的妹妹, 一听名字就是北京亚运会那年出生的。典型90后女汉子, 独来不独往的驴友。 Gsh2  
|Z/ySAFM  
本人, 来自北京, 70年年代生人。 从未参与任何公益活动。 \%^3Izsc  
ff hD+-gTU  
我们的制服集体照: f3h9CV  
(6+0U1[Iz  
在路上的我们: @<sP1`1  
|ZKchd8Yq  
&\K#UVDyhh  
|3cR'|<Ual  
tr}$82Po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的我们: \%VoX` B  
_0`O}  
WL~`L!_. A  
Yb\36|  
Te13Af~  
工作中的我们: Zj0&/S  
Ywr{/  
JZ7-? o  
LMDa68 s  
i xkg,  
zc(7p;w#p  
8vP)qy8  
- |'wDf?H  
G j:|  
n(+:l'#HJ  
现在, 言归正传: u!S{[7 FY  
=w5w=qB  
任务: @'y"D  
本次玉龙小队的首要任务是到鲁甸中学,玉龙一中, 玉龙民族中学发放奖学金。 与其它需要家访的小队相比, 我们的任务相对简单, 3WVHI$A9  
只需要到学校将奖学金发放完毕即可。 ouI0"R&@  
MG@19R2s  
& Gt9a-ne  
鲁甸中学颁发东腾文化奖: Ek BM>*W  
w {q YP  
s_8! x  
uQNoIy J)  
~!OjdE!u  
wDG4rN9x  
&_6:TqJ  
WQ]pg "  
J.d `tiN  
RPWYm  
玉龙县第一中学和民族中学获奖的孩子们: kgu+ q\?  
KP(Bu0S  
HTG;'$H^  
{Q"<q`c  
G# C)]4[n  
3^a"$VW1  
意外情况: 原定于3月29+30日两日的发放活动,由于玉龙纳西族的三朵节假期, 被延后到了3月31晚间+4月1日。这使得提前到达丽江的小队 *%e#)sn*  
在时间上有了很大的灵活性。  经过与鲁甸中学张校长的沟通,3月31日的白天, 我们小队有机会被安排到一些学生家里进行走访。 实际上, VQ; =-95P  
这一意外情况生成的额外家访安排,给了所有队员一个意外机会,去深入了解农村学生的真实生活状况。 re*/JkDq3K  
;D7jE+  
家访: !]nCeo  
\NqC i'&  
工作的关系, 我到过很多贫穷的地方,其中很多地方的状况是比鲁甸村更贫困。 但与贫困家庭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对我来说, 这是第一次, }R x%&29&  
而且直接面对的是正在成长, 需要教育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 这一次, 更多的是重新思考: YGO@X(ej,  
l9h;dI{6  
每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地点,能改变的是自己的人生轨迹。个人的努力,家庭的环境, 外界的给予, 会带来怎样的不同的人生。 V_QVLW  
+A3 H#'  
缩小到个别案例来说, 我们这次的无心家访,会给被访问孩子的人生带来怎样的机遇? )qIK7;  
tQ67XAb  
六个孩子, 家庭状况各有不同。 相同的是基本每个家庭都有2+孩子在读。 有限的家庭收入(鲁甸乡的居民主要收入来自于药材种植), %Z? o]  
供养两个在读学生(通常初中/高中各一个), 基本花费了家庭年收入的60%以上。 村子里面各家的情况从其居住的房屋上有很明显的区分。 F* =RP$sj  
条件好的, 家里没有在读学生。而那些用泥土搭建的房屋里面,则居住着供养在读学生的的家庭。   y()( 8L  
gr=`_k4~1  
两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吸引了我的特别关注。初中的年龄, 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 母亲改嫁, 另外组成了新的家庭并有了孩子。 A0ToX) |C  
父亲多年外出打工, 音信全无。 两个孩子都是跟随叔叔和奶奶一起生活。 叔叔的家里也分别有1-2个小学年纪或者更年幼的孩子。 sFTIRVXN,  
缺失的家庭环境,使两个孩子呈现更多的沉默寡言, 些许怯懦, 和能够直面感受到的内心压抑与沉重。 '9gI=/29D  
yiq#p "Hs  
外界的资助将主要以资金形式体现, 符合条件的学生会获得以学期为单位的助学金。除了这些, 我们能为他们的心灵成长带去些什么? >vU Hf`4T  
5  $J  
^J_hkw~gO  
SJ-Sac58r  
on\\;V_/Q  
>>r:L3<!  
;<A/e  
K&h6#[^\d  
%r"GL  
UK,P?_e  
mI%/k7:sf  
11sW$@xs 9  
s$_#T  
;=OH=+R l  
a6d KQ3D  
#`$7$Y~]  
|*5nr5c_L  
(YOgQ)},  
&?nF' ;&  
d8#j@='a*  
/ ["T#`  
老师: !)=o,sVA  
'Ot[q^,KRG  
平均30-40岁的年龄, 汉族,纳西族, 白族,初中老师。 有这样共性的人群, 在我的生活中还没有出现过。十八九岁师范毕业开始教书, ~}*;Ko\  
少的有6,7年的教龄, 多的超过20年。这样一群乡村教师, 在多数青壮年投身于外出打工的时代潮流的时候,选择留在家乡, 教书育人。 _1'Pb/1  
as4NvZ@+r  
“师者也,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 《礼记》 3@L%#]xwi  
%K7}yy&9C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在追随古时的理念而投身于教育事业。我遇到的, 是自年轻时就坚守着简单的校园生活, 从20岁教到近乎知天命的年纪, 2LU'C,o?  
带出村里2代人的老师; 我遇到的, 是有着独特血统,有着传承本民资智慧的理想,却仍在坚持教育事业的纳西族年轻老师; 我遇到的, *@nUas 2"  
是为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加强心理辅导而呼唤外界帮助的校长。。这些老师, 让生活在繁华,喧闹的大城市里的我,在这两天里, !Xi>{nV  
享受着朴素的交流过程。  Biwdb  
=.a ]?&Yyh  
古语说: 授之以鱼,或授之以渔。 这些让人敬重的乡村教师们无疑担当了授之以渔的重任,而他们自己, 在我看来, 也是需要被授之以渔 4/?Zp4g  
的一个群体。 希望未来来自外界对于乡村教育的关注, 能够有足够的部分转向乡村教师的培训和引导。 他们的成长,才会给予其学生们 A2d2V**Z  
真正意义深长的成长。 !*gAGt_  
3XtGi<u  
9_3M}|V$^e  
;>9pJ72r  
]r6bJ 2  
j+hoj2(  
lijy?:__  
Cj+=9Dc  
$@)d9u cd  
v_0!uT5~NE  
走访总结: )[*O^bPowI  
P1n@E*~V5  
作为资助者的代表, 我们带去的是物质上的直接帮助。而这些微小金额的助学金/奖学金到底能给学生们多大的帮助, 能给他们带来怎样根本的改变? +kL(lBv'  
是的, 聚沙成塔, 聚水成涓,外界的各种资助或多或少的在改变着每个学生的物质生活。可是, 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 城镇化给农村带来的改变, -huZnDN  
实际上给乡村的文化教育带来了多重的危机。 {@Ac L:Eit  
}i:'f 2/  
综合起来,是自然生态秩序的破坏,乡村文化秩序的瓦解,公共生活的危机,心态秩序的危机。这些问题的后果也许一时还看不出来,但只要我们 1`{ib  
稍微留心,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在眼下的直接受害者就是乡村孩子们,他们正在失去乡村社会对他们生命的悉心地、整体的呵护,尽管大部分在 FF/R_xnx  
物质层面能够得到基本生活条件。但他们精神生活的贫困与从小就形成的生存迷失也许会陪伴他们一生,而且还在继续蔓延。本质上,乡村教育的 !%r`'|9y  
问题并不是局限于物质条件的改善与学位的保障,尽管物质层面的问题同样非常关键。 Gu).*cU  
` t&;Yk]-L  
单纯物质的引入,所带来的并不一定是孩子的健全发展,甚至有时候可能是相反的,如果我们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驾驭现代物质文明的 W)cLMGet  
内在意识与能力。 9,CC1f  
8)8oR&(f  
由于积弊之深,以及诸多外在条件的制约,我们实际上很难真正从根子里去解决乡村教育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从细小的事情做起,捐一本好书, (?y2@I}  
建一个小小图书室,给乡村少年讲一串故事,带他们一起欣赏一部适合他们的好电影……一点一滴去关注乡村文化与教育,一点一滴去改善乡 >U Lp!  
村文化与教育的环境,日积月累,量变而质变,就可以逐渐成为改善乡村文化与教育精神脉象的积极力量。 AtDrQ<>y'  
[!mjUsut*  
曾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题目叫“这条小鱼在乎”:在一个暴风雨后的早晨,一名男子来到海边散步。他发现在海边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 (K6S tNtN  
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大海近在咫尺。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 I:<R@V<~#  
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被晒干而死的。男子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 ;[ueNP%*y|  
——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好心劝道:“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IE0+!I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 rgKn=8+ a  
“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 %LHV0u  
这一条、这一条……” eB*8)gYh  
ASw |sw  
也许,对于广阔的乡村社会而言,我们点滴的行动影响甚微,但对于我们的行动能改变的乡村少年个人而言,也许我们给予的就是他/她的一切。 >iN%Uz  
无论是物质上的, 或者从更高的心灵层面, 一点一滴的注入, 良好的方向引导,对于乡村孩子来说, 如同他们成长中需要汲取的阳光, ^;Q pE  
陪伴每一棵小树向着最耀眼的天空方向努力生长, 直至长成根深入地的参天大树。 1,'^BgI,  
(以上部分引用摘选自网络) S45>f(!  
   9AzGk=^  
_ZBR<{  
nn4Sy,cz  
D:tZiS=0  
v!A|n3B]p  
:j<JZs>`R  
d A{Jk  
@98SC}}u  
CJ   
NfF:[qwh  
 22~X~=  
l$_rA~Mo  
ZS]f+}0/}  
T l(uqY?9  
uTGvXKL7  
M) XQi/  
Y26l,XIV  
@!3^/D3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