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117阅读
  • 2回复

[走访报告]2014年春季青海湟源互助助学走访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4-09-30
2014年春季青海湟源互助助学走访报告
(一份迟到的走访报告哈,但迟到总比不到好,自我安慰一下下
前言.
      虽然与OFS接触了好几年,申请走访也申请了几次,总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成行,今年终于成功申请。尽管不是走访我想去的木里(这里有我朋友们资助的孩子),而是青海,但依然很期待,很兴奋。想着有队长带着的,所以之前也没太认真去准备,跟着学呗。可到西宁前一天才知道,此次去青海走访的,就俺一人。队长兼队员,都是俺自个儿。这下有点蒙了,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啥大不了的呢。而当我知道资助这一批十多个孩子的,也是同一个人的时候,心里更加钦佩,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她的爱心送到孩子手上(哈哈,表决心体来了)。虽然因为行程早已定好,时间紧任务艰巨,未能100%完成任务,留下一些遗憾,但总还算没有辜负资助人的一片爱心吧。
走访目的地:青海省湟源县、互助县
走访时间:201449—2014411日三天
走访任务:
          1、发放2014年助学款(12人,共5900元。其中一人已上大学,一人辍学打工,一人失去联系,这三人涉及资助款1800元,经过OFS领导审批并资助人同意,将其中1300元转给其他学生或新增支助学生,总共发放5400元,余500元已退回OFS
          2、发放奖学金(23人,共计发放4500元)
          3、新增贫困学生家庭走访(20多个学生)
走访情况及随想:
     虽然以前也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但方式完全不一样。作为OSF的走访志愿者,我这次真的是很不专业,也没有时间进行上岗前培训(没做岗前培训,那是俺自个的问题哈,OFS本身是有这项内容的,俺偷懒,以为跟着队长就OK了),所以刚开始真的是两眼一抹黑,有些瞎抓,幸好OFS在当地有联络人抓差。对了,走访结束的时候,俺还被一校领导教育了一番,让我下次去要如何如何:)
    从四月份走访结束到今天,差不多半年时间过去了。尽管自把走访的所有资料(除走访报告之外)全部整理交付之后,一直因为忙于应付各种事务,身心俱疲,而将此行的种种全部放下。曾经那么真切地显现在我眼前的一切,那些真诚而渴望的孩子的眼睛,残缺不全的家庭,以及家长的无奈,就像青海到南方广州的距离一样,都已经离我很遥远了。但当我现在坐在这里,翻看着一张张亲自拍下的照片,浏览着曾经写下的那些没带多少感情色彩却真实描述的文字,读着那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所有的一切又回到眼前,心绪又来到了那些个让人不知道是该惊叹大自然的造化之美,还是该抱怨上天之待他们不公的地方,心情有些沉重。
1)巴燕印象
    49号上午,我坐班车从西宁赶往湟源县城,跟巴燕那边的一位老师约好9点在湟源县城汇合,由他带我去巴燕中心学校。我们两人挤在一辆原本最多只能装7人,结果装下了11人的小昌河面包车里,聊着关于OFS助学的事情,以及这次走访的安排。有这位老师的介绍和经验,心里也对这两天的走访有了个大致的概念。但因为自己没有经验,完全听从了当地老师的建议,为此次走访未能圆满完成而埋下了伏笔。这是以后必须吸取的教训。因为时间有限,本人对当地情况不了解,老师安排的大多数走访都是新增加的学生的家庭,对于已经受助的学生就没有时间去走访了,这是后话。虽然已是春天,但春天的气息好像离这里还有点远。从车窗往外远远望去,到处还是青黄不接、一片萧条的样子。山上都是裸露干枯的黄土覆盖,几乎没有植被,偶尔在山坳里看到一片深绿色的树林,据说那是人工种植的常年不落叶的松柏。老师说这里的夏天很美,到处都是青青草和野花,我只能使劲地想象着憧憬着那时节满目青翠的样子。

县城到巴燕乡的车程不算远,半小时左右就到了。来到巴燕中心学校,崭新的校舍、宽大的教室和教师办公室、教室里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操场上飞奔的身影,让我一时有点反应不过来。本以为这儿应该是个充满了悲苦和穷酸以及应该充满励志气氛的地方,原来跟平时所见的普通中学没太大差别,这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啊。

(巴燕中学,奖学金发放现场)

    其实仔细想想,这很正常。这么多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可谓不大了。农村9年义务制教育,让农村的孩子能享受到比城里孩子还多的“免费午餐”。据了解,巴燕乡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全部学费、书本费、午餐费、交通费,甚至住宿费全免。每个家庭为孩子上学所承担的费用其实已经很少很少了,小学生人均费用一个学期大概100元左右,初中生4500元。这对大部分家庭来说,负担一个小学初中的孩子上学,基本不存在大问题。资料介绍,巴燕乡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这是多么让人兴奋的数据啊。可是,就这1200元,对于那0.2%的孩子的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而那些已经在99.8%之内的孩子,一旦家庭发生一些变故,而失去经济来源之后,这笔小小的费用也极有可能成为压垮大象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孩子处于失学的边缘。如果孩子有幸读到高中,家庭支出陡然增加了不少,一个高中生一年的费用在23000元左右。这对于一个年收入以几千元为计算单位的家庭来说,如果没有一点额外的收入,就有点压得喘不过气的感觉了。在走访中,因为各种原因而失去其他经济来源,只能靠家中尚存的劳动力打理那几亩地为生的家庭,不在少数。

(右边白色的小房子,是政府支助的农村厕所项目所建,这个项目让这些地方的农民告别了搭几根木棍、挖一个坑的非常普遍简易厕所。这是不是也是与文明有关的一大进步呢)
    巴燕中学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弄清楚我来这的目的之后,好像抓到救命稻草似的,把自己班里那些可怜的孩子推到我面前,让我们帮帮孩子,而每个可怜孩子的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父母离异,再婚,再离异,孩子已经不知道怎样来描述自己的家庭了,唯有一直赡养他们并不离不弃的祖辈,才是孩子不变的亲情。这些孩子的家庭,几乎都是残缺的,孩子在缺乏完整父爱母爱的家庭长大,心里的困苦只怕外人难以明了。凡此种种,我们几乎无法去分析思考其中的根源,也难以用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去言说,更无法彻底地解决掉让无辜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原因而无法安心学习的那些问题,即使我们能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参与危房改造工程之后的房屋)

    有个女孩子,继父家就在学校附近。在9号上午发放完奖学金之后,她的班主任急不可耐地把我拉到孩子继父家里,跟孩子的母亲约好去聊聊。可是没聊几句,孩子的继父和奶奶就回来了。母亲再婚后又生了一个小妹妹,继父对非他亲生的女儿没有一点怜悯之心,也不肯负担孩子的学习费用,甚至稍不顺心就打骂孩子,据说政府的人上门劝说也无济于事。孩子母亲无奈,只好将孩子送到县城,自己的娘家,让娘家人抚养孩子,而孩子的外公外婆没有收入来源,孩子的一切支出一直靠母亲的弟弟妹妹负担。面对这个孩子,我不知道如何落笔写走访意见,按照OFS的支助条件,她家的情况虽然不算宽裕,但在其他那些走访的孩子当中,也还算不错的,至少父母身体健康,继父在外打工,每年收入至少在6000以上,加上母亲种田的收入,应付一个上4年级的孩子上学应该是绰绰有余的。可是,孩子却是可怜的,舅舅家现在因为家里出事故而自身难保,孩子的支出只能靠年迈无收入的外公外婆支付。但即使如此,孩子的心态却好得让人心疼。孩子一点也不恨继父,而且非常喜欢那个同母异父的小妹妹。她大概以为生活原本就是这个样子吧。她只担心以后看不到外婆,担心家里供不起她上学。


(远处好像是有条灌溉用的水渠。水渠以下的树木农作物,可以定期享受水的滋润,而水渠以上的土地,就只能靠天下雨了。而这条水渠,几乎都是村民经济状况的分水岭。)
    还有一个男孩子,当小学校长带着我去走访男孩子的读一年级的小妹妹的时候,才知道这个原本应从3年级升到4年级的男孩子已经辍学在家。巴燕乡的学校设置很特别,小学只负责一到三年级的教学,4年级到9年级则在巴燕中心学校(即巴燕中学)上。所以在巴燕小学读完3年级之后,就转到中学来读。这个男孩子就是在升学当中给漏掉了,连学校都不知道孩子已经辍学。这个男孩子的身世更加蹊跷可怜。母亲带着他改嫁到现在这里,又给他添了一个小妹妹,小妹妹今年已经上1年级了。可是现如今,孩子的亲生母亲却因忍受不了贫穷而离开这个家,跟人跑了,把他留给一个跟他完全没有关系的家庭。继父气不过,一时想不开,想跟妻子娘家人同归于尽,结果把自己烧成重伤。因无钱医治而躺在家里,靠姑姑家支撑着拿点药回家来治。家里的房子已经倒塌,不能再住。青海政府对当地农村的危房有补助,好多家庭都用这个补助加上自己的一些投入,重盖了住房。所以我刚一踏上走访的路,就感觉这里的房屋看起来都很漂亮,就算家里几乎除了几样必须的家具之外一无所有的家庭,房屋盖得也岗岗的。一问,才知道是因了政府这个危房改造工程。这真是应该给政府点100个赞啊,虽然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但是这家,却因为各种原因,也没能盖起属于自己的房子(走访中,这样因自身配套资金缺乏而放弃危房改造补贴的情况也还有),一家人只好寄住在继父的妹妹家。而自然,这个跟姑姑家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男孩子,就只好辍学在家了。我们见到他的时候,小男孩正和并无血缘关系的爷爷站在自家倒塌的房屋附近放牛。从在自家的破房附近见到他,到离开他“姑姑”家,男孩跟着我们,没说过一句话。但孩子美丽忧郁的大眼睛里透出一股灵气和清纯,虽然生活带给他的苦已经超越了这个年龄的孩子所该承受的,但孩子并没有被压垮,相反有一种“给他一根棍他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样的气势。我当下给孩子家留下了一些钱,让他回到学校去,并把另一个受助孩子的款项转给他的妹妹。山区的孩子大都是单纯可信的。这里要提一下另一个孩子,他原本是已经受助的名单上的。当我在下课期间找到他,并问起他家里的情况时,这个父亲早逝,母亲常年外出打工,还有一个哥哥刚刚上大学,自己寄住在叔叔家里的6年级男生,很骄傲肯定地对我说,我家经济上还好,哥哥上大学有贷款,妈妈每个月有2000左右的收入,无需别人支助。他不知道,因为他的诚实,给了另一个孩子以希望。校长嘱咐那个男孩,下周就去学校上课。男孩自己,和男孩的家人,都答应了。但愿这个苦命的孩子能回到学校,回到这个原本属于他的地方。


(幼儿园的孩子,在已经空置的村小学上课。这个村幼儿园有一个老师9个孩子,那天刚好有个孩子没去上学)


    在走访中还了解到,政府除提供了危房改造项目资金之外,还给巴燕乡那些住在山顶上的村民,在县城郊区搞了安置房,并免费为下山的村民解决孩子入学的问题。安置房或买或租,价钱都很低。但即使如此,还是有山顶上的村民无法下山来,因为异地安置所需的其他费用,他们也支付不起。有一个家庭,既无钱进行危房改造,又无法下山安置。母亲嫌家贫而离开,年迈的父亲带着两个孩子,住在灌溉都无法解决的山顶上。因为父亲年纪大,无法种地,只能靠天吃饭,家里的收入就靠父亲养的一头奶牛。

   在巴燕的两天,因为学生家里相距甚远,大部分贫困学生家里都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虽马不停蹄,也只走访了78个家庭,有些遗憾。


(巴燕小学的学生宿舍,挺整齐干净吧?每个孩子一个学期只需交几十元的费用就可以享受)

(巴燕中学的饭堂。因为饭堂太小,没设凳子,学生都站这吃饭。在巴燕小学看到也是如此。中学的学生比较多,学生们只能分批吃饭。学校给孩子们提供免费的汤水,汤水里有些大白菜、土豆条、大肉之类的东东。我第一天中午的午餐就在学校的教师饭堂。教师饭堂更小,有主食提供,但每个老师必须交一定的伙食费,不多,好像一餐几块钱。学生的主食好像必须自带。有些孩子就光吃学校提供的汤水,有的会从家里带个当地特色的大馒头块去学校。这个馒头块我在走访过程中,几乎在每个家庭都看到过,也尝过几次。真的很硬:))

2)走马南门峡
   虽然巴燕的任务未能全部完成,但最后一天只能留给互助南门峡镇,那边的联络人已经催了几次,原计划两边各一天半的。有了巴燕的经验教训,去互助前就跟那边的联络人说好,先走访那些已经受助的家庭,有时间的话再走访新增加的学生家庭,能走几家走几家。并让对方将需要资助的孩子的名单准备好,家庭地址啥的,都确认清楚。这样就可以节省时间。其实所谓“联络人”,也是一名有热心有责任感的当地学校的老师,他们不图名、不图利,只为让当地的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就凭这份心,也让人感动,肃然起敬。这个老师其实早就离开了OFS提供给我的联络学校,但电话没变,于是他就当仁不让地给我当起了走访的向导。如果不是这个向导,我的走访任务恐怕更难完成。

    南门峡镇在离互助县城距离不是太远,十几公里的样子。但是山路弯弯,交通非常不便,只能包车前往。那天运气真好,4月初的南门峡,居然下起雪来,但气温并不低。纷纷扬扬的雪花,不一会就把大地山川妆扮得一片洁白,真是美极了。可惜我有任务在身,虽然脖子上垮着个单反,也只能用手机随拍咔两张,想着等工作结束之后,再认真用相机拍两张。只是这个愿望最终也落空了。开始走访的时候,雪就停了。中间间或有些雨夹雪,但没成气候。等我离开南门峡时,地上的雪都已经化了。没有白色装裹的大地,和湟源看到的景色一样,一片青黄不接,苍凉而荒芜的样子。开车的小伙子告诉我,这里的夏天更美。当小伙子知道我前往南门峡的目的时,有点不好意思,主动把租金降到3分之一。他说平时他们包一天车需要150元,他只收我50元。让我记下他的电话,如果下次再去还找他。好人还是多哈。小伙子还告诉我,其实这边属于青海的海东地区,不算青海最穷的地方。最困难的是海西和海北。对于遥远的青海,真是一点不熟悉,对小伙子所讲地方更是一无所知,有点惭愧。

(南门峡水库附近)


    车到南门峡镇的某个村小学的时候,已是上午9点多钟,向导老师已经在他的小学校里等着我。这个小学校很小,十几个孩子,都是一年级或二年级生。全校就他和另外一个教教孩子唱歌跳舞的女老师两位老师,主课都是向导老师讲授。但校舍并不小,看上去能容纳几十上百号学生。现在学生少了,孩子读到三年级就换到另外一间师资力量设备都强一些的学校去。向导老师就一直留守在这个麻雀学校,既当校长又当老师,还兼值班。虽然正值初春,到处萧条,但南门峡的自然环境看起来比巴燕那边要好,如果不是那些破破烂烂的房子,光看地形环境,如同进入了一个风景区,密度不大的民居随意地散落在树林中、山坳间,如果是在秋叶正红的收获季节,这里该有多美呢。导致这里贫困的根源在哪里呢?时间有限,来不及思考和询问。向导老师一见到我,就立马拿去事先准备好的资料出发,按照地理位置的顺序,一家家走访。


(南门峡某个稍微大一点的小学。因为班里的老师有其他事情要应付,只好让孩子们跑到老师办公室外面来背书,背书了的就进办公室找老师背。于是走廊上、草坪里,挤满了朗朗读书的小孩子,很可爱。这个学校集中了附近几个村里三年级到五年级的孩子。孩子上到六年级之后,就会转到另一所初级中学)

    向导老师在头一天已经走访过这些家庭,筛选过一些不符合我们资助条件的家庭。所以我们每到一处,都会有一些人围过来。有的只是看看热闹,有的却是在央求我们能否为他们家也提供一些帮助,有的甚至跟随我们从一家到另外一家,絮絮叨叨的,不肯离去,形状实在有些可怜。但向导老师跟我说,这个人不能理他,他自己不干活,有钱就去抽烟喝酒,根本用不到孩子身上去;那个人好吃懒做,不能资助他们家。等等。确实,“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有限的力量只能尽可能用到可怜但不那么可恨的人身上。从走访过程看到,村里的强壮劳力都基本外出,留在村里的,要么是老弱病残,要么就是家有老弱病残需要照顾而无法外出打工的。无法外出打工,这对于身处一个没有多少经济来源地区的村民来说,生活就变得非常艰难。而这样的家庭一旦出现一个长期病号,那就更是雪上加霜了。走访的这些家庭多有这种情况。有个家庭,年轻的父亲原本收入不错,在罗布泊某金矿公司挖金。后来父亲得了职业病(肺矽病),只能回家休养。单位补偿很少,病人需要长期治疗和营养,本还算宽裕的家庭一下子就被掏空了。爷爷奶奶年迈,身体也不好,家里还有更小的妹妹,全家六口人,只能靠妈妈这个主要劳力种地维持。爷爷说起家里的辛酸,忍不住老泪纵横。还有一个一家三口,一老一少,中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女汉子”。爷爷(实际上是孩子的外公)长期犯病只能躺床上。父亲当年入赘来家,因受不了家里的贫穷而离开,留下母亲撑起这个家,里里外外全是她。而不能外出打工,再怎么劳作,收入也是极为有限的。不能外出打工,成为几乎每个贫困家庭共同的述说。




    我随着向导老师在一个个相似的环境、却有着不同故事的家庭走过,心里在思忖着:这家是否符合资助标准,那家年收入有好几千是否能勉强支付一个上高中孩子的费用。面对困境,我这个局外人几近麻木。好似主妇买菜似的,反复对比挑拣,生怕太多简单的审核浪费了资助人的支助款。我或许已经忘记这样一个事实,其实那些被挑出来的认为不必支助的,一年的收入也许就一个城里人一、两顿高档饭店的餐费。人,并非生而平等。出生在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他们的出路,也许就在我们这些养尊处优的城里人的方寸之间。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也许问题远不止学费这么简单,比如孩子心理的问题,精神层面的需求。但这些东东,在寻求一个公平机会的诉求面前,都显得有些矫情了;或许也是对孩子强大承受能力的不信任,其实孩子所需要的,就是那么一点点:给他们无忧无虑地上学的机会。走访完家庭之后,我去到孩子所在的各个学校,跟孩子聊天,看孩子学习的环境。整体而言,这些孩子的心态还是不错的,至少让人感觉不到有太多的不同。他们跟城里孩子一样的嘻嘻哈哈,一样的害羞调皮,一样的有爱他们教育他们的老师。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也同样可以跟城里孩子一样很出色;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一样可以撬起一个地球。

    因为时间有限,加上高中学校基本都不在南门峡镇,有几个已经受助或者正待资助的高中学生没来得及见面,只能去到孩子的家庭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三天的走访真的太匆匆。只能走马观花地在有限的地方转转,尽可能地核实资料是否准确,情况是否属实。在走访孩子就读的学校以及寻找转学孩子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对OFS不了解的老师的询问。他们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没有太多审批手续的资助通道,可以去到他们的学校,帮助他们学校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啊。可惜时间有限,资源也有限。但愿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OFS的助学项目当中来。

后记:
“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在这些地方,不幸的家庭也有其共同的不幸,那就是穷。那些残缺的家庭,出走的另一半,多半因为无法忍受这里的穷,而选择抛弃自己的孩子,逃到比较富裕一点的地方。我们无法去谴责这些走出去的可怜之人,毕竟,古话也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走向贫穷以至供孩子上学都成问题的原因,五花八门。不管原因为何,孩子总是无辜的。如果没人去关注他们,孩子可能等不到有能力自救,将来可能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因为自暴自弃,而再次轮回到父辈们曾经走过的轨迹。也可能因为长期处于环境劣势,因感觉不平而心理失衡,以致心理扭曲,走向极端。而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所不能承受之重!关注这些处于边缘的孩子,伸出一只手,拉他们一把,也许回报的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和谐。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10-09
写的很详细,可见楼主是下了功夫的,把走访所有感受及心里路程都描述的很好,谢谢楼主的同时也想对楼主说辛苦了。但愿下次走访能够同行。
认真做事,诚实做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5-03-19
写的很好,跟您学到了很多!
助人乃快乐之本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