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734阅读
  • 6回复

[走访报告]通道走访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10-18

出发前,旅行的意义在于那份一个人上路的心情。一路上,变得更多更多,这更多源于我遇见的每一个人,平凡的力量。感谢OFS,让爱延伸一米,让爱多一个机会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独坡乡,如果不是这次活动,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这个地方。花了两天时间,和小丫,小琼还有秋雨一起走访了全乡的5所小学,和受资助的学生面对面交流,把资助款给到他们手中。后面两天在大众完小帮支教老师叶老师代了两天课,教三四五年级的英语。短短几天,却好像经历了数不清的人和事,有些感动和感慨无法用语言描述,这里只能捕风捉影地记录下一些感想,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到这个美丽的角落。


通道县是全国50个贫困县之一,而独坡乡在通道县也属于贫困乡。独坡乡有5所小学,其中中心校设有初中部,这也就是独坡乡唯一一所初中。再上升到高中,整个通道县就只有一所高中。简单的按照比例看就可以知道,这里的孩子想要上高中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钱的问题暂且不考虑,教育资源的局限,已经阻断了很多孩子的求学之路。还不止这些,因为经费缺乏,这里的学校根本连老师也请不到。中心校的杨校长告诉我们:因为没钱,山里条件有差,请不起老师,学校只能请代课老师,一个月工资650元,一般都是些初中毕业不愿离开山里的当地人。而正式聘用的老师,大多数都是在山里教了一辈子书的老师,我呆的大众完小,老师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50岁,最年轻的也已经40多。老师们当初也是初中毕业当了老师,然后一直延续下来,同时自己也还是农民,下了课还要回家种田。只能说整个教育环境和这里的生活条件一样,相当贫困。
除了硬件上,意识上的局限性是另外一股巨大阻力。我必须说,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纯朴善良,他们的真诚和热情深深打动着我。然后不得不承认,很多方面他们的认识和意识还是相对局限的。首先是家庭上,有些家长一辈子没出过山,有些家长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对于教育,特别是对于学习的观念很淡薄。孩子学不学习,关系都不大,孩子早点毕业出去打工分担家里的负担在他们看来或许是更好的选择。杨校长说,有些家长拿着别人资助孩子读书的捐款,去买化肥,解自己的燃眉之急。秋雨访问的一个孩子,他说自己很想读高中,可是没钱,家长不让他继续读书,说的时候就快哭了。我们都十分感慨。其次是老师,刚刚说到当地老师的一些现状,一个初中毕业的学生出去打工赚的钱,都比老师的工资多得多。条件差,工资低,平均年龄过大,学历偏低,本身还是农民,这些也制约了老师的意识,上课更多的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是日复一日的得过且过,失去了理想和激情。最后是孩子们,他们无法想象山外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他们更多的是天性使然的一面,这里的孩子很调皮,不太爱学习,但其实他们很聪明也很可爱。金坑完小的支教老师周老师告诉我,有学生直接跟她说:我们这里没有外国人,我们学了英语也没有用。我上英语课的时候,也因为一个单词发音和叶老师有一些不同,就被学生嘲笑了,我认真的告诉他们,只要听的人听得懂就行了,这两种发音都是对的,可是他们就是不干,对他们来说他们只听过叶老师的发音。有人曾经跟我说,他不愿意捐款,就是因为有些学生受惯了资助,就当作理所当然,认为别人就是应该帮助自己,这样反而使孩子变坏了。其实我觉得,这些都不能够怪孩子,这正是他们的可怜之处,他们因为缺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他们也没有走出大山看世界的条件。我相信,如果有人好好教育他们,他们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如果有机会体验更广大的世界,他们会知道好好学英语是有用的。
而留守儿童的问题,真的很让人揪心。我们走访的大多数受资助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我交流的一个女孩,看上挺开朗的,也特别热心一个女孩。说起父母,她说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过年才回来。令我惊讶的是,她是一个人住在家里的,平时放学回家,就自己烧饭吃,只到晚上睡觉,才去邻居家睡。后来我给她拍照,她突然嚎啕大哭起来,她说想妈妈了。我也瞬间泪奔了,只能抱着她一起哭。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长的特别瘦小,她所承受的一切,真的很难想象。另外一个女孩我也印象特别深,我问她什么,她都不怎么回答。最多只是一个“恩”。我问她爸爸妈妈是不是出去打工了,她也就恩了一下。后来支教老师告诉我,她爸爸不在了,妈妈在外打工,自己和爷爷奶奶一起住。还说这个女生其实平时特别皮,爬树,还和男生打架。给孩子们上英语课的时候,我也发现,他们下课都和我没大没小的,上课的时候也都不怎么守规矩,可是一到叫人发言,他们都不怎么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即使是会回答的问题,他们也不好意思发言。我觉得这也是因为他们心理缺失一些什么。留守儿童的内心是很敏感很脆弱的,他们需要爱和关怀。这不是我们这样走马观花的走访可以解决的问题,心理上的帮助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投入,支教老师就可以做的更多。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感谢一下伟大的支教老师们,金钱的资助远远不够,他们的存在至关重要。当大众完小的校长,举着酒,激动的对我们说:我们一辈子都会记得叶老师他们这些支教老师,他们是我们独坡的恩人。感谢自由天空,让爱延伸一米。听完这席话,我真的热泪盈眶。杨校长也告诉我们,当地的老师基本都是混退休的状态,但自从支教老师来了之后,他们什么都不要,来到山里无私奉献,当地的老师都被深深震撼着。对于孩子而言,支教老师更是大山上的一扇窗,每一个支教老师,都是一抹绚丽的色彩,描绘着外面的世界。每个孩子都很喜爱支教的老师,他们放佛有着释放不完的新鲜感。仅仅教了两天书的我,也感受了一把这样的爱戴,我的一举一动,每一句话,他们都觉得有趣,她们笑我说话,学我动作,每天跟在我后面,给我送画,送吃的。他们没有音乐课美术课政治课…..这些全部是语文数学英语,主要也没有这些师资力量。我会永远记得我给四年级上音乐课是,所有人雀跃的样子,甚至下了课还要继续学;永远记得给三年级上美术课,画画时每一个都专注到不可思议,连英语课上最捣蛋的男生都头也不抬地画着,我坐在讲台前,说不出的感动。
写了这么多,好像大部分都是些问题,并不是我要发表什么悲观论调,其实恰恰相反。如果要我写这几天经历的快乐和感动,我可以写得更多更多。但我最期望是孩子们早日走出大山,所以我要找出阻碍他们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这是国家政策不好,没办法的事情。叶老师也说,虽然他来做支教老师,但是他的力量太渺小了,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我想说,我看到了希望,我相信一切会好起来的。即使再渺小的爱,延伸一米,也已经延伸到了独坡乡每一个老师和学生的心中。即使再小的好事,也可以让这个世界美好了一点点。国家的政策也会越来越好的。我也相信,现在的这些孩子,他们通过支教老师的窗口,已经看的更多更远,即使他们中能真正走出大山,上到大学的人寥寥无几,但是他们的意识已经比他们的父母更先进,等他们有了孩子,一定会让孩子好好读书的。我最期望的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将来走出大山,看到更广大的世界以后,再回来这里,用更开阔的眼界建设自己的家乡;他们中大部分上不了大学甚至上不了高中的人,可能自己要出去打工,或在家种田,可是将来,他们会投入更多,让自己的孩子上得起学。这就是我最期望的,越来越好!
这里的孩子其实特别善良可爱,又一次,一个背着孩子的人手里提的东西掉了,我帮他捡了起来。一个二年级的孩子看到了,她走过来跟我说:“他没有跟你说谢谢,我替他谢谢你”。我当时真的特别特别感动。世事虽无常,别放弃绽放。美丽是决不妥协的荒唐,勇敢是张开翅膀的反抗。他们是这么美丽,希望他们更加勇敢,为每一个孩子加油!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10-18
加油!

take care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10-18
我也是这次去屏边第一次与支教老师“亲密接触” ,才突然感觉,他(她)们支教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任一两门课,更深远的意义在他(她)们对孩子的人文关怀和启蒙,在于对当地带来的影响。

真的感谢他(她)们,让俺再一次感到这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的世界还有很多善良和美好!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10-19
感动中!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10-20
LuLU的文章读了多遍,我个人的看法,对偏远地区儿童的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做人----能融入现代社会的人,这比资助几个本子、几百元钱.......更重要。环境的问题影响了他们与外界接触,但是他们并不是对外界一点不知,打工的父母会不加过滤地将都市的一些东西带给孩子,起到媒介的作用。现在,偏僻农村的孩子出现“三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就永远留在了那块土地,一部分打工父母将都市恶习传给子女,孩子们就这样堕落了。只有极个别有见识的父母,将子女带出深山,融入现代的都市。我不想再做进一步的分析,我想要说的是,文化层次较高的有志人士,不管男女老少,能参与到支教的队伍,身体力行地影响一下偏远地区孩子意义是非凡。我要是有机会的话,也会加入到你们的行列,尽管年纪大一些,但思想还没有僵化。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10-20
露露,很好!
上善若水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10-24
感触很深!为你们喝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