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618阅读
  • 17回复

OFS每日一辨:支教,危机四伏的崇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4-28
— 本帖被 admin 从 OFS Volunteer Teacher Applications · 支教志愿者 移动到本区(2010-10-13) —
        支教,特别是义务支教,一直是被赞誉和推崇着,其中涌现出的众多人物和事迹都不同程度地阐释着“崇高”,志愿者们战胜着困难,奉献着自己,升华着人格,体现着价值,一切看上去很美。然而,危机并未缺席... )x6 &Y  
0V:H/qu8>  
危机一:理想破灭 q`9.@u@a  
`?z('FV  
3个志愿者都走了 "t0^4=c+7  
    一个被“请离”,一个因争端主动离开,另一个则心灰意冷。曾如世外桃源般安和的学校,如今却开始在他们眼中有了不确定的凶险。李逸杭总忘不了13岁男生哈巴欲哭又不敢哭的眼神。9月12日那天,她被校长尼玛命令从此离开学校,哈巴和其他孩子都看到了双方的怒气。他们可能吓坏了,当李逸杭提出想和他们合影,没有一个人靠近她身边。就在头一天,这些孩子还喊着“李老师”,希望她坐在自己的长凳上一起进餐。他们给她编织过很多花环和花球,一个8岁的男孩在课堂上会突然站起来对她说“我爱你”。 z@,pT"rb  
    “我被校长赶走,只因我给学校做事太认真。”1个多月过去,李逸杭仍很伤心。 cibl j?"Wi  
    这天,另一名志愿者张浩也一同离开学校,随尼玛前往香格里拉县查看英国方面的第二笔捐款是否汇到。除了教学,他与李逸杭的另一个共同身份是代替英方监督这所学校新校舍建设的中间人。这个特殊身份最终也让张浩与学校关系决裂。到达香格里拉后,尼玛提出学校获得的生活捐款剩余不多,不够支付1.5万元的新校舍铲土施工费(这笔钱由学校自行承担),希望能从英方捐款账户里先取1.5万元垫付,否则铲土施工方要扣学校的面包车。身为会计师的张浩给予拒绝,认为英方捐助是专款专用,如挪用就是挪用公款罪。最后,他把施工方喊来,经过磋商,尼玛给对方打下欠条,欠条上显示的施工费却是1.2万元。 8,U ~ p<Gz  
    张浩认为受到欺骗,以前对尼玛的种种不满在这一天终于爆发出来。“很明显他想吃掉这个差价。我警告他:你别做得太过分了!”张浩说。自此,他和李逸杭一样,再也没有返校教书。 e$[O J<t  
但冲突还在升级 )ros-d p`  
    由于新校舍建造中达不到英方的要求,李逸杭和张浩一直拒绝支付第二笔款项。尼玛和承建商四处寻找他们,与此同时,“志愿者卷款逃跑了”的说法不断传出。10月5日,张浩在距学校32公里的奔子栏镇一家饭馆吃饭时,店主叫他接听电话。“尼玛在电话里要我交出英方捐款账户的印鉴和存折,我不敢再呆下去,赶紧走人。”张浩说。 t%:7W[_s  
    在李逸杭离校当天,附近一户养牦牛的人撬开李逸杭的小屋住了进去。这里还有她留存的大部分物品尚来不及搬走。10月10日,这两名志愿者随英方代表回学校开会,发现他们价值几千元的物品几乎全都失踪,张浩一直记账的账本也被丢在宿舍地上。第二天,在奔子栏镇,他们和尼玛等人再次发生争执,一方坚持要回校找回物品,另一方坚持要去香格里拉取第二笔工程款。僵持不下时,“我看到尼玛用藏语和不懂汉文的德玛老师(喇嘛)说了几句话,德玛立即愤怒地攥紧拳头对着李逸杭。”张浩说。他赶紧上前劝解,德玛说:“我是和尚,没有子女,打人杀人去坐牢砍头无所谓。” 2FMmANH0ev  
    那一刻,李逸杭“已说不出话来”。她无法把眼前的德玛老师和以前那个“喜欢孩子般咧嘴傻笑”的德玛老师联系在一起。他曾慈父般拍着她的脑袋说她“像娃娃一样”,他会抱柴来生好火与她说着互相听不懂的话聊天,周末她搭车去镇上洗澡,一上车就接到德玛电话,用生硬简单的单词叮嘱她早点回来。 wW%b~JX  
    “不懂汉文的德玛老师显然被利用了。”李逸杭这样想。等到她回校因找不到物品与尼玛又起争执时,尼玛给德玛打电话,说“他们不肯走,你上来收拾他们一下”。粗通藏语的张浩听后,只得和李逸杭仓促离开。曾如世外桃源般安和的学校,开始在他们眼中有了不确定的凶险。他们再不敢踏进学校半步,而几千元的物品至今也未有下落。 0t7N yKU  
    一直热心公益助学的丽江古城老谢车马店的主人收留了李逸杭,这时她几乎身无分文。“为学校进城办事的费用,耗掉了我不多的积蓄。”在客栈里,她流着泪给朋友发短信:“为什么这世界越来越丑陋,为什么在这么美的地方人性会这么黑暗?我想不通,我太难过了。” vNSUrf,r  
    这时,来自四川德阳的志愿者赵刚尚在这所慈善学校执教汉语,但他越来越感到孤独、迷茫,还有心灰意冷。“他们全心全意为了学校却换来这种结局,一个被赶走,一个被气走,学校这样做,让我看不到学校发展的希望,孩子们也没有前途。” 1#vu)a1+b  
    10月28日,赵刚背起行囊进藏,开始漫长的旅行。本来他和张浩都计划好再在学校呆1年的。 “没想到问题激化到这种地步,连张浩这么好说话的人都受不了,他们能承受到现在是最难受的,我理解和支持他们。”曾与李、张二人共事的王江玲表示。她早于他们2个月结束支教。 }j/\OY _&  
    3名志愿者退出后并没有选择沉默。新浪旅游论坛、自行车旅行网等论坛开始出现他们支教历程的讲述,文中集体指控尼玛校长觊觎捐款,不愿意接受约束,学校管理混乱,孩子们难有出路,志愿者得不到公正对待,等等。以捐助维持运转的大众慈善学校正遭遇办校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if*V-$[I  
    随着3名志愿者的联名指控,不仅仅是大众慈善学校遭受到信誉寒流。一些人因此担心孩子们就此失去藏文化教育的更多机会。于是,在力挺志愿者的强大声音中,有人发问:在对立、推翻之外,有没有更合理的办法? Z)7{~xq  
    “我相信他们所说,因为很多问题从一开始就存在,但如果能更全面理解志愿者三个字的涵义,矛盾可能会小很多。”北京女孩卞文说。2004年秋,她首先在大众慈善学校支教。她的潜台词是,她不会像他们那样激烈。 t\M6 d6  
    志愿者马骅事件之后,丽江周边和梅里雪山下集合了大批志愿者,以至于泸沽湖景区内志愿者老师爆满,一些人只好专门在丽江古城候着轮换。他们中有些人是为了逃避,有些人是因为热爱旅行,但都怀着类似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可是究竟该做个怎样的志愿者,很多人想法不一。 zG9FO/@av  
  “我以为志愿者是公众角色,他们不是在为自己做事,而是在帮助或者辅助当地人做,这样理解有助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好恶,避免理想扩大化,否则既让自己沮丧,也容易和当地人起矛盾。”卞文自称是悲观的乐观主义者,那时她也看到了她的继任者不满事实的一部分,但自己更愿意把这放在当时当地的复杂背景中来看待。“她是这么多志愿者里相处最融洽的。”尼玛说。 s<!A< +Sh  
    在与普利学校的老师相处中,张乔阳一直注意说话的分寸,生怕给他们一种指手画脚的印象和压过他们的优越感。“我必须正视双方在知识文化上的差异,平等地与他们沟通,我不是施与者,我们是互助,是合作。”2年来,她觉得自己与学校共同成长。 1dN/H)]  
    一个普遍现象是,志愿者觉得自己舍弃城市生活来到穷乡僻壤做善事,容易生出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并把它放大,转而苛求被帮助方的道德。北京义工王心阳认为,做半年一年与做一辈子是两回事,对当地的一些不规范之处,志愿者应学会宽容、平和地对待,求大同而存小异。     “雪山下的人性就一定纯洁吗?这样要求是否泛道德化?实际上,随着游客蜂拥而至和商业负面文化的入侵,景区原住民的淳朴心态正在发生改变。从另一角度说,越是穷乡僻壤,当地既得利益者越缺乏现代游戏规则意识,就越抗拒外来力量的监控。”丽江一名旅游界人士如是说。 "V[j&B)P  
    在他眼里,许多志愿者与学校的冲突,一定程度上是农耕社会与市场社会、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的冲突。 0z>IYw|UB  
    张乔阳说,“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慢慢来,不能太急”。在她的酒吧里,她目睹过一些志愿者因对学校心生失望,有时会扔下课程跑到雪山下散心。 Jh-yIk  
    有人问卞文,3个月的支教改变了什么?她回答,只要有价值,做比不做强。王心阳说,有了这所学校,一些孩子的童年就不用在山上放羊了。 " .7@  
    “国际大机构做慈善硬体投入时,很懂得求大节、舍小节的道理,只要大方向没错,可以容忍三成的资金被吃掉。这是一种对现实、对人性的妥协,但值得志愿者学习借鉴。”一名熟悉NGO运作的人士说。 tx0 9B)0  
    张乔阳的建议是,保持谨慎的怀疑,合理的监督,全力的辅助,不失希望和信心。 //&3{B  
    “那里海拔3400米,天特别蓝,云特别白,小溪从雪山而下流经学校旁,孩子们的脸好像总洗不干净,笑容却那么动人。我曾以为我找到了理想之地,但现在我不敢再回去了。” =t, oj6P~  
    广东珠海女孩李逸杭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白马雪山腹地的德钦县大众慈善学校做了5个月志愿者老师后,因与校方产生矛盾被“请”出学校。随后,另两名志愿者也先后主动离开。最终,他们在网上集体“反水”,联合指责外界的捐赠没有被好好使用,学校管理混乱,而且校长有私吞部分善款的嫌疑。 D_l$"35?  
    3名志愿者的联名指控使靠捐助维持运转的大众慈善学校遭受到办校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在力挺志愿者的强大声音中,有人发问:在对立、推翻之外,有没有更合理的办法? s~Eo]e  
    实际上,在类似于“香格里拉已经不在”的网上惊哗中,被怀疑的不仅仅是这所学校,被呼吁的不仅仅是制度管人,而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奔赴边远地区的背景下,志愿者的理想主义该怎样与现实对接,则更是一个新鲜而务实的话题。
[U& k"s?  
U1YqyG8  
危机二:价值感受挫 Wd'}YbC  
dcf,a<K\  
大学生西部支教碰撞现实:他们比较天真 @NM0ILE  
    一个纯民间的支教活动———“西部阳光行动”终于在得到一笔资助之后启动了。这些以大学生为主的志愿者团队希望通过持续支教行动,把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观点带给西部,但是西部农村的教育真的需要他们吗?西部农村教育究竟需要他们什么呢? <f>77vh0  
    2004年5月2日,离立夏还有一个星期,漫天大雪降临到因贫穷和干旱而闻名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像这样恶劣的天气对于西海固的农民来说却是难得的好天气,因为他们只有依靠这宝贵的降水来保证庄稼的收成。 p/{%%30ke  
    和这瑞雪同时来临的还有一个叫尚立富的人和他从北京带来的大学生志愿者。尚立富是大学生对农村纯民间支教活动———“西部阳光行动”的负责人,他和这个行动中的志愿者们来到西海固的腹地西吉县顾沟村做调研。在这次调研中他们要探求这样一个问题:西部农村缺什么,大学生能做什么? 7nB4(A2[S4  
    尚立富说:“我想通过我们志愿者的长期努力,哪怕能改变一点点。”尚立富是甘肃人,27岁,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前后他用骑自行车和徒步的方式考察了中国西部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现状。2002年至2004年,尚立富在北京20多所高校举办了西部农村教育图片展,引起轰动。2004年初,尚立富联合北京一些高校的社团负责人发起了“西部阳光行动”,动员大学生们到西部农村支援教育、建设乡村。他们力图要摆脱传统的短期观光式的大学生下乡支教活动,建立起大学生长期的支教支农模式。“西部阳光行动”计划要历时3年,利用每年的寒暑假派大学生志愿者到西部开展活动。 bJ:5pBJ3  
    和尚立富等人一起来考察的还有美新路基金会的志愿者,美新路基金会由美籍华人创办,重在资助有爱心的人从事公益活动,对于是否资助尚立富发起的“西部阳光行动”,他们仍然在考察之中。美新路基金会主席叶祖禹说:“我觉得尚立富没有办法告诉我一个清晰的远景使我看得到这条路的。我觉得他现在没有一条清晰的路。” 5月6日,几天的调研很快就结束了,尚立富和志愿者们离开西海固回到北京后,美新路基金会还是决定资助“西部阳光行动”,但他们只资助西吉县这一个支教地点,也只资助暑期的第一次支教活动,对于其他9个支教地点以及“西部阳光行动”未来3年的发展,他们仍然在观望之中。 \rr"EAk]  
    美新路基金会主席叶祖禹解释他为什么只支持“西部阳光行动”的一个支教点时说:“如果只是看那个项目,我大概不会支持。所以这次资助是对尚立富可能带动的这些人的支持,我们希望能够带动已经在心里有一份爱心的人,去把这份善意送出去给别人。” Cff6EE  
    对于尚立富来说,最让他挠头的是找到支持他去支教行动的资金。5月下旬,北京钓鱼台举办科技博览会,众多高科技企业的CEO们云集在这里共商科技前沿话题。尚立富也来到了这里,但他此行的目的与高科技无关,而是要为“西部阳光行动”寻求赞助。 HxO+JI`'3  
    在经费拮据的情况下,尚立富鼓励志愿者能像他一样在艰苦条件下做事,甚至自掏腰包。志愿者谭红波事后说:“你说到时候自己饭都吃不了,生活问题都不能解决怎么去做这些所谓的公益事业呀,哪有精力做?尚立富要不是在现代教育报找到了一份工作,每个月二三千块钱,保证他早就回甘肃了,尚立富不做西部阳光行动,他有报社的工作,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不做家教就没钱了,能不为自己的前途担心吗?” m6i ,xn  
    在尚立富为他的“西部阳光行动”担心资金的时候,得到了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的有力支持,他把“西部阳光行动”纳入到研究院的活动项目中,使它成为合法的、有组织的行为。杨东平说:“如今,有一批大学生愿意奉献他们的时间、精力和才干去关注农村教育,这本身就是很可贵的。” BZ?w}%-MO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是非盈利组织,无法给“西部阳光行动”提供资金支持,于是杨老师和志愿者们一起帮助尚立富寻找企业赞助。他们找到一家韩国知名企业,这家企业很爽快地答应资助一个支教地点。虽然得到了外企的资助,但尚立富的心情很复杂,他在想为什么咱们中国人没有能力帮助自己? u`XRgtI{g?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2004年7月9日,由尚立富等民间人士发起的“西部阳光行动”终于正式启动,10支志愿者小分队中共有4支队伍得到了赞助,其他队伍的活动资金完全由尚立富四处筹借而来。。 JLd%rM\m  
    尚立富带领着“西部阳光行动”其中的一支志愿者分队来到甘肃临洮县何家山开始他们为期1个月的支教活动。这支队伍主要由研究生构成,北大的研究生就有4位,被认为是10支支教队伍中力量最强的一个,也是“西部阳光行动”人数最多的一支分队,共有19人,他们住在由当地政府提供的宿舍里。 DGHSyB^+1  
    何家山中心学校是当地规模比较大的一所学校,有300多名学生和20多位老师。志愿者们的支教活动主要包括对老师的培训和对学生的授课两部分,其中对教师的培训显得更为重要,培训的内容是教育部即将在全国中小学推广的新课程改革计划。 G#%Sokkb'  
    新课程改革提倡把教学同生活实际以及科技发展结合起来,志愿者们了解到当地人主要靠种植经济作物百合来谋生,他们想要教给老师们怎样围绕百合来开展教学。 ^(q .f=I!a  
    面对着当地教师,志愿者站在讲台上这样陈述:“百合整个都是一个宝,我觉得围绕百合,可以写作文,或者是演讲比赛。百合的故事、百合的历史或生长周期。我想在座的老师如果教很多门课的话,其实可以整合在一起。当然,这是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你可能真的没有时间,家里还有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我觉得老师可以去尝试。” R>bg3j  
    何家山学校只有一台电脑,是香港的李嘉诚赞助的。这台电脑处于闲置状态,老师都还没学会使用,在新课程培训后,志愿者附带做了电脑培训,告诉老师们什么是键盘,什么是鼠标。 N3u06   
这次培训对于老师们来说是本着自愿原则参加的,因为培训正值暑假期间,老师们在假期里还要做农活。培训时间长,老师家又住得很远,但参加培训的老师仍然很多,培训进行了两天后,对志愿者们的工作态度,老师们给了很多溢美之词。 iHv+I~/  
    但是,在和当地老师私下接触的过程中,负责电脑培训的北大研究生陈建发现,老师们真实的想法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 Vh0cac|X  
    何家山中心学校老师朱培伦这样评论这些志愿者:“他们的社会实践缺乏,他们根本就没教过学生,那些教育理论空泛得很。让他们了解西部,我们西部的教育究竟需要什么,这是最重要的。我的工资绝对不是‘西部阳光行动’所能解决的,这是西部的整个环境所决定的。” uuM1_nD[  
    对老师们的集中培训结束后,志愿者让老师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对这次支教行动的看法时,老师们大多回答到:“你们所想的就是我们所想的,你们所做的就是我们所做的……”整个过程就像事先排练过的一样。 $n<1D -0!r  
    而学校里的一位叫时珲老师却实话实说:“志愿者并没有给我们想得到的东西。老师们普遍都认为这些大学生比较天真,尽管他们是研究生、博士,但是感觉他们很书生气。” E-WpsNJ)X  
    志愿者卢立涛事后说:“我带着满腹的热情来了,突然讲完课之后别人告诉我,你讲的很空很大,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我突然会想我来干嘛呢?但是我们既然来了,既然他们说出这样的真心话,那我们不可能就这样回去了。所以我现在就开始考虑怎么能够和他们的需要更加贴近起来。”但直到支教活动结束前,学生们还是没有找到那个“切合点”。 lV'?X%  
    因为要回北京完成暂时搁浅的学业,几个北大的研究生不得不提前离开了,不过尚立富对学生的表现还是很感动:“像我们这个团队里面有一个要去香港访学半年的,他都没去;有的连导师的课题都没做,他愿意做这个课题;还有的要是去打工、做家教,随便也能挣个几千块钱。但大家都把那些自己发展的机会放弃了,牺牲了自己很多时间,到这偏僻的农村来……当然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 }ILBX4c  
    在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中,“西部阳光行动”何家山志愿者分队完成了对40余位乡村教师的培训以及对学生300多个课时的授课,走访了13个学校和150多户农民家庭,建立起有2500册图书的图书室,开通了电话,举办文体活动若干次。 gt8dFcm|s  
    但所有的志愿者心里都明白,西部的孩子们需要的远远不止这些。 b$@I(.X:  
Zf$mwRS[_  
危机三:遭媒体“捧杀” 5Ew( 0K[  
Fg`<uW]TFZ  
        徐本禹 继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之后,徐本禹获得一系列社会名誉和头衔,有人把他称为“支教明星”。为此,华中农业大学彭光芒教授在不同场合呼吁:不要“捧杀”徐本禹! <-1:o*8:}  
    “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愿意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摘自徐本禹的日记 )<QX2~m<  
    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在读研究生。这位22岁的小伙子一年前保留研究生学籍2年,志愿到贵州贫困山区义务支教。一年多来,在乌蒙山区腹地的农村小学,他忍受着孤独和寂寞,用爱心精心栽培和呵护贫瘠土地上的花朵,用真诚和行动实践着一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及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他被评为200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n/v.U,f&l@  
    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感动中国,感动千千万万善良的人们? ]!TE   
“因为别人帮了我,我肯定要帮别人” Yi9Y`~J  
    2003年,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岩洞小学支教……电话那头,听到这个消息的父亲哭了,父亲用发颤的声音说:“全家尊重你的选择,孩子,你去吧,我们没有意见……” ;` L%^WZ;-  
    徐本禹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2004年以前,走进聊城县郑家镇前景屯,村里最矮的土坯房就是徐本禹的家。他的父亲教了一辈子小学,最多的时候每月能拿到270元的工资,最少的时候一个月只有十几元,直到2003年转为正式教师后基本工资才到了800元。这点工资几乎就是全家的收入来源。 ~i1 jh:,  
    让徐本禹记忆深刻的是母亲说起的一件事:小时侯,有一次家中没有钱吃饭,是母亲向邻居家借了2元钱才度过难关。“我娘讲的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你的手!” H,D5)1Uu  
    1999年,徐本禹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那年秋冬之交时,天气很冷,他还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训服。一位同学的母亲送了他两件衣服,并对他说:“天气冷了,别冻着。在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和叔叔阿姨讲。”第一次远离家乡,第一次远离亲人,第一次在外地得到好心人的帮助……或许是这么多的第一次交织在一起,让徐本禹至今不能忘怀,“当时我知道无论说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爱心传递下去。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 2bCfY\k  
    徐本禹开始向弱者频频伸出援助之手。大一上学期,徐本禹拿到他在大学的第一笔勤工俭学的50元工资后,他把其中的43元捐给了山东费县一个面临辍学的小学生孙珊珊。感恩的闸门打开后就再也没有关闭,第二学期,学校发给徐本禹300元特困生春季补助,徐本禹只给自己留了100元,其余的全部捐给了“保护母亲河”的募捐活动。大学期间,他用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报酬,坚持资助山东聊城、湖北荆州、本班的几位贫困生,其中对湖北荆州许星星的资助目前仍由徐本禹所在学院的经济学党支部“接力”……即使常常身无分文,徐本禹也寻思着“为他人做点什么”。 |sGJum&=  
    2001年12月,辅导员陈曙发现徐本禹还在穿着单衣薄裤。按学校规定,徐本禹这个学期可以领到不少于400元的冬季特困补助金,为了防止他又把补助金捐给别人,陈曙和院领导商量,不得不将徐本禹的补助金转为棉衣和棉鞋。 o33t~@RX  
    徐本禹的“还”并不只是还给了曾给予他帮助的人,他将爱心和恩情无限复制,放大,扩散以至无穷,达到了一种无比深沉的博爱境界。正是这种博爱,让他与贵州两所小学的传奇有了可能。 ?= 7k<a~  
    “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 Z66Xj-o  
    徐本禹第一次知道狗吊岩是在2001年,当时他读大三,很偶然地在《中国少年报》上读到了一篇题为《当阳光洒进山洞里……》的文章:“阳光洒进山洞,清脆的读书声响起,穿越杂乱的岩石,回荡在贵州大方县猫场镇这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这里至今水电不通,全村只有一条泥泞的小道通往18公里外的镇子,1997年,这里有了自己的小学——建在山上的岩洞里,五个年级146名学生,三个老师……”读着读着,徐本禹哭了。 aVR!~hvFs  
    大一就被别人的帮助温暖着的徐本禹,曾立志帮助和自己一样贫困的孩子,以此回报别人的关心。他用自己勤工俭学挣来的微薄工资和奖学金,在大学4年里悄悄资助着5个比自己更困难的孩子!读完《中国少年报》上的文章,他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帮帮这些山洞里的孩子。徐本禹在学校里就开始为岩洞小学募捐,号召大家和他一起利用暑假时间到贵州支教,“给孩子们带去一些希望”。 vAM1|,U  
    在华中农业大学团委和他所在的经贸学院支持下,2002年暑假,徐本禹带着募集来的三大箱子衣服、一口袋书和500元钱,和几个同学坐上了开往贵州的火车。 yy5|8L  
    “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这是徐本禹回来后写在日记本上的话,每一次翻开它,狗吊岩的孩子们拿着自制的小红旗簇拥在自己身旁,硬把几个煮熟的鸡蛋塞进他背包的场景,就浮现在眼前,孩子们擦着泪眼,不停地问:“徐老师,你还会回来吗?” `+Nv =vk  
    2003年,徐本禹本科毕业了,他觉得这是兑现承诺的时候了,不管多大的代价,答应孩子们了,就一定要做到! f/dJRcDl<  
    当徐本禹决定放弃学籍去支教的事在华中农大传开后,很多人为之感动并主动追随。学校破天荒作出决定,为他保留两年研究生学籍。 希望自己像根火柴,点燃千千万万人的爱心 + E{[j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乌蒙山区,全县人口90万,除汉族外,还有彝、苗、白、仡佬、蒙古、布依、满等少数民族。猫场镇位于大方县西部,距县城51公里,路况很差。全镇总人口3.2万多人,其中苗、彝等少数民族占2/3。狗吊岩村位于猫场镇西端,属于喀斯特地貌,没有成片的耕地。全村供电无法保证。 .s\lfBo9  
    徐本禹回到了狗吊岩村,向村长报到,与他一起报到的还有7名志愿者。来到这里以后,那7位同学都说,这里生活条件比他们想象中的要艰苦。这里是一个信息封闭的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物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一封信也要在周末跑上18公里崎岖的山路……晚上,满身乱爬的跳蚤几乎让他们无法入睡,浑身被咬得都是包。在这里,他们吃的是玉米面、土豆和酸汤,村长怕这些大学生吃不消,就特地买了100多公斤米。志愿者后来享受的是土豆、茄子、西红柿汤和火腿肠做成的饭菜,这已经是最高级的待遇了。但是,他们最后还是由于水土不服病倒了,其中有两个人病得很厉害。 ]G i&:k  
    一个又一个志愿者离开了。8月1日这天,最后一个同来的志愿者也坐上了返回武汉的长途车,车窗内外,去送行的徐本禹同他无语对视。“如果感觉真的坚持不下去,就回学校吧,要不,你在这里自己开伙做饭也行,你这样也坚持不下去的。”同学的一番话让他对自己有些担心。 AJ\gDjj<  
    后来,徐本禹和村长一家吃住在一起。原来徐本禹是不吃辣椒的,可是来到这里以后,每天都要吃辣椒,让他不太适应。而且这里的卫生条件很差,苍蝇到处乱飞,在吃饭的时候经常发现苍蝇在里面。“当地情况就是这样,刚开始很恶心。我对自己说,就当没看见罢了。饿的时候,一顿可以吃三碗玉米饭。只有吃饱了,身体才有保障,才能在这里支教下去。” G&h@  
    徐本禹住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房间里很少见到阳光,这个小空间成了他学习的乐园——一张比较大的桌子上摆满了书籍,地上摆放着生活用品和好心人捐的物品,原本狭小的房间变得更加狭小。 Z` kVyuQ  
    徐本禹在这里一周要上6天课,每天上课时间达8个小时。他自己负责五年级1个班,除了教语文、数学外,还要教英语、体育、音乐等。由于信息闭塞,学生不了解外面的任何东西。学生写一篇200多字的文章有20多个错别字是很正常的现象。“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问全班40名学生中有多少人听说过雷锋的名字,结果只有4个人知道;全班没有一个人听说过焦裕禄;只有一个学生听说过孔繁森,我心中有一种钻心的痛,我不知道这些孩子应该从什么地方教起。” N8nt2r<h  
    2003年12月7日,下了一夜的雨,崎岖不平的小路变得更加泥泞。12月8日,当徐本禹走进教室的时候,发现有5名学生没有来上课,其他学生反映说因为天气太冷,路不好走,来到半路又回去了。当天上午,徐本禹没有上课,来到了没有上学的黄绍超家,当黄绍超看到徐本禹就哭了。徐本禹劝黄绍超上学,说不会批评他。但怎么说黄绍超就是不去,劝了他一个多小时,结果还是无济于事。在家玩的还有黄绍超的弟弟,这个孩子已经半个月没有去上学了。后来徐本禹得知黄绍超的爸妈都外出务工了,家中只有爷爷奶奶,老人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像这样的家庭在这里还有很多。这样一来督促学生学习的任务全部落在了教师的身上。 ./I?|ih  
    第二天,在徐本禹来到教室之前,黄绍超已经早早地坐在了教室里。徐本禹没有像往常那样批评他,也没有提前一天的事儿。徐本禹把他叫进了办公室,一改以前严厉的做法,送给他两个本子,平和地说:“以后要好好学习,不要再迟到、旷课了!” >a975R*g  
    从此以后,黄绍超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再也没有旷过课。 E:qh}wY  
    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慢慢地,“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与人交流也不害羞了。”为民小学的创办者吴道江说。徐本禹的到来,为狗吊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因为徐本禹,学校的学生也增多了。现在学生从140人上升到了250人左右。 FRxR/3&  
    2003年3月,徐本禹被列入“贵州省扶贫接力计划”,成为“体制内”的志愿者,每月可领取500元生活补助。2004年暑假期间,徐本禹回到武汉向社会募捐,总共募集到了几千册图书和4集装箱衣服。 V?OTP&+J%  
2004年4月,徐本禹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作了一场报告。谁也没料到,他在台上讲的第一句话是: “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坚持不住了……”本以为会听到激昂的豪言壮语的学生们惊呆了,沉默了。许多人的眼泪夺眶而出。 q lM<X?  
    报告会后,他又返回了狗吊岩村,依然每天沿着那崎岖的山路,去给孩子们上课。 _)j\ b  
    徐本禹在狗吊岩的岩洞小学支教半年后,学校从山洞搬下来,修建了新的校舍,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004年春天,大方县大水乡党委书记沈义勇邀请徐本禹去作报告。 ~C{:G;Iy0  
    在开往大水乡的车上,沈义勇和徐本禹聊了很多,希望徐本禹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及华中农大的优势,为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解决该地区的基础教育问题。沈义勇觉得他的专业和所在学校对当地的发展“有招可施”。他还告诉徐本禹,希望他能到大水乡支教。 Kb ]}p  
“农村孩子读不起书的原因是经济落后。”沈义勇对记者说,“所以,我就请徐本禹到大水乡来,想利用他自身的资源为大水乡的发展带来机遇。” 6 |=]i-8  
    这次谈话后,徐本禹的想法开始改变,希望从单纯的支教行为变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才能在支教的同时,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一点事情,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和价值。大水乡大石小学的办学条件更差,学生更需要帮助,因此我决定忍痛割爱,离开狗吊岩,到更需要帮助的地方去!” |OLXb+ 7X  
    贵州团省委副书记夏庆丰说:“徐本禹只是千千万万名志愿者中的一位优秀代表,我们希望,通过对他的事迹的宣传,能够吸引更多的志愿者来到贫困的大山之中接力支教。一个徐本禹的力量或许微薄不足道,他所代表的精神却非常了不起。” >$ZhhM/} J  
  从普通志愿者到支教明星,媒体的“造星运动”方兴未艾--“徐本禹现象”因此也引发了许多议论,有人不以为然,有人衷心赞美,也有人冷眼旁观。一位署名“老叶”的网友说:“我们已经不难看到被‘捧杀’的鲜活例子,……对待徐本禹,我希望他能够听从心的召唤,作出自己的选择,不要屈服于环境的压力,不要背负过多舆论的负担,他没有必要向任何人交代。他应当回到学校完成自己的学业,以他的热情和梦想,以他对贫困山区的认识和深沉的爱,他应当比许多人做得更色。” "EpH02{i  
# j Tkz  
危机四:凸现城乡教师待遇差别 }k.yLcXM  
6?x F!VIL  
      据报道:北京市选派1010名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这一消息令人欣喜,它不啻一场甘霖,洒向农村教育这块久旱的土地。(据8月9日《人民日报》第一版今日谈) 而且全国一些地方也在纷纷行动,组织城里教师下乡支教。在浙江、湖北等省份已经实施了城乡支教工程。浙江兰溪市还出台了教师支教和服务期制度,列为升职评先进的重要依据,把支教作为一项长期没有终点的工程。 :?UcD_F  
    对口支教应该说为当前的农村教育带来了及时雨,这是城市反喃农村教育的一种好形式,一是从短期内调剂了城乡师资力量的不平衡,多多少少弥补了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二是促进了城乡教学交流,为城乡教师之间的教学切磋互学提供了机会。三是把支教列入升职评先进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倡导更多的城市教师更加关注、关心农村教育,有利于形成人人都来支持农村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oLkzLJ  
    目前在城市里教育资源十分优越而充实,既有充分的教育投入保障,学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师待遇较好,故教学质量好。然而在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城市恰恰相反。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是长期存在农村教育不足等问题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很好的解决,教育环境的改善大大滞后于城市,有些应该开设的课程不能开,学生不能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 %oqKpD+  
    另外农村教师待遇低,工作环境艰苦,造成了在农村工作的教师想尽办法找“门路”往城市里挤,“孔雀城里飞”、思迁不安心的心态在农村教师中相当普遍存在。直接导致城里有些学校师资力量明显过剩,也造成了教育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说仅靠支教很难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应大力改革现行的农村教育体制,重视农村教育,除了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外,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显得尤其重要和关键,既要提高待遇,又要了解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生活,应该对安心农村教育的教师给予优先升职和评选先进的资格,要让扎根农村的教师得实惠、受敬重。用环境留住人、用待遇留住人、用真情留住人、用发展农村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留住人,这样也许就会有城里的教师把支教改为“留教”,那么我们才会看到农村教育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希望。 ]U#of O  
    城乡教师交流制度跟某些地方提出的城乡教师“岗位互换”一样,这一招并不比多年来一直在各地推行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高明,对解决城乡教育差别并没有太大帮助,因为这一措施仍然没有从政策上根本提高农村教师的各方面待遇。 E,d<F{=8,o  
    由于我国经济和地理因素十分复杂,教育的城乡差距本来是无法避免的,但城乡二元化体制以及由此衍生的教育管理制度更使这一差距一再扩大。就像历来许多政策对待农民和市民不平等一样,目前政策在对待城乡教师也有很大差别。比如,以在校学生数量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师生比例农村初中为18∶1,县镇为16∶1,城市为13.5∶1;农村小学为23∶1,县镇为21∶1,城市为19∶1。可以看出,农村教师比城镇教师承担着更大的工作量。 =R:O`qdC4e  
    其次,很多地方农村教师不能与城市教师同工同酬,城市教师每年拿13个月工资,农村教师连12个月的工资都难以保障。近几年一些地方又推行城里教师到农村“支教”晋升高级职称优先的政策。试问,为什么不干脆让在农村辛苦从教的优先晋升高级职称?人家偶尔来一次是镀金,比俺一辈子呆在这里还受优待,这太不合理。许多城里的教师全都是高级了,农村教师还在为一两个名额竞争。城里教师住房问题正在改善,还是政府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来抓的,可农村教师好象不需要住房一样,谁都没提过这档子事。城市学校资金充足,教师有福利、奖金各种补贴,甚至开始带薪休假了。而很多穷得叮当响的农村学校连十来块钱的班主任费都出不起,最近又有新闻报道,一些地方教育经费对农村学校还是“零拨付”! %f<>Kwr`2  
    靠“支教”或者城乡教师“岗位互换”就能缩小上述差距吗? f I%8@ :  
    这样的措施,只会更加凸显城乡教师待遇的差别!这种局面必须改变!我认为,今后教育政策应该城乡一视同仁。既然国家有扶持贫困和落后地区以及鼓励大家到艰苦的地方工作并给予优待的政策,农村难道不比城市更艰苦?所以,政策应该明确优待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以往让城市学校和教师先得的“好处”,应该让农村先尝尝。否则,消除城乡教育差别,只会是一句空话!
十字路口淡淡相遇,风起,剩下那弥散的眼神......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4-28
第一篇文章我很早以前读过完整篇,也是深有感触! Z;N3mD+\ye  
z4 =OR@ h  
第二个也是我个人认为很现实的: ; o'>`=Y  
  而学校里的一位叫时珲老师却实话实说:“志愿者并没有给我们想得到的东西。老师们普遍都认为这些大学生比较天真,尽管他们是研究生、博士,但是感觉他们很书生气。 I Tl>HlS  
P84YriLo  
“徐本禹”,值得赞扬,“徐本禹现象”,唉,只能说无言。但正如XX所说: z 8M\(<  
通过对他事迹的宣传,能够吸引更多的志愿者来到贫困的大山之中接力支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5`3 x(=b  
V0D&bN*  
至于城乡教师工资方面,,,太正常了,呵呵。。。。就不发表意见了。
心里永远存着爱,打开窗,阳光才会照进来。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4-28
支教是什么,我想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和意义,如果自己不看作是一种于施予,而看做是一次对社会回馈,与接收者平等相待并感谢他们给自己这个回馈的机会,我想可能会让支教工作更平和的进行下去。
1条评分
michael 威望 +10 2010-04-28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4-28
      无论是志愿者还是公益基金,都是因为自己的某种心理才能够坚持做公益,一旦自己的想法与现实发生冲突,就很有可能把理想变成泡沫,从而丧失前进的动力。 1?w=v|b:P)  
    学校和政府无法为志愿者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而志愿者也要和这两者做好沟通否则会很难使自己的工作进行下去,在不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前提下,志愿者可以选择为自己的理想而忍让,为了理想我愿意选择卑微的活着,而不是壮烈牺牲!
1条评分
michael 威望 +10 2010-04-28
路虽远,行将至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4-28
        我们需要的不是喧闹的歌颂;我们也不需要的是对支教地区文化的苛求;我们更不需要的是那头上莫须有的光环。 B#hvw'}  
“那里海拔3400米,天特别蓝,云特别白,小溪从雪山而下流经学校旁,孩子们的脸好像总洗不干净,笑容却那么动人。”我更希望我们以后会把这变成“那里海拔3400米,天特别蓝,云特别白,小溪从雪山而下流经学校旁,孩子们的脸虽然好像总洗不干净,笑容却那么动人。”这仅仅是我们所需要的,仅此而已!
1条评分
michael 威望 +10 2010-04-28
脚踏现实大地,头顶理想天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04-28
听起来,真的不太了解这件事情的意义了,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要走到底,不过环境确实能够令人产生某种想不到的意外
1条评分
michael 威望 +10 2010-04-28
原野纯朴是自由的象征!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04-28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支教的地方不是世外桃源,同样也会有社会里所要面对的问题和冲突。支教的人或许会带着点救赎孩子的使命感,但最终会发现真正救赎的完善的是自我。
人 追求的只是心安,并不牵涉正确与否的大命题,要知道人类本来就不是一种追求正确的物种。正确并不是正义,正义总是有立场的。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04-28
maybecool 经常一语中地阿
十字路口淡淡相遇,风起,剩下那弥散的眼神......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0-04-29
对第一点,我想说的是,无论在哪里,城市还是乡村,教育都不是世外桃源,都要和当地具体情况相结合。不要将教育,将学校看成是理想状态。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有阳光的地方,肯定就会有阴影。所以说,难得糊涂,大智若愚。大问题讲政策,小问题讲人情。 Bx\ o8k  
适合当地情况的教育,不要试图改变别人。 CAviP61T  
&?Erkc~#  
其实我也是纸上谈兵,没有经历过。只不过是有感而发罢了。
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权利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0-04-29
我们的工作是不是可以再细致一些,对于什么人到什么地方再慎重一些。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0-04-30
我们需要的不是什么值得,你自己觉的值得么?觉的委屈,这是别然的,因为去支教跟你想象中有着太大的区别,这是别然的。说句怨天尤人的话,只能怪中国的社会制度。。。。志愿者每一笔巨款能落实到实处已经是莫大的安慰了。。。
1条评分
michael 威望 +10 2010-04-30
尽心帮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0-04-30
现实是残酷的,人心是险恶的,这个道理是每个人都知道的。 u59l)8=  
像这样的学校还有很多,不会只有那一所学校。出现这样的现象都是不可能避免的,就是再发达的国家也不会少了这样一个调味品。 l i?@BHEf  
只是看你能不能遇上,第一篇的三个人的遭遇是一个开始,并不是一个结束。 Kv!:2br  
有能力做上校长的,那就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三个人是斗不过的,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fnr8{sr.2Z  
但他们的离开并没有让更多的人对支教幻想,因为学生都是无辜的。 NTX0vQG  
之后的三篇嘛,我只能说,这就是我们热爱的中国,这就是中国的政策,这就是现实中的社会! 2G-"HOG  
优秀的志愿者是最棒的!很多人都会为你感到骄傲! T#!% Uzz  
加油,加油,加油!
1条评分
michael 威望 +10 2010-04-30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0-04-30
虽然我很热爱公益,但是我想说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uUx7>algF  
政府应该做的事情,由我们来做,政府却从不给于支持。 w(`g)`  
希望这个社会平等、互爱。 - |DWPU! "  
希望阳光照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SD*q+Si,1U  
我支持那三个志愿者,勇敢坚持自己的想法。 ^{IZpT3  
如果你们妥协,我也依然会支持你们。
1条评分
michael 威望 +10 2010-04-30
韩国学院207一班!!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0-05-17
学习ing…… *re?V9  
一直都明白,想做一个合格的支教,只有爱心和热诚是不够的,要对孩子们负责,自己也必须尽可能的考虑周全 NL `  
所以一直希望多读一些这样的文章,让自己尽可能的去感受前线的真实气息,尽可能的调节自己的精神和心理 q$yg^:] 2  
虽然无论怎么做好准备,会发生什么始终是无法预知的,但锻炼和提高自己,还是能加强自己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 j+-`P5  
愿自己能够有阿甘正传中的心态“人生就像一盒夹心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什么口味,但愿自己能平静乐观的期待下一个的味道~”
Being kin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being right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0-08-11
对于支教,真的只是对自我的一种完善。做好自己,想想孩子们,不要期望自己做救世主,过好每一天吧!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遇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0-08-19
如果你细看生活中城市的那些权威, 你就不要去要求生活在山区的人民多么的纯净和多么的伟大了. 相比之下, 他们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森林里的一颗树. u=s,bt,"5  
志愿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用一颗平常的心去看问题, 即然我们怀着一颗爱心去的,那么我们也要带着这颗心去看问题. 每人个的心都有善恶两面, 所有的行为都取决于哪面的"心"打败了自己. $$0 < &  
当我们决定做志愿者的时候,也带有很大的私心, 那就是释放自己, 净化心灵,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 纯朴的地方就会一尘不染. 不要试着去改变别人,去要求别人, 我们只能要求自己. ;aD~1;q  
社会本来就是如此, 也许生活在城市的你我更能体会. 谁能改变呢? NOBODY
人生不是只为自己而活着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0-08-29
我在想,路总是人们一步步走出来的。问题、挑战不是容易预测的东西,但人心却是可以历练出度过困难的本领的。虽然个人的成长不能改变环境,但却是社会进步的长河里不可缺的每一滴水珠。“志愿者”对于双方而言不就是成长的途径吗?成长从不缺少挫折。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0-10-11
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中。 Kc^ctAk7;  
我们不敢期待纯净无暇,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做了什么。 &Q"vXs6Gt  
事情摆在那里之后时间去做评断。 kzUj)  
TAKE YOU 说的对,MAYBECOOL的话一语中的、 Yyd}>+|<,  
“支教的人或许会带着点救赎孩子的使命感,但最终会发现真正救赎的完善的是自我。”
ON  THE  ROAD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