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328阅读
  • 2回复

[心理健康]灾区心理援助手册——孩子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06-04
1.如何帮助失去孩子的父母亲?

天灾人祸,失去孩子的父母亲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和痛失亲人的巨大悲痛面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帮助失去孩子的父母亲:

⑴让这些父母有足够的宣泄途径,以免过大悲痛的积压造成身体的损伤和精神的崩溃;尽可能营造与周围的朋友呆在一起的环境,互相陪伴共渡这段困难的时段;⑵尽可能的多休息,多主动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集体救助活动,不要让自己长时间独自沉浸在悲痛之中,在有需要的时候一定要寻求帮助,不要试图封闭自己和独立面对;⑶与周围的民众一起分享他们对于地震的感受,彼此的交流更有助于自己情绪情感的发泄;⑷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灾难无法改变,要通过沟通,灌输给他们明确的态度:活着的人就是力量和希望,为了悼念已经逝去的朋友和亲人,幸存者更应该坚强的活下去。

2、地震之后,学龄前的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家长该怎么做?

年幼的孩子特别容易受到日常生活程序和环境转变的影响;他们最依赖他人,也最容易受到主要照顾者的反应所影响。此外,这个年龄的儿童也没有足够的思想、语言或情感能力去应付这些状况。在灾难发生之后,学龄前的可能会出现如下的反应:

·睡眠与如厕时间的错乱·对大声或不寻常的声音、震动有惊吓反应;过度警觉·僵直(身体突然不能动)

·急躁,无缘由的哭泣·丧失已习得的语言与动作能力·退缩、害怕分开,黏着家长·对造成灾难相关的事情(如影象或身体感受)有逃避或警觉反应对于家长来说,关切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对孩子们来说,不要试图隐瞒发生了什么,那样会增加孩子的不安、焦虑和恐慌,并由此失去对大人的信任。家长通过下面的方式帮助自孩子:

·维持孩子在作息与饮食的规律性(如每天有固定散步睡觉吃饭的时段)

·避免不必要的暂时分离·提供额外的安抚活动(如睡前陪孩子更多的时间,唱歌或说故事等)

·预期孩子有暂时的行为退化;勿过度担心·协助孩子用简单的话说出他内心复杂的感觉;在闲谈中让孩子用简单的话将事情说出来·就地取材,给孩子简单的游戏道具(如石头、沙子,使用过的筷子等),让他能把灾难有关的害怕感受玩出来4.地震之后,小学儿童会有什么反应?

通常,地震后的小学生会觉得恐惧,因为从来没有经历过巨大环境变迁的训练和考验。他们可能有下面这些表现:

·重复叙述创伤的经验·明显的焦虑与害怕·对灾难后特定事件的害怕·害怕灾难再度发生·不想要的视觉影象与创伤记忆挥之不去·在学校不易专心学习,成绩下降·日常的行为退化到较小年纪的模样·特别退缩、静默不语或特别难管、不听话·对原来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睡眠失调:做恶梦、梦游、不易入睡·抱怨身体疼痛,或查无原因的病痛

3.地震之后,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小学儿童?

家长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一切都没有因为灾难而改变。并耐心地鼓励他们,逐渐从目前的环境中摆脱出来,恢复正常的生活。家长可以用下面方法的帮助自己的孩子:

·倾听并容忍孩子重述事件·尊重并鼓励孩子表达对害怕的感受·不要随意离开处于害怕中的儿童身边·允许孩子在睡前用不同的方法来面对害怕:读故事书、听故事或音乐、半夜作噩梦时有自己喜爱的东西陪伴·预期在学校的表现会暂时下降·虽了解孩子的退化行为,然而仍应要求孩子有基本的礼节与遵守常规·倾听孩子对灾难事件的误解,特别是那些自责或奇特的想法·循序渐进的协助孩子产生对灾难事件的真实看法·逐步让孩子能重新掌握他自己原可自理的生活步调6.地震之后,青春期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家长该怎么做?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基本正常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但他们可能会因为灾难带来的巨大应激,而产生一些应激之后的综合症。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

·灾难引发的失控行为:如从事危险的行动(拼命入灾区抢救生还者)

·努力不表露出异样情绪,如哀痛、罪恶,羞愧等·为避免面对内在伤痛,因而逃避而从事许多外在的活动·容易发生意外·睡眠与饮食失调·发现自己对灾难的影象与记忆挥之不去,并烦恼不已·产生忧郁、退缩及悲惨的世界观·个性改变,与父母或亲人的相处方式改变·为逃避因灾难产生的创痛与记忆,从事拟似大人的行为(如结婚、怀孕、退学,切断与旧友之间的关系)

·害怕长大,需要家人的呵护

4、地震之后,家长应该如何引导青春期孩子?

·在地震之后,要让他们了解到;眼前的灾难虽然严重,但毕竟大家都已经没有性命之忧,接下来应当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让孩子鼓起勇气,继续人生之路。家长通过下面的方式帮助自孩子:

·鼓励青少年和家人或亲近的大人谈谈对灾难的经验与感受·让孩子知道出现这些强烈的哀痛、罪恶,羞愧等的反应都是正常的·协助孩子寻找一些能带给他们成就感或建立自尊的活动·鼓励孩子去从事运动和舞蹈·注意青少年在家中、学校以及同侪间的行为·协助青少年了解『灾难会造成心理创伤』的事实,并知道需要时间来克服·不要急着做重大的决定·当出现忧郁、易出意外、鲁莽行为,以及个性改变的迹象,加以关心及了解,必要时寻求专业协助8.在地震中落下了残疾,我该如何帮助他们?

地震中落下了残疾的孩子除了创伤后应激,还有巨大的悲伤失落情绪,灰心、对未来的生活没有信心。对这样的儿童,首先要阐明正常的悲伤行为:许多人在这样的经历后都会有一种快发疯的感觉,这是因为失落引起的悲伤经验不同于日常的生活经验,我们应该让这些孩子明白这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损伤,不应该被此彻底打倒。以免孩子因为产生过激的认识而产生厌世的行为。

其次还要允许孩子花时间去悲伤:悲伤需要时间克服,不论我们与这些儿童接触的频率如何,必须了解自己的介入角色在这段时间的必要性,因为整个过程中有某些时刻对当事人是特别困难的(在失落发生三个月及一周年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艰难时刻,并且及时与当事人联系。

再次,要在抚平孩子心灵创伤的同时,逐渐增加对残疾的接纳,开始训练机体残余功能的有效代偿。使孩子在创伤恢复的过程中,也尽可能逐渐恢复机体可能的功能。以便能够逐渐9.孩子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我该如何帮助他们?

在这次大地震中,不少孩子失去了父母亲人。这些孩子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反应:

不相信家人已经永远离开,坚持他们会再回来身体产生不适:没食欲、呼吸困难、做恶梦等等觉得自己是被过世家人抛弃的小孩,甚至会对他们感到生气觉得亲人死亡是因为自己不乖、自己乱诅咒所造成模仿过世亲人的行为或特征变得容易紧张担心以后没有人照顾他、疼爱他出现跟以前很不一样的举动,例如:特别乖、特别顽皮或故作坚强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些方式来帮助他们:

(1).分享经验鼓励 孩子说出他灾害当时的经验,或者用间接的方式与孩子讨论亲人死亡的议题,如:先讨论小宠物的死亡、以前亲人过世的心情等等。

(2).表达情感 跟孩子谈他失去家人的感觉,可以透过言语、绘画或黏土的方式让孩子表达他内心的悲痛、伤心、甚至悔恨等等。

(3).面对孩子的罪恶感 有些孩子会认为家人死亡是自己造成的。我们必须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都会犯错,且他已经尽力表现得很乖了,他不需要为任何人的死亡负责。同时并帮助孩子回想和过世亲人的快乐日子,提醒孩子他也曾让他的家人感到很快乐。

(4).让孩子有机会对失去的亲友表达心意 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们祭拜或参加亲人的丧礼,并告诉他们丧礼的过程与意义。至于年幼的孩子,若怕对他冲击太大,至少可以让他给去世的亲人写封信。

(5).一起回忆 可和孩子一起回忆过去和家人在一起的情景,提醒孩子,「他爱过你,你也爱他」,这些曾一起分享过的美好回忆,不会因为对方的逝去而变得没有意义。

(6).讨论死亡 当发现孩子对死亡产生疑惑时,主动地和他讨论。越避免讨论,会更使得孩子觉得死亡是一件神秘又可怕的事。有时候,他会问身边的人:“你会不会也死掉?”他可能是想确定他是否能有家人继续陪伴,这时可不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告诉他:“我们当然都希望可以一直生活在一起……”10.帮助失去了父母的孤儿该注意点什么?

帮助他们失去了父母的孤儿,应该注意避免出现以下情况:

(1)不要刻意避免和孩子讨论死亡或当作事情没有发生。

(2)不要立即将孩子送走,或强迫他进入新的环境。

(3)不要强迫孩子勇敢、坚强。

(4)不要对死亡做不适当的解释,比如“去了很远的地方”或者“睡着了”。

(5)不要禁止孩子谈论有关灾难的话题或重述当时的回忆。

5、眼看到同学遇难,自己也受了伤,这件事情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

孩子亲眼看到同学遇难,他(她)自己也受了伤,这份经历对他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⑴会造成恐惧感的强化。因为对当时受伤的感知和对当时同学遇难时惨状的记忆,会强化其对死亡和对不可知事务、不确定事务的恐惧。具体表现就是对楼房等设施的可靠性产生怀疑,从而产生焦虑、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失眠等症状。这对其今后成长极为不利,一定要在灾后的恢复过程中注意孩子的心理指导。

⑵安全感的缺失。灾难突如其来,对孩子的安全感的影响巨大。

⑶精神恍惚。由于地震的突发性,造成生活情景的急剧变化,前一瞬间还是在教室上课,然后就发生地震,转而自己受伤而同学遇难,巨大的场景变化是孩子暂时无法接受,甚至怀疑自己是在梦中,不是在真实的生活中。

⑷无能为力的挫折感。由于的天灾的不可抗力和孩子在灾难中失去同学的遭遇,会让孩子产生自己无能为力的挫折感。

6、最近孩子总是不肯睡觉,怎么办?

由于地震可能造成孩子的生活作息变得不正常,有些孩子变得比较不爱玩或不喜欢动。尽快恢复日常生活的规律,可以让孩子早点有安全感,例如吃饭和睡觉的时间尽量保持一定,但是可以有点弹性。可能的话,睡觉时可以开个小灯,若是有需要,可以让孩子抱着玩具睡觉,睡觉前父母可以说一些话或是做一些动作(像是摸摸头、抱抱孩子或是亲一亲孩子)来安抚孩子。

当孩子很焦虑的时候,便非常容易失眠。有的孩子不容易入睡,有的孩子则太容易被吵醒。当孩子很紧张的时候,他们通常会黏着父母,不让父母离开,而入睡则是他非得离开父母的时刻。因此,我们可以在入睡前,陪孩子念一段故事书,或做些孩子喜欢的静态活动,当成是一种入睡前必有的仪式。如此,可以让睡眠变成是一个比较放松的经验,孩子的睡眠常会改善。

如果他们实在睡不着或者不想睡,不要处罚孩子,因为这次地震的影响很大,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回到原来规律的生活。

当孩子的失眠状况已经严重影响白天的作息,且持续超过数个礼拜。则应至儿童心智门诊求诊,极短期的药物治疗常常可以有极大的改善。首先要使孩子有受到保护的安全感。

7、孩子最近害怕去学校,父母该怎么办呢?

孩子在地震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惊吓,此时对于外界事物和环境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尤其害怕去曾经遭受地震灾害的第一现场,那就是学校。伴随而来的是,与之相似的准现场,所以孩子产生了害怕去学校的反应是非常正常的。此外,由于灾后应激,孩子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也不愿意和亲人分离,去参加别的集体活动,比如上学。

这时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是让受灾的孩子能安全、自在的表达出地震后的内心感觉,用心倾听他的心声。并借着目光的注视与姿势、动作,表达出父母对于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保护性。并且愿意倾听孩子的声音,捕捉孩子说话的态度,多同孩子交谈,而且要尽量使用开放式问句,例如:“孩子,告诉爸爸你心里关于……”、“宝贝,你可以和妈妈说说看你的想法……”、“孩子觉得对你最困难的是……”。

只有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之后,父母才可以进一步鼓励孩子逐渐走出家门,参加必要的集体活动,并且逐渐地恢复到以前地生活中去。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对孩子的鼓励和引导,告诉他在学校里能够获得更多的关心、快乐,足够的知识和同学们的友谊。

心理援助的干预者在与受灾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中提供社会性心理支持,让经历地震的人们在绝望中鼓起勇气、获得希望,并与他们一起共同度过人生中这段最最艰难的时刻。

8、我的孩子很想去帮助其他人,他能做什么事情呢?

面对地震的巨大灾难,孩子是最容易受到心理冲击并产生心理伤害的弱小群体。地震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有些孩子会变得极度依赖家长,恐惧黑暗和孤独,有些孩子则会渴望多和其他人交流,很想去帮助同样遭受地震灾难的同伴。任何一种反应方式都表达了孩子在发生地震后的心理需要,能够缓解地震带来的心理紧张和挫折。这个时候,家长不能过于限制孩子,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帮助自己,帮助他人。

家长可以让孩子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其他家里有难处的孩子。

*科学的问题处理方法。教育孩子必要的地震安全知识,让他们知道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时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并和同伴交流和学习这种知识。

*表达自己,倾听他人。孩子需要一个安全包容的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同伴在一起时,他们更愿意讨论和交流。

*正常的作息时间和饮食规律。孩子在灾后往往会产生作息和饮食规律的紊乱,同伴的相互支持会让他们更快地恢复到正常的生活方式。

*孩子可以从朋友身上得到支持,减少不安全感,也可以互相学习如何处理问题、渡过难关。尤其当家长不能在身边或者不能提供足够帮助的时候,孩子更需要从老师、同学那里得到支持。同时,帮助他人可以帮助孩子缓解自己的焦虑和恐惧。

9、我该怎样向孩子解释亲人的去世?

很多孩子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或者他们听到成人谈论死亡,他们一定要刨根寻底地搞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面对这些追问,家长应该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要不要说明真相,以及如何说明?

研究结果表明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3~5岁阶段,此时期的孩子认为“死亡”就好像睡觉或去很遥远的地方玩一样。死去者只不过是暂时地离开,并没有完全消失。死去就如同睡觉一样,是生命的中断而不是结束,死去的人可以再回转过来。

第二个阶段大约是在5~9岁阶段,这阶段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解死亡的真正意义,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是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尤其是自己的身上的事情。有时因为别人的死亡,他们会心生恐惧和不安,尤其是在亲人死亡之后。

第三阶段是在9~12岁阶段,这时期的孩子已经知道死是人一生都不可避免的,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其中自然包括自己有一天也会死亡的事实。他们已经开始不再把死亡看成是一种外在力量,而看成是一种生命固有的必然现象。人都会慢慢地变老、生病最后走向死亡。

因为死亡问题会对孩子的心理或性格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所以父母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必须谨慎小心。不要刻意去避免谈到死亡的问题,更不要压抑孩子哀伤的心理,让孩子自然表现出沮丧、气愤、流泪、内疚、反抗等情绪。也不要禁止孩子对死亡产生的怀疑、流泪、发问以及孩子对此提出的不同意见和疑问,父母尊重孩子对死、生意义的不同见解,不要给予孩子种种对待死亡的错误印象,或用类似童话的那种半真半假的说法去解释死亡。

10、向孩子解释亲人遇难有哪些禁忌?

尽量不要用这样的方法解释“死亡”:

*把“死亡”捏造成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这不是一种健康的手法,会让孩子在往后较难以去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

*用“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来替代“死亡”的说法。这种方法孩子可以消除了失去亲人或宠物的不安和伤心。但或许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对死者,怎么去那么久?而产生抱怨,或认为他们不跟自己说声“再见”就走而怀恨在心。

*把死比喻成“睡觉”。在这样的描述中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觉这两个事件,关于这一点,身为父母的应该特别注意,否则孩子可能会害怕睡眠,甚至恐惧一睡就会不起,所以要帮助孩子理清死亡与睡眠的差别。

*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自然而亲切地给孩子讲述事实的真相。在对孩子进行说明时,可以用植物来做比喻,花草通常会在春天、夏天的时候生长,到了秋冬时却会一一的凋谢,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会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等时期。同时应尽量避免去使用可怕、恐怖的语句和神情,温和的语调、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态度。

11、对于年幼的孩子提出的“我要回家”的要求,应如何加以回答?

地震之后,很多住宅被破坏,家长和孩子不得不进入临时安置点居住。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变化可能很难适应,孩子可能会一再地问现在家里怎么了?其它家人怎么了?为什么会地震?这时候要有耐心,尽量诚实的回答。

在有些情况下,孩子的变化并不是因为地震本身,环境的改变,周围成人的情绪变化对于孩子的影响可能更大。有许多孩子,强烈的灾后反应并非因为地震本身,而是因为父母吵架,当父母亲自己的情绪得到抒解,孩子也就好多了。建议父母亲先照顾自己的情绪,孩子在此过程中,也将学会您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这才是最有效果也是最自然学习的身教方式。

很多孩子的紧张是由于感到自己对环境失去了控制感,而这让他们觉得不安全。有两个方式可以帮助孩子两个方法重新得回控制感。第一个是每天晚上孩子入睡前,陪孩子一段时间,让孩子决定是要你念故事给他听,还是他讲故事给你听。二是和孩子一起布置一个属于他的空间,不仅可以减轻他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产生的陌生感、产生归属感,也可以让他感到自己是家庭的重要一员,负有责任,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12、我该如何与年幼的孩子讨论地震这件事?

在地震灾害之后,或多或少每个人的心理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孩子的心理恢复较成年人更为困难,因为年龄较小,孩子并不能了解几十秒摇动后发生的地震灾难是怎么造成,他们只能用自己很有局限的知识框架去解释面临的灾难。对现实状况的困惑和无法掌控感会增加孩子的恐惧。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可能会不停地重复同样的问题。这时,家长要耐心地回答每一次的疑问,才不会造成孩子心中的阴影。若孩子被噩梦所困扰或行为不同以往,家长要鼓励孩子讨论事件发生的过程,并试着让孩子表达他们的挫折、困扰、害怕以及悲伤等情绪,向他们保证你会陪伴在他们身边。在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爱和关注的基础上,告诉孩子事情的真相,而不要用隐瞒、欺骗的方式。告诉孩子灾难不是老天爷的惩罚,灾难也不是任何人造成的。帮助孩子对地震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可教导孩子简单的避震安全知识,让他们知道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最重要的是如何避震和保护自己。

面对孩子的提问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允许孩子提出问题

*敢于承认有些事情你回答不了

*根据孩子的接受水平来回答问题

*和孩子讨论一些应急计划

*和孩子讨论他们的恐惧,以及看似无关的话题

*限制孩子看到或者听到有关灾情的报道

*告诉孩子没有不好的情绪,在这样的事件面前,很多反反应是很正常的

*不要因为发生的事情怪罪自己

*让孩子谈谈灾难中表现出的好事情,比如相互救助、家庭重聚等等

13、孩子什么时候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

有些孩子虽然目前看来很好,灾后的心理反应却可能在数周或数月之后表现出来。一般而言,孩子的情绪反应并不会持续很久,若孩子持续出现这些反应超过三个月甚至半年,则需要专业的心理援助和心理咨询。

0—2.5岁的婴幼儿:

*睡眠与如厕时间的错乱

*对大声或不寻常的声音、震动有惊吓反应,过度警觉

*僵直(身体突然不能动)

*急躁,无缘由地哭泣

*丧失已习得的语言与动作能力

*退缩、害怕分开,黏着家长

*对造成灾难相关的事情(如影像或身体感受)有逃避或警觉反应

2.5岁—6岁学前幼儿、6岁—11岁学龄儿童:

*重复叙述创伤的经验

*明显的焦虑与害怕

*对灾难后特定事件的害怕

*害怕灾难再度发生

*不想要的视觉影像与创伤记忆挥之不去

*在学校不易专心学习,成绩下降

*日常的行为退化到较小年纪的模样

*特别退缩、静默不语或特别难管、不听话

*对原来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睡眠失调:做噩梦、梦游、不易入睡

*抱怨身体疼痛,或查无原因的病痛

*对灾难周年纪念日或节日哀悼的烦乱反应

14.我的孩子总问我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是不是有人做错了什么,我该怎么跟他解释?

有些孩子觉得地震是自己的错,感到很自责;有些孩子则是怪大人没有好好保护他们,较小的孩子可能会以为是自己不乖、做错事或是想不好的事情所以才会地震、家人才会受伤或死掉。这时候大人可以告诉他们这不是他们的错,而且大家已经在想办法让生活恢复正常,抱怨对事情并不会有帮助。孩子可能不会很快接受这些说法,需要大人耐心地重复保证。

其实这两种反应能够都是源于孩子的焦虑恐惧。灾后,孩子们最恐惧的是:

1.灾难事故会再次发生2.他们周围的亲人朋友会死去或者受伤3.他们会被独自留下或被迫与家人分离针对这些孩子的担心,家长应该澄清孩子们对于危险的误解。对于应灾计划的讨论会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孩子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和使用量是各有不同的。如果孩子无法表述他们的想法和感觉,那家长可以让他们通过绘画或者说故事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讲述灾难的经历。

关于灾难的新闻报道会造成孩子的惊吓,混乱和焦虑。这一点对于产生中大财产生命损失的灾难尤为显着。特别对于年幼的孩子,不断重复看到灾难的画面会让他们相信这长灾难正在一次次再次发生。家人应该鼓励孩子们多多交流,如果在看电视新闻或上网时,孩子们看到关于灾难的报道或图片,应该提供适当的解释。

15.我担心学生会拒绝我的帮助,我该怎么办?

当你在学校面对学生,试图帮助学生走过大地震所带来的阴影与伤痛的过程中,很可能遭遇以下这许多的挫折:

因为觉得自己还可以为学童做的更多而产生挫折感与罪恶感。

为学童的遭遇感到十分悲伤,甚至由学童的反应与行为,回想到自己本身的情形,进而严重影响个人情绪。

原来怀抱满腔热情想帮助学童,却因为学童拒绝谈论灾后创伤或拒绝关心而感到十分挫折。

当发生上述情形时,你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肯定自己有这些心理反应,如罪恶感、悲伤、忧郁等,都是正常的。

可以与其它教师讨论,相互支持、鼓励。

对学童多些包容。学童面临如此重大压力、伤害时,可能出现一些常行为,例如学童会很黏老师、愤怒攻击其它学童、或出现一些幼儿时期才会有的行为。

确认孩子的需要,再提供可能的协助。

自助而后助人,使你更有心力帮助学童安心就学,如此不仅能协助学童度过心理的困顿,也能减轻学童父母的负担,不需花费更多力气安顿孩子的身心,而投注更多的心力于家园的重建。

16.小学老师在灾后辅导学生应该怎么做?

学生在经历过这次灾变之后,普遍出现的身心症状包括焦虑、恐慌、畏惧夜晚、不明原因的生理问题、不爱上学、上课不易专心、情绪及行为的反应不稳定且容易失控等,因此,许多学生在这段期间会有有暂时性的成绩下降的现象。这时,做为教师的您,应该能了解面临灾变的这些正常反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若能利用每周固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或进行团体辅导,将可有效的抒解学生在此阶段所正感受的身心压力。

儿童对他们身边赖以维生的安全世界的遭受破坏,会显得特别敏感,反应也极脆弱,他们通常无法有效的以口语能力来表达自身的需求,而期待身边亲近的大人能给予积极与适当安慰。通过不断地向学生保证,重建学生的安全感与自我效能感。

*提供他们足够的玩具、道具,鼓励他们将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灾区的教师则可以就地取材,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都可以替代。

*多给孩子身体的拥抱与接触,或提供需相互碰触的团体游戏,如伦敦铁桥、大笼球等。

*让孩子画出自己的经历,最好有一张大的墙报纸,让孩子集体在纸面上尽情表达他的感受,鼓励孩子画出具体的东西,之后再团体分享。

*孩子此时的胃口可能并不是那么好,建议以多餐的方式提供他们在生理与情绪上的补充。

*用一些不具威胁性或低威胁性的活动来鼓励他们来玩保护自己的游戏,如“假如怕狗狗的小英碰到一只狗狗,她要怎么办?”“假如家里突然停电了,要怎么办?”*?告诉家长,在孩子睡前要多安排一些睡前活动,以建立更高的安全感。

17.中学老师在灾后辅导学生应该怎么做?

这个阶段的学生大都以能充分表达他们的经验与反应,他们往往最关心的是别人的看法,同时也认为自己已是个小大人,因此,我们建议可安排以下的活动:

*同学间的团体讨论,让学生有机会抒发与合理化他们感受到的强烈情绪,教师可能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向他们保证,他们所感受到的强烈情绪甚至是“疯狂想法”在此灾难中都是正常的。

*让班上分为几个小团体,让他们谈谈救灾防治的工作,甚至是家园重建的工作,这可协助青少年建立安全或对灾难的支配感,这也可让他们建立社会参与的成就感。

*设定专题讨论,如小区重建、家庭重建、防疫等主题,让学生能先有系统的搜集数据后,加以报告与讨论。

*对地震的正确认识,对大自然的现象作有科学根据的了解与认识,避免听信坊间的不实传说,以建立科学家实事求证的态度。

*认识“创伤后的心理重建”的意义与价值,这需要透过学校较专业的教师,进行专题演讲,或由专业的心理学文章的阅读,进行讨论。

*艺术活动的表达,可以鼓励学生从事绘画、音乐、话剧等活动,将这次的灾难经验转化为具创造力的方向。

18、我的孩子在意外后变得胆小,如何帮他变得勇敢一点?

经历过这次大灾难,孩子们不论在生理上、心理上还是行为上,均会产生许多的反应。由于儿童对于灾难事件的想法与成人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反应也稍易于成人。对于灾难,学龄前儿童、小学生或青少年有一些共同的反应,有些反应会在灾难过后立即出现,有的是在几天或几星期后出现。学龄前的儿童可能出现的身心反应包括哭泣、吸吮手指、对内脏或膀胱缺乏控制、害怕孤独、害怕陌生人、焦虑不安、混乱、固执、活动量小。小学生可能出现头痛或其他身体不适的抱怨、忧虑、担心天气、缺乏安全感、混乱、不能专心、表现差、打架、回避或退缩同伴交往。少年可能出现头痛或其它身体不适的抱怨、忧虑、混乱、表现差、攻击行为、退缩与孤立等。

对于学龄前儿童可以采用画图、说故事、填色簿、阅读灾难与失落的书、娃娃、玩具的游戏、团体游戏、讨论有关灾难安全与自我保护的方式。对于小学生可以采用画图、说故事、着色簿、阅读灾难与失落的书、玩有关灾难的游戏、比赛、学校读书计划、灾难安全与自我、家庭保护的方式。对于少年可以采用故事、短文、阅读灾难与失落的数、玩有关灾难的游戏、比赛、自然、社会科学可能、字难安全与自我。家庭与社区的保护等方式。

*尽量给儿童安全的感觉,用言语安慰他们,用身体接触如拥抱他们,给他们安全的感觉,让他们觉得不孤单。

*鼓励他们表达他们的害怕、痛苦和哀伤,耐心的听他们表达,通常父母的关心的听就是很安慰他们,不必急急忙忙的叫他们要勇敢,他们要回到学校去,还会面对很多困难,只有在你们的支持和鼓励下,他们才能克服困难,重拾信心。

*鼓励他们和别的孩子玩儿,年龄大的孩子要鼓励他们参与重建的工作,让他们有共同为重建家园而努力的感觉,这是最宝贵的经验。

*游戏治疗,通常适用于儿童身上,因为他们无法有效的利用言语来表达,借着游戏的形式互动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关于他们本身的创伤记忆和经验的信息。

*对于较小的儿童可以通过说故事、画图与填色簿,鼓励他们表达对于灾难的害怕和焦虑。

*利用同龄人的团队讨论或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描述、刻画所遭遇到的情况以及他们的感受,属于他们自己的受灾的心路历程,逐渐认知“创伤后的心理重建”的意义和价值。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6-04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没有相关的心理危机干预经验,尽量不要参与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如果实在是想要提供帮助,最有效的帮助是倾听,而不是出主意。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6-04
谢谢分享!

最有效的帮助是倾听,而不是出主意。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