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768阅读
  • 1回复

“救心”行动已经启动 重建安全感更重要 - ZT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05-18
p_xJ KQS  
    c:=HN-*vQ  
    本报讯(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谢永标、张玲玲) “这是一次从来没有打过的硬仗,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灾后心理干预行动。”记者昨天从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获悉,全国首批10名心理医生已奉命进入四川地震灾区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意味着这一灾后“救心”行动已经启动,不仅要让灾民“活下去”,还要“好好活”。 R UCUEo63  
    |+h x2?Nv  
    昨天下午,即将开赴灾区的广东心理危机干预联盟成员在广州集结完毕,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体“备课”。心理医生们坦言,从目前地震相关报道来看,需要“救心”的不只是灾民,未经心理减压训练的救援者乃至前方记者也已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信号。 6Lq8#{/]u  
    &(< Gr0  
    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隐忧 k'X"jon  
    Z&@P<  
    据前线记者报道,参与救援的武警战士在发生险情时坚决不肯撤离现场,落泪跪求“让我再救一个出来”。这感人的事实也说明,救援人员的心理已经濒于崩溃,也出现了和灾民一样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有些救援者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天在废墟上奋战二十多个小时,还有的根本不吃饭,不想多说话,满脑子想的就是“救人,救人”。还有的人一停下来就会绝望,不由自主地流泪。 "X<V>q$0~c  
    [Qr_0O  
    “由于对生还者及其创伤同情,在地震和其他重大灾难中的救援者常常会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心理崩溃,”珠海市慢病院高瞻主任说,救援者必须量力而行,否则可能人没救出来,自己先垮了。    Vb\^xdL>  
    行前缺乏对直面死亡的准备 O4nA ?bA  
    *[>{ 9V  
    “很多救援队出发前,得到的培训大多是讲在灾区吃、住、行的困难,该怎么救人。”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教授指出,救援人员应加强心理准备,不要低估直面死亡给人带来的心理压力。    1^AQLOiRE1  
    他说,队员们没有被充分告知,遇到死亡怎么办,救援中感到绝望、沮丧、痛苦怎么办。此外,受客观条件限制,灾后救援没有到位时,灾民还可能会将愤怒转移到救援者的身上,“遇到抱怨该怎么处理?很多人不知道,会对灾民的痛苦感到自责、内疚。”“我们不提倡救援者做‘超人’,也不赞成连续作战、疲劳战。”贾福军表示,救援者疯狂工作表明已经“陷了进去”,尤其是无救灾经验、未经心理减压训练的救援者身上,常会有这种“情感战胜理智”的情形,而这增加了受“心伤”的风险。省人民医院心理科尹平副主任医师表示,救援者的压力非常大,工作强度高、精神压力大、生活环境差,而在应激状态下,人的身体很脆弱,很容易因病倒下。 fhk(<KZvJ  
    uaD+G:{ [  
    志愿者热情可嘉知识未必够 h9d*N9!;M  
    \HD:#a  
    目前,有不少受过一定心理培训的民间救援者纷纷进入灾区施救,而当地不少志愿者自发地对灾民进行心理辅导。志愿者的热情值得肯定,但这种现象之中也蕴藏隐忧。“不是谁过去做志愿者都行,志愿者一定要有一颗大心脏。”本报心理健康版主笔、北大心理学系硕士武志红认为,救援者和志愿者不能仅有“勇敢的心”,否则很可能从救援者也变成“待救者”。 UaG&HGg]!  
    UChLWf|'  
    “心理救援一定要注意科学救援,对灾民的温言安慰非常重要,但心理干预并不仅仅是安慰。”贾福军指出,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或者对心理辅导一知半解的人上阵,还有可能出现越劝越糟糕的局面。 MNh: NFCRA  
    )[99SM   
    心理专家为救援者和志愿者们列出“用语清单”,对灾民有些话一定得说,有些则绝对不可说,否则将加深灾民的伤害。例如一定要说:“这不是你的错。”“看到这些,一定令人很痛苦。”以此打开灾民的心门,并帮助缓解他们的负疚感。 hXH+C-%{  
    \`8$bpW[nS  
    一定不要说:“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别难过了。”“你还年轻,还能再有孩子。”这只会勾起灾民对死亡的回忆、对家人丧生的痛苦和自责。 Ozqh Jb  
    ZHRMW'Ne  
    出发前应“恶补”心理知识 VVF9X(^rQ  
    DFwiBB6  
    专家建议,救援者赴灾区前应“恶补”心理知识,做好自己的心理防护。 8I*yS#  
eLH=PDdO  
    救援中不提倡“心伤不下火线”,当出现易疲劳,因心力交瘁、筋疲力尽而觉得生气,例如对周围人、政府官员、媒体感到愤怒,感到不够安全,觉得自己软弱、内疚和羞耻,感到自己的问题与受灾者相比微不足道,觉得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多而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等情况时,请务必向心理医生求助。 :EPe,v RT  
    h1'm[Y  
    尹平建议,救援人员不要24小时均与灾民接触,要有适当的情感“抽离”,与同伴相处、聊天、互相打气,以调适心情。为缓解情绪的焦虑,可听听音乐。 W^W.* ?e`  
    P{RGW.Ci@  
    心理援助专家: BD$Lf,_  
    <&+0  
    现在更重要的是重建安全感 Nt tu)wr  
    u$q asII  
    本报北京讯 (记者谢绮珊)针对灾后心理救援问题,昨天,中国心理学会危机与灾害心理援助专家团在北京大学举行记者对话会。北大心理系教授钱铭怡指出,在地震后不同的时间阶段心理救援的重点不同,当前处于地震后头一周救人的“急性期”,现在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重建安全感,给予心理减压支持。幸存者自杀将会在地震后三个月后逐渐显现和增加,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将在不同人群中以不同的形式持续存在多年,因此今后要进行长期的科学、理性心理干预。 Zki bfVwe  
    2U R1T~r  
    心理干预是一场持久战 f !7fz~&Sh  
    {DVMs|5;^  
    长期从事唐山地震灾后心理研究的博士生徐凯说,唐山地震20~30年之后幸存者仍存在有大量的创伤后精神障碍的问题,年龄越小的幸存者问题越严重。灾害之后,心理干预是一个持久战。 "SuG6!k3  
    4[Ko|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说,如果没有干预的话,恐惧的感觉会一直在身体里,引起躯体和心理的改变。有的人以为不再去提及震灾,就可以让孩子忘掉。实际上,真正的创伤从来都不会忘掉。我们要通过心理干预,让创伤受害者发现生命的意义。 :MYLap&L&  
    {#=o4~u%;H  
    救援人员遭受间接心理创伤 !FK)iQy$0  
    fG?a"6~  
    专家团指出,从目前每天大量的来自各地的有关灾后心理救援的信息中,发现重要而突出的问题。除了地震灾区的灾民存在大量越来越严重的心理问题,包括战士、政府官员、记者、医务人员在内的救援人员存在大量间接心理创伤问题,损害程度已超过其中部分人群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 }w=|"a|,  
Don't worry, be happy~~~
ooo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5-18
心理援助非常好
简单  快乐  自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