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9791阅读
  • 21回复

曹曹课堂——中小学授课之引导式授课技巧(讲课老师:各位前辈,由曹曹归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6-11-25
— 本帖被 沉吟骑士 执行加亮操作(2008-04-28) —
中小学授课之引导式授课技巧
pX]21&F  
| XLFV  
x vJ^@w'  
  曹曹的目标是,让“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式”授课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Qi|?d7k0  
  现在大部分人的一个误区在于认为上课质量的好坏,决定因素在于老师是不是讲的好,其实不然,真正所谓的上课不是发生在老师的舌头上,而是发生在学生们的头脑里,从懵懂到掌握到举一反三,完成羽化成蝶的过程。 y*|L:!   
{c?ymkK  
  我们看到相当一部分老师上课,学生们是观众,在听,而不是在练在思考,老师只是在讲在灌输,而不是在引导。一天下来,学生累,老师也累,但是依然不知道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反正一天的课是上下来了,但是效率如何呢?幸好现在很多老师已经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技巧的重要性,但怎么做到呢? +/Z0  
  下面浅谈一下曹曹的一点个人看法。
[ 此贴被烟树在2006-11-26 00:09重新编辑 ]
1条评分
土雪 威望 +100 - 2006-11-25
我们都太骄傲,太在乎谁重要。
寻找四叶草,寻找幸福,每个人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6-11-25
一、 课程目标
pNSst_!>  
;6zPiaDQ  
  支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依赖于志愿者们心里崇高美好的愿望以及源源不断的爱心和充分的耐心。 ^Bn1;  
  但是我们也知道,教师这个职业毕竟不能跟其他普通的职业相提并论,并不能因为那些地区教育资源紧缺所以我们只要有人就随便派过去,我们是要为我们的孩子们负责的,所以曹曹觉得,大家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授课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BaK'7=3*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曹曹整理了一下相关的资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7] \y7D  
  在这里,曹曹给大家推荐的是一种曹曹个人比较欣赏的授课方式——引导式。 <YSg~T  
fxOE]d8v  
  先讲明一下希望大家掌握的一些要点: J[MVE4&  
 1、了解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心态及关键要素,明确教师的角色和需要掌握的技能,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讲课理念。 }eI`Qg  
 2、学习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分析资料,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并站在学生方便学习的角度,逻辑化、结构化地设计课程的技巧。 0ovZ&l  
 3、结合不同课程内容的需要,学习不同的授课方式(讲述、故事、讨论、活动等),并掌握引导学生参与的技巧。 KDX$.$#  
  4、学习妥善处理授课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回避,正面回答学生问题的技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 此贴被烟树在2006-11-25 23:03重新编辑 ]
我们都太骄傲,太在乎谁重要。
寻找四叶草,寻找幸福,每个人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6-11-25
tsB.oDMP  
l.sm~/  
二、授课对象
-6(h@F%E  
b8eDD+ulk  
  之前问了一下土雪,我们支教的对象基本上是中小学的学生,高中一般不太会去,本来想把中学和小学部分分开来讲,但是后来考虑到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承接的,硬性一分为二有点牵强,所以还是放在一起讲。  3&O% &  
?`za-+<r<  
  既然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那么有必要先来讲一下我们的学生们有些什么样的特点,我们的学生们这一时期的学习又有那些特点,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加以正确的引导。(下列资料多数转载自罗新安家庭教育网) q$ bHO  
  :O5Tr03z  
        一、中小学学生们的特点 b?sA EU;  
Tw?Pp8'  
  1、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 b=5 6~[  
"vv$%^  
  思维是人脑对现实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于词实现的。它同人的实践活动,同人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密切联系。6、7岁一14、15岁左右(学龄初期和少年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它的主要特点是:形象或表象逐步让位于概念,少年儿童逐步学会正确地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活动。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 $:qI&)/  
  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其抽象程度较小。比如,各种东西的名称,人的名字等。抽象程度大的概念,他们还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是因为他们的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抽象概括能力还很低的缘故。从小学中年起,特别是从四年级起,儿童掌握的抽象程度较大的概念,逐年增多。比如,数学、历史课中的许多概念。但就整个小学时期看,儿童要掌握抽象程度很大的概念(如物质、意识、阶级、社会关系等)仍有困难。这一类概念是在中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的。 "tqS|ok.  
6-D%)Z(  
  2、理解力的发展 22l|!B%o  
E=$7ieW  
  理解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和概括的认识。不同年龄的学生,理解力的发展不同。学生理解力的高低,除了和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有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 IiG4ib>)W  
  掌握比较完善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进入学龄期的学生,开始仍具有学前儿童的特点,首先掌握的是那些比较简单的直接推理,即由一个前提引出某一结论的推理。例如,从“3比2大”这个前提中,推论出“2比3小”这个结论。又如,从“好学生应该向雷锋叔叔学习“这个前提中,推出“向雷锋叔叔学习的是好学生”这个结论。 niXHK$@5  
  但是,由于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掌握的是间接的知识,需要大量使用间接推理;进行逻辑论证。比如,大量的公式。定义、运算法则,都是通过归纳推理,经过从特殊导向一般的道路得出的,而公式、定义、运算法则的应用、迁移,又需要演绎推理的能力。 ^H f+du  
  小学生虽然已经在直接推理的基础上,发展起间接推理的能力,开始能以抽象前提为基础进行推理。但是,只有借助于直观形式或熟悉事例,把抽象前提加以具体化的时候,推理才能顺利实现。比如,掌握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可用割补法;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可用补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方法等。进入中学后,推理活动则可在减少直观形式的条件下,在更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比如,仍以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为例,利用三角知识,论证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任意两边与它们夹角的正弦的乘积的—半,要比利用补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方法求三角形面积,抽象程度高得多。 B .{8/.4  
  中小学生推理能力发展的另一不同特点是:小学生推理活动的自觉性很差,不善于发展推理活动中出现错误的原因,而中学生则逐步学会有意识地使推理合乎逻辑。中学生的理解力的发展,也是从直接理解逐步发展到间接理解。学前儿童的理解主要属于直接理解,间接理解还刚刚开始发展,直接的理解常常和知觉过程溶合在一起,是过去知觉过的事物所留下的形象的再现过程。比如,儿童吃了苹果,留下了印象,再见到苹果,就产生对它的直接理解:“苹果香甜,好吃”。 T^rz!k{  
R~U2/6V  
  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 B.h0" vJ  
n%7A;l!{  
  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很差,不善于独立地组织自己的思维过程,也不善于自我检查思维中的错误。中学生则不同,他们常常不满足于教师或教科书中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喜欢争论、探索,批判地对待一切。他们不仅批判地对待别人的和书本上的意见,而且开始比较自觉地对持自己的思维活动,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 jI@bTS o  
  但是,在初中阶段,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断性还极不成熟,其主要缺点是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比如,有时,他们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执意坚持已见;有时,由于批判地对待某些事物,而荒谬地走向怀疑一切,在争论过程中,常常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明于责人而暗于责己等。少年的这些缺点,和他们知识经验不足有联系,也和他们的辩证思维不发展有关。他们还缺乏全面地、发展地、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少年在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需要具体形象支持,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基本上还是经验型的。进入青年初期,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迅速转化,他们试图对各种科学知识、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理论性的概括。在理论性概括中,进一步深化对片面和全面、局部和整体、现象和本质、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的认识,逐步克服看问题的片面性和表面性。青年初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青年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必要条件之一。 E!:.G+SEl  
aa%Yk"V @  
  4、思维与教学 dY/|/eOt<K  
:_W 0Af09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有效教学措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二者密不可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 J[I"/sdk-  
  a、要用启发式。启发的实质在于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外,还必须注意使教学法符合认识活动的规律,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从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比如,任何新知识都是旧知识的逻辑发展,在讲授新知识时,必须从旧知识出发逐步引出。又比如,在使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良好的语言指导,让学生明确应该看什么,怎样看,并诱导启发学生思考从看到的具体现象能引伸出什么概括性的结论。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还必须注意学生智力发展的个性差异,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积极性。 oVKsic?  
  b、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从学生的水平出发,向学生提出比较新颖的、困难的、同时又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可以完成的课题,启发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其次,教师要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解决课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克服盲目的尝试行动和猜测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推理的严密性。再次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学得的技能可以广泛地迁移、灵活地运用。即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9\\@I =;  
  c、让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是摄取大量感性材料的必要前提,而大量的感性材料是建立理性认识的基础。如物理、化学课,只用口讲容易导向形式主义的理解和死记硬背,如能配合以良好的演示和实验,则学生不仅可以听、说,而且可以看、做、想,眼耳口手脑都被调动起来。由于多种感觉器官参加,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接受来自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感觉的信息,了解事物的更多特点和属性,并更好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排除非本质特点,抽出本质的特性,更快地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培养了他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f(EYx)gZ  
  d、教会学生在概念系统中掌握概念。任何一个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不在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中掌握概念,就没有办法了解概念的确切合义。比如,不了解3<4<5的含义,就不了解4本身的含义。不会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运算,就不会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只有在概念系统中,才能对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把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它们的理解。比如,“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等概念之间,就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四边形的概念增加一条性质:“一组对边平行”,就得出梯形的概念,在“一组对边平行”的基础上再增加“且相等”,就得出乎行四边形的概念,等等。 B^E2UNRA  
    f、让学生多练习、多应用。练习和应用是学生理解知识过程的组成部分。对于所要把握的概念,听懂了,并不等于完全掌握了,还要看会不会正确地、灵活地应用。多练习、多应用,既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概念和概念系统的理解,又可以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s9y@c*15.  
    "~ .8eKRQ  
\c5#\1<  
)Mm;9UA  
        二、中小学学生学习的特点 >\^N\&  
  4WBo ZJ  
  第一,中小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知识经验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发展智力为主。 ,U } 5  
JKEXYE  
  中小学生在学校学习,首先要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知识,即间接知识经验,中小学生学习的教科书上的知识就是这些间接知识经验的具体表现。学生进入学校进行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掌握这些知识经验,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础。 X3&SL~&>g  
hlABu)B'1  
  中小学生学习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和获得技能,发展智力,如观察技能、记忆技能、想象技能、思维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个人的一些特殊才能。这些技能的培养与获得都是学生学习知识和今后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Oc^6u  
%fex uy4  
  第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同时伴随有大量的自学活动。 ]%vGC^  
EhmUX@k],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中学生阶段是学生接受老师指导最多的阶段。小学时期学生的学习内容较单一,老师们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集体的组织和指导。进入中学以后,学习内容变得复杂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史地生等课程都要学习,中学生因而会接触到数量更多的老师,但老师们在对学生进行集体组织的基础上,更注重从人际关系和每个学生的特点出发,对中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因而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老师的指导。升入大学,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便会越来越少了。由此可知,中学生的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老师的组织和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 PqQO  
M , .0[+  
  另外,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有的同学自学能力很强,但大多数的自学能力尚在形成和发展中,还没有完全独立的自学能力。初中阶段是训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时期,升入高中以后,大多数学生都能进行不同程度的自学活动。 '#pMEVP  
 0jip::x  
  第三,中学时期的学习活动是人一生学习与生活的基础,也是人学习和生活的最重要的阶段。 Z7m GC`>  
USHlb#*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生活的启蒙阶段和入门阶段,中学的学习才是一个人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在中学阶段,学习的范围较小学时期突然变得广阔了,中学生开始广泛接触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开始掌握社会的、历史的、数理化的知识及其原理和规律,中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目标,人际关系有了很大的飞跃,生活变得日益丰富起来,中学生开始独立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个性品质开始初步形成,个人兴趣在初中开始变得广泛,在高中则变得单一和集中,愈来愈对自己热心的一方面感兴趣,并逐步发展自己的特长。广泛的基础知识的获得、个人的理想和世界观及某些个性品质的初步形成和发展、个人特长的形成等都成为中学生以后学习工作和理想的雏形,它对于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YUP%K!k  
{ ="Su{i}}  
[ 此贴被烟树在2006-11-25 23:27重新编辑 ]
我们都太骄傲,太在乎谁重要。
寻找四叶草,寻找幸福,每个人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6-11-25

课堂教学改革最根本在于转变教学观念,变灌输式为引导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

教师创设特定问题、情境、案例→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当小结并引导学生看书→学生用相关知识解决上述问题→教师点评并导向新的问题、情境、案例﹍﹍。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问题情境案例的设计上、体现在对学生探究成果恰如其分的点评、激励、引导上、体现在对学生活动的组织上。总之,教师的作用要体现一个“导”字,体现在为学生自主唱戏所提供的服务上,而不是如以往那样以教代学,教师既搭台又唱戏,学生只是观众。

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主体,如果把课堂比作一次戏曲堂会,学生理所当然地是台上的演员,教师只是幕后服务人员。要让学生把戏唱好,教师除了要把台搭好,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适应新课程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这个演员练好内功。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养成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学风,养成学以致用、敢于怀疑、力求创新的意识,养成逻辑严密、表述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

[ 此贴被烟树在2006-12-25 10:44重新编辑 ]
我们都太骄傲,太在乎谁重要。
寻找四叶草,寻找幸福,每个人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6-11-25

先来看看

斑斑不介意吧

呵呵

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双手烤着火取暖,火灭了,我也准备走了。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6-11-25

引导主动性学习如果说“传道”是一堂好课的第一个标志,如果说有效地解决知识困惑是一堂好课的第二个标志,那么,教师引起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

 [1] 一、解释:“学习就是学走路”

 [2] 有关主动学习最好的教育隐喻是“学走路”。“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然后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走路只能自己走,不能由别人“抱着走”或“背着走”。尝试、摸索、跌倒、摔交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尝试、摸索、跌倒、摔交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 “学走路”可以作为一条经典的教育隐喻。这意味着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成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但这种“牵手”也是需要克制的,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放手”。学习的这个秘密至少在叶圣陶那里已经被识破。 1962 年,叶圣陶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3] 。如果说“学习就是学走路”可以视为一条经典的教育隐喻,那么,“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可以视为一条经典的教育口号。

 

[ 此贴被烟树在2006-12-25 10:49重新编辑 ]
我们都太骄傲,太在乎谁重要。
寻找四叶草,寻找幸福,每个人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6-11-25
专题二 教师的教学智慧

二、案例下面提供三个案例:

一是“父亲的脚后跟”;二是 卢仲衡老师的“自学辅导教学”;三是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

案例 1 :父亲的脚后跟

[1] 小时候我曾住在丰原东边的山里,父亲常带着我入城。这条路很长,走起来总要两三个钟头。每次父亲走在前边,我跟在后头,他的步伐大而且快,我必须两脚不停地划,眼睛不停地盯住他的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

 有一次,天色向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比我的步子还宽。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着我爬过去,或索性抱着我过去,但那天他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我爬过桥,抬头一看,他已经“失踪”了。

 突然,我涌起一阵恐惧:“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过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

 我哭着等在桥端的田埂上,几个钟头在黑夜里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由远而近,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还不知我早在半途就已丢失。

 今天,很多教师在上课,没告诉学生“我们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一开始就下定义,一味要学生一步步陷在“推理”的泥坑,以为这便于工作是思考训练,这便是“数学”,其实这只是数学的“形式”。

 演示解题时也是一样,一步步非常严密,非常工整,每写一行问学生一句:“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合作:“对。”这样热烈的上课情绪,该说是天衣无缝了。若效果不好,只好怪学生素质不佳或教材不当了? 事实是:学生看到的不是“路该怎么走”,他们只看到了“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的换脚规则是知道的,但一旦没有“布鞋”在前面带路,便于工作觉一片陌生。家在何方?路怎么走?

 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而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我必定在走过一趟,回到家之后便于工作要十分熟悉整条路径。

 如果父亲是最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头宁可随我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其后并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不只会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城东郊的地理我必也在走过一遭后便了如指掌,再也不愁迷路,甚至可以常常代我父亲跑腿办事。

 可是我不敢苛求,我仍该感谢父亲,毕竟他不会抱着或背着我走,使得我尚有一丝镇定,能在漫长的四五个钟头里守在同一个地方等着他与母亲回来找到我。

 在今天的教室里,我看到学生不敢或不知问出一句: “老师,我们去哪里?” 总觉得老师走在前头,一味要学生“尾随”。甚至有的老师是将学生“背着走”的。

要改良教学,或许我们今天该提出要学生“带路走”的赶牛教法,这个教法应强调三件事: 明指归向 分析方法 隐藏推理

[ 此贴被烟树在2006-12-25 10:51重新编辑 ]
我们都太骄傲,太在乎谁重要。
寻找四叶草,寻找幸福,每个人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6-11-25

 案例 2 : 卢仲衡老师的“自学辅导教学”

卢仲衡 老师倡导的“自学辅导教学”有几个重要的步骤:

 第一,启发,就是提示当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阅读课本,就是学习自己读课本。

 第三,练习。既然读懂了课本,就可以做相关的练习题;

 第四,当时知道结果。这一步很重要。做了练习之后,让学生当场核对或订正答案。

 第五,小结。教师下课之前总结当天学习的内容。

 与 卢仲衡老师的“自学辅导教学”类似,湖北的 黎世法老师倡导“异步教学”实验。

“异步教学”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自学。就是自己读课本。

 第二步,启发。就是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

 第三步,复习。回头输理一下自己已经学了哪些内容,检查有没有遗漏的地方。

 第四步,作业,其实也就是练习。

第五步,改错。这一步相当 于卢仲衡老师倡导的“当时知道结果”。学生做了练习之后,同学之间相互改错。

第六步,小结。

 黎世法 老师和“自学辅导教学” 和黎世法老师的“异步教学”这两个教学实验采纳了几乎相同办法。前者显示为“六步”:自学—启发—复习—作业—练习—小结;后者显示为“五步”:启发—阅读课本—练习—当时指导结果—小结。他们共同的精神是重视自学和自学之后的及时反馈与矫正。 这些做法看起来比较简单,实际上,这里面隐含了教育最基本的秘密:让孩子们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学习,并给予及时的反馈与矫正。

[ 此贴被烟树在2006-12-25 10:53重新编辑 ]
我们都太骄傲,太在乎谁重要。
寻找四叶草,寻找幸福,每个人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6-11-25

案例 3 : 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

江苏邱学华老师倡导的“尝试教学法”设计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程序,但其核心精神其实很简单: 相信学生可以“自学”。

 教师在讲授之前,让学生先自学; 教师在讲解之前,让学生先做练习。 与之相关的口号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

“尝试教学法”的意义在于:很多人可能会忘记了它的具体教学程序,但人们会普遍记住它提出的“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

 [1] 黄武雄编著:《老师,我们去哪里——谈中学数学》,人本教育基金会发行,第 1-3 页。原标题为“老师,我们去哪里”。

这份案例最初由刘坚老师推荐,由苏式冬老师提供资料。谨此致谢再三、

[ 此贴被烟树在2006-12-25 11:13重新编辑 ]
我们都太骄傲,太在乎谁重要。
寻找四叶草,寻找幸福,每个人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6-11-25

讨论:什么是一堂好课?

这三个案例所显示出来的教学智慧大体有三个要素:

第一,不要忘记了教师的“传道”的责任,教师是学生的精神布道者;

第二,带领学生的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而不是提供一些知识的零头或碎片;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矫正,而不是提供缓慢的反馈与矫正;

第三,教学的终极追求,是让学生学会自学,并由此摆脱对教师的依附。

这三个案例所隐含的教学智慧一起构成我们所理解的“一堂好课”的基本精神。这也是一堂好课的基本内容:

第一,教师以自己的精神气质感染学生;

第二,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结构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与矫正;

第三,让学生学会不依附于他人的独立学习、自主学习。

在这三个案例中,“目标教学”在行动中容易执行却在观念上常被人误解;“不跪着教书”和“父亲的脚后跟”在观念上容易被接受但在行动上常遇到困难:

 1. 关于“不跪着教师”的追求和困难。

王栋生老师的教育信念隐含在“不跪着教书”这个标题里面。按照王老师自己的说法就是:“语文教师应当是思想者”(其实,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当是思想者),要独立思考,如果没有思想,人生也就毫无价值。“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

[1] “不跪着教书”当然可以理解为“教师应当是思想者”。对教师来说,独立思想是重要的,但比独立思想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独立人格。教师的独立思想会影响学生的知识和智慧,而教师的独立人格,将直接影响教师“传道”的效度。在一个全民关注“高考”的年代,知识学习自然而然会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但是,过于重视“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人格培育的教育将使学生的成长付出沉重的代价。表面看来,培育学生的“道德”、“意志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哪一个具体的教师的责任,也不是哪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的责任。但是,如果教师因此而放弃了自己“传道”的使命,学校教育就会制造出一批又一批有人格缺陷的毕业生。如果学校一直冷漠地制造有人格缺陷的毕业生,“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就有了新的意义。

2. 关于目标教学的误解。

目标教学一度给中国教育界带来极大的希望,也一度引起中国教育界的非议。对目标教学最大的非议有两点:第一,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无法用固定的目标去限制教师的教学。第二,人的学习是一种整体,除了知识目标,还有情感目标,仅仅局限于知识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

这些质疑是有价值的,但是,没有必要简单地对待目标教学的经验。课程改革其实是对传统经验的超越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有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常识,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如果说目标教学容易被误解为“固定目标”,那么,课程改革的超越之处就在于:除了确定和完成预先的教学目标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关注那些有意义的预料之外的教学事件,可以随时利用学生的现场反应并转化为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但是,从整体上看,教师必须完成必要的教学目标。对大多数缺乏经验的教师来说,目标教学所蕴涵的“让学生达到掌握水平”、“不让学生掉队”这些基本精神和基本技巧是重要的。

教师只有先掌握基本的教学技巧,然后才有可能超越教学技巧而走向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如果说目标教学容易被误解为只有知识学习,没有情感培育,那么,课程改革的超越之处就在于: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之外,教师应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这样看来,目标教学的经验是有意义的,课程改革是发扬和发展一切有意义的教育传统经验,而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

 3. 关于“父亲的脚后跟”。

“父亲的脚后跟”是一个出色的教育故事,也可以视为一条教育隐喻。这里面隐含了一条基本的教育道理:有效的学习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主动学习”或“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或主动学习是学习的终极追求,也只有自主学习或主动学习,才算是真正的学习。只有当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或主动学习的习惯之后,学生才真正“成人”,真正成为有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人。

借用电影《春风化雨》中基 丁老师的话说:“从来如此,也永远如此。” 现代教育有一个好处,它让更多的学生享有更多听课的机会。听课是重要的,因为所听到的内容是经过老师整理加工之后的知识,经过整理加工之后,这些知识比较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因此而节省亲自摸索的烦劳和时间。

人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去摸索,用教师或他人的经验代替我们亲自摸索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责任。这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光辉,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污点。现代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听讲”的机会,也为学生带来了潜在的隐患。

听讲代替了学生亲自摸索,也剥夺了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教师提供的知识的确是系统的,这种系统知识类似压缩饼干。压缩饼干具备基本的营养元素,按说它不只是可以充饥,它也可以提供维护人体健康所必须的营养。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果断地拒绝了压缩饼干。因为这些压缩饼干对食物做了过度的加工,过度加工的后果是俭省了人体咀嚼和消化的过程,它的另一个后果是取消了人体咀嚼和消化的乐趣和生机。

智慧的人们拒绝了物质的压缩饼干,但普遍接受教师的课堂讲授,并将听教师系统讲授作为理所当然的学习方式。吃压缩饼干长大的孩子将导致孩子的身体往畸形的方向发展。只会听课而不会自学的孩子将成为胆小怕事的精神侏儒。不是怂恿孩子不听教师讲课,而是教师应该相信:孩子天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潜能。惟有自学成材的故事,少有听课成材的故事。

我曾经观察过广州动物园的一种儿童“坐船漂流”游戏:八只小船绕着一根铁柱围成圆圈。儿童坐在小船上,管理人员接通电源之后,小船开始绕着铁柱转动。最初我总感觉这个游戏太单调,没意思。后来发现一个秘密,感觉是它这个游戏的关键:每个儿童的手里都控制着一个机关。这个机关能够让小船轻微地上升或下降。下降时,小船可以接触水面,激起水花,并引起轻微的震荡。这个机关何以是重要的?因为它让孩子在游戏中有参与感,准确地说是有操纵感。这个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儿童,关键就在于它给孩子提供了自主和体验的机会。

 [1] 吴非著:《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序。

[ 此贴被烟树在2006-12-25 11:16重新编辑 ]
我们都太骄傲,太在乎谁重要。
寻找四叶草,寻找幸福,每个人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6-11-26
烟树斑斑辛苦了~~ @gqs4cg{f  
 n wZr3r  
慢慢来 `F+x]<m!  
Y1E>T-Ma  
呵呵 Va |9)m  
_l{ 5 'm  
不要着急:)
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双手烤着火取暖,火灭了,我也准备走了。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6-12-17
理论很多 k-ex<el)#  
可以加些案例吗
要不是有你,我想也不会有一个如是的我。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6-12-23
我今年刚刚结束实习,我是在一所镇高中进行实行的,担任高二的政治老师,我感觉在一些地处偏远的学校中的教育方式还是比较传统,最重要的就是"曹曹课堂"中所说的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kdMS"iN8x  
我是新学员,希望大家多多指点!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6-12-23
欢迎新朋友!
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双手烤着火取暖,火灭了,我也准备走了。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6-12-23
额,完蛋完蛋,忙着其它的事情,竟然忘记了这里的更新。。。 RrpF i'R  
实在不好意思。。。 kBT}Siw  
那个那个,等我忙完了再继续来更新。。
我们都太骄傲,太在乎谁重要。
寻找四叶草,寻找幸福,每个人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6-12-23
不急不急,慢慢来哦,辛苦了!!!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6-12-25
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施

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r%~cZ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施 P2JRsZ.  
      作者:顾建忠     eniR}  
         s'Q^1oQM2h  
      [摘要]: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首要重任。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试就案例教学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实施价值与操作,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等方面做一点浅显的探讨,旨在更好地贯彻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理念和要求,推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之深入。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自主探究性学习;实施

LhRe?U\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g 2<S4  
      案例教学法的关键词是案例,因此,有必要先对案例的内涵进行一番描述。案例译自英语“Case”一词,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就其概念而言,却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案例教学法(Case $cU/Im`  
      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0$[Ujc  
      Langdell)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判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判例。”在这里,他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笔者对案例教学法做了一个粗略的定义: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案例应具备的特征 ykhCt\t[  
      根据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教学的特点、目的、要求和原则,笔者以为用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案例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Z2jb>%  
      1、案例素材的真实性。《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规定,“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如经济、社会、科技、生产、生活等问题,这样才能够保持政治课教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让学生始终意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能够应用于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案例的素材一般取于生活实际,是现实问题或现象的缩影。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政治学科教学的可信度,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于案例之中,积极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分析案例中的各个细节,促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否则,学生听之空洞,见之厌烦,不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gp:nxyfQm  
        YY~=h5$  
      2、案例内容的时代性。政治学科的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紧奏时代的旋律,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因此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案例也应具有时代性,不应选择过时的,甚至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否则不利于引导学生与时俱进,不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如在讲到初中思想政治第二册的“爱国主义”这一节时,可例举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收回和英雄杨利伟的案例,运用这种新鲜的时政新闻,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3、案例选择的针对性。用于教学的案例,一般不是真实情景全程的实录,而是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编制。一是针对教学目标,案例的编写,应有所侧重,摄取对于达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舍其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描述,利于学生迅速地接受有效信息,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二是针对教学对象,应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事例。

      4、案例表述的客观性。案例应是对真实情景进行客观的描述,编者要表述的是事实和背景,而不应作任何的解释和判断,更不应掺有个人倾向性意识或观点。这样可以避免对学生思维的干扰,利于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积累的经验应用于案例蕴涵的问题,从而做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提出富有独创性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案。

      5、案例蕴涵着问题性。案例是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它既不同于用来证明某种观点或原理的“证据性”的事实,也不同于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性”事实,在它其中蕴涵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外露的,有的是隐晦的,但都具有“悬念”,而不是一看便知。它吸引着学生去探究,给学生“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的感觉。这为培养学自主探究性的学习精神提供了机会。

      6、案例答案的多元性。案例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同样的情景和信息,从同一信息,应可以提出不同见解,为了解决问题具有多种方案,还可以从多种方案的比较鉴别中寻找出最佳答案。这种寻求多元化和最佳答案的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路,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7、案例注重趣味性。所举案例应生动有趣,生活化、通俗化,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如在讲到“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时,可举“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故事。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使学生感到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识,其实也亲切有趣,易于理解,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另外,案例还应结构严谨、文字生动、篇幅适宜等。 i O|,,;_  
      三、案例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价值 gK\7^95  
      1、突出了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通过案例的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经形成的知识或观点,还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案例教学是将真实的典型的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要求学生设身处地象案例中的人物去作出反应,因此案例教学中,学生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或经验,是“做中学”,获得的是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或经验,是具有真实背景的知识,而不再像传统教学下获得的抽象的、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知识,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能被学生立即运用到类似案例描述的社会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

      2、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个好的案例,能真正实现案例情景的“再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身临其境,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积极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寻求知识或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与传统教学中“举例说明”大相径庭,举例说明仅仅是让学生感知知识、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观点,仍然是一种“灌输”。而案例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分析或与他人的讨论,从案例中探究出“自己”的知识、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案例本身表述的客观性、案例答案的多元化,以及案例教学多采用自主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创造的机会和宽松的环境,学生有着较大的自由度、有着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可以预见,有了培植创造的“土壤”,就不愁创造力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

      4、挖掘了学生群体的合作力。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和智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之处,但都不是“完人”。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性学习,不仅使学生个体主动地适应群体生活,并将自己溶入群体之中,互相协作、互相尊重,增强了凝聚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地去挖掘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发挥出群体的“合作力”。

      四、案例教学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施  A;x^6>  
      案例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I 7`  
            作用 实施者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1.mm_pw  
            引导 教师 展示案例 设疑问难指导 组织小组讨论 组织班级交流 总结评价 T5_Cu9>ax  
            主体 学生 阅读感知 个体自主探究 群体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互补 能力提高

      1、展示案例——阅读感知阶段 X hX'*{3k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而言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1)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2)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屏幕上;(3)播放案例录音;(4)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5)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6)将案例化为剧本,部分学生表演出来;(7)利用现时的刺激或现有的环境制造案例;等。以上方式可以兼而施之,但不管使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例如,笔者在与学生学习初二思想政治第三册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时,利用了下列案例。(本案例根据《南京晨报》2002年11月30日的报道而编制的):

      挖金致富 导致大污染 N`6|Y  
      广东罗定市金鸡镇冲口村,是一个有1千多村民的村庄。2001年11月,陈铁华等少数村民向罗定市有关部门申请了采矿项目,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用氰化法堆浸提取黄金,建堆场10个,年生产黄金80公斤。从此该村村民惶惶不安。

      2002年11月29日,南京晨报记者一行7人,以及当地村民到现场察看。当记者将买来的4条鱼同时放进一个淘金池时,竟然发现在20秒以内,一条鱼已迅速死去。另外3条鱼则在不到3分钟里全部死亡。这些鱼在临死之前还口吐鲜血。记者同时在现场还看到,尽管金矿已经被有关部门勒令停产,但不少设备还在现场,被机器触及的山体,大多数有水土流失现象。山体上黄色的泥土被冲成触目惊心的沟壑,与四周的清山绿水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山在被开发前与其它的森林一样,好看极了。我想起来就难过。”一个村民眼眶红红地说。另外,记者还看到,村里耕牛及鸡鸭死亡;村民们的日常用水,也要到其他村取。

      笔者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上述案例,尽力渲染了挖金导致的大污染的情景,学生似乎来到了“现场”。学生很快进入场景,充分感知了案例。 k\%v;3nBK  
      2、设疑问难指导——个体自主探究阶段 m e{SVG{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之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不能放任自流,主要有两个基本任务:(1)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2)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这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述案例,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yP4.Z9  
      ①         n1(X%%2  
      冲口村的环境问题有哪些?是如何引起的?带来了哪些危害?(这是浅层性的设问,属于知识性的探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环境问题的概念、表现、危害等)

        先“特殊”(部分村民用氰化物法堆浸到鱼、禽、畜死亡,生态破坏;提取黄金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不能致富。) .{Oq)^!ot  
      归纳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水质污染,危害村民健康)通过思维,到“一般”(不合理的开发 环境污染 wR$8drn]Rq  
      危害人类健康,威胁生态平衡;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破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由案例入手,进行探究,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式思维,正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

      ②         T@Z{KV"S  
      部分村民挖金致富的行为合法吗?为什么?假如你是该村受害的村民之一,你该如何做?(这是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将前一层次的认识上升到法律的角度;通过角色的置换,要求学生探究出正确的行为倾向。因此属于行为性探究。)

      ③请为该村村民走上致之路出谋划策。(这一层次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属于创新性探究。) |bnjC$b*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学生思维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 xG/qDc  
      3、组织小组讨论——群体合作探究阶段 !z 5d+ M  
      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非达成共识不可。在这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

      4、组织班级交流——自主学习互补阶段 {~I_rlo n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形式可以采用辨论会,如在上述案例教学中。笔者就“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让学生分两组进行辩论,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业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1)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2)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一阶段的讨论,教师要力保其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这一阶段的交流,要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5、总结评价——能力提高阶段 xU<lv{m`D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正确的或错误的)给予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2)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以调整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

      五、案例教学在政治课教学实施中的几点体会 #zs\Z]3#  
      1、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以看出,案例教学实质上就是自主探究性学习。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自主性学习气氛因此空前高涨,切实显示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色,对于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对学生在课堂的行为表现应多加以鼓励和肯定。由于案例教学法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再加上案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这就更使得学生的讨论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案例的讨论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或“愚蠢的问题”,关键是看问题的思路是否正确合理。在讨论过程中要对学生们的分析要表示尊重,哪怕是分析问题的过程或结果都发生了错误,都要给予应有的鼓励。另外,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对同一问题分歧是应该有的,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家争论的只是针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而不是对人,所以不能对任何同学的人格和尊严有丝毫的不尊重或侮辱,尤其是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最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同学的发言不仅是学生,也是我们教师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也只有大家彼此尊重、倾听和沟通,增进团体合作,才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促进共同进步。 $i> VI  
      3、在案例教学实施中注意对班级纪律的管理 (#M$t!'%  
      良好的教学的秩序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但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面对的一大难题就是班级纪律的管理,由于学生往往会因观点的不同而形成激烈的争论,因而课堂失控是许多教师的梦魇,特别是新任教师或初次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事实上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也不应以班级纪律的好坏为主要依据,而主要是以学生学习的效果作为依据。维护班级课堂秩序是教师的职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讨论的秩序严重影响了教学顺利进行,教师还是要加以“平息”的;但是,如果学生的讨论因过度投入而使班级纪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只要不影响讨论的正常进行,教师还是应该要“宽容”的,这是难免的,正常的。当然,不少教师还是存有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教师先要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以树立教师的“权威”。事实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什么“拉据战”,而是一种协作的伙伴关系。

      4、当务之急是编制好的案例,研制好的案例分析框架,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最困难之处。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案例,就没有有效的案例教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编制出好的案例。

      5、案例教学固然有效,但不应千遍一律,教师还应灵活运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符合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要求。 q#3X*!)  

[ 此贴被烟树在2006-12-25 11:23重新编辑 ]
我们都太骄傲,太在乎谁重要。
寻找四叶草,寻找幸福,每个人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6-12-25
已更新, 应沉吟骑士的要求,增加了案例。
我们都太骄傲,太在乎谁重要。
寻找四叶草,寻找幸福,每个人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6-12-26
辛苦楼上的咯,细细的说声谢谢
要不是有你,我想也不会有一个如是的我。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6-12-26
受教了,只是,东西真的好多哈~得慢慢看、慢慢品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