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971阅读
  • 3回复

孩子们的心思 ——我的学生心理状况浅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4-07-31
%`:+A?zL  
其实一直就想写一写山里孩子的心理状态及与之有关的方面,又不想单从物质文化等方面去说,但是又不知该以一种什么样的顺序或关系去说,所以一直拖到了现在,等终于决定去写的时候,才发现涉及的面实在太广,只能满头大汗地尝试着去写了。在这里要强调一下,本文不做统计与归纳,亦没有做详细的科学调查,故无数据做依托,仅就自己所见所想之记录,与大家分享。 \>4x7mF!  
感触比较多的是在这几年里目睹到支教时所教的山区孩子的变化。他们大多初高中已经毕业,面临着诸多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迹象,看起来令人感慨,揪心的同时也会引发一些思考。我把我所接触的孩子分成这样几个阶段:小学阶段;小学后辍学阶段;中学阶段;中学后辍学阶段;高中阶段;高中毕业,进入社会;高中毕业,上大学。 WI54xu1M  
之所以这样去分,是觉得小学阶段是一个相对来说各方面都比较封闭的阶段,所接触的人大多以家人和村中邻里为主(当然也有电视网络的影响,但在这里不做讨论);小学后的辍学与中学阶段,生活范围发生了改变,区域扩大,但可能也是乡里乡亲的情况比较多,这时心智与接触的信息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叛逆期加家庭观念加学校引导的缺失,迷茫与混乱在此撒下种子);中学后的辍学和高中阶段,与前一阶段可以说一脉相承,只是慢慢地孩子自主意识明显后,开始意识到责任的重要,更重要的是相对的压力也迎面而来,在本已混沌的思想里再次注入对孩子们来说的负面因子,所以我所见到的这一阶段的孩子大多心思沉重,失去了本有的活力(不知情窦初开算不算是负面因素);高中及以后的生活,能够坚持下来对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不易的,都需要耐力与一定的执着,但这时的压力与前面阶段不可同日而语,孩子们也在不断埋怨自己,也在不断努力,努力学习,努力释放自己——吸烟、喝酒、网吧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看看吧,他们的QQ签名与QQ状态,无一例外的“剪不断理还乱”。那么高考的结果,自然是压力山大。千军万马过后,就只能一地哀伤了。  34~[dY  
在这里主要想说一说中学及后面阶段的孩子,因为觉得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身上有比较明显的各种矛盾斗争的痕迹。 iPrAB*  
就我所接触的孩子来看,影响他们心理的因素具体细分有:大的环境,地域观念等;家庭因素,父母文化水平与对学习认识,物质条件等;孩子个体差异:智力、反应、适应性;学校方面,管理及氛围等;老师的引导和示范效果等;其他的正面积极的引导(包括偶发性的介入引导,如志愿者)。在这些方面我们所教的或接触的孩子可以说都是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的,这些在孩子成长期的缺失加上叛逆期,再加上与同龄城市孩子差距,进入高中,或有机会提前进入城市学习的孩子,他们的心理负担不可谓不小。其实乡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从来就没有平等过,物质方面固然显而易见,但是软实力的差距才是“元凶”。如果这样说还是觉得泛泛的话,那么就来说说我接触比较多的几个孩子给我的具体感受吧。 6dYUMqQ  
跟他们接触下来,越来越觉得山村孩子先天的不足最终造成了这些孩子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从而造成了无法破解迷茫。简单的说就是被要求的灌输的想法和自己做到的不一样;自己应该做的和已经做到的不一样。他们无力改变,或不知该怎么改变。再具体一点说又可以分为:学习中缺少必要的心理指导,学习动机不明;当成绩和心理出现波动时无奈的自我调节;学习的重要节点,中高考后迷茫无措,同样缺少心理辅导。总结到最后好像都归结到心理问题上了。 dNz!2mbO  
当孩子初中毕业后,已经基本上被当做成年人了,结婚的直接从少年进入成年,继续上学的也无法逃避地承担起全家甚至家族的希望重担,但可能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想要的,理想目标空缺,学习动力不足,无存在感,成绩差造成的内心惶恐会轻易被所谓的感情钻空子——早恋,或理智上知道不可以,但内心依旧渴望有一份理解的情感,家庭压力以外的情感,这类孩子不敢越雷池,雷池却一天到晚在他们眼前晃。 %$F\o1S  
初中没毕业或刚毕业就外出打工的孩子,对他们最大的感觉就是他们的迷茫,不管如何给他们建议,他们该苦恼的还是苦恼着,对知识依然是不咸不淡的态度,虽然知道学习(广义上的学习)很重要,但依然不会觉得现在的结果是与他们对知识的态度和知识不足造成的。依然迷茫地觉得是自己的选择的问题,或没有遇到对的人,或是因为出身与环境的原因。山里与山外行为准则的不同,造成的行为差异与年代性格的矛盾冲突,使他们不断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而外出打工并非目的明确地去挣钱或积累经验,只因没有比这更好的出路。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08-05
Re:孩子们的心思 ——浅析后一点想法
那么作为志愿者的我们又该如何呢? <(caY37o6)  
我觉得我们的志愿者在与孩子相处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知识的传授,行为的规范,心理的疏导。而在这三个方面我觉得可能存在下面的问题: xiQ;lE   
知识的传授理所当然地被我们放在了第一的位置,可能是觉得知识对山区的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是改变他们命运的机会,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我们是应运而去,有点顺应天命的意思,心理与道德的优越感总是会有那么一点点。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去跟踪那些我们教过的孩子的成长,不知有没有人把他们与那些没有经过我们影响的孩子进行对比。凭我的感觉,那些孩子真正发生命运改变的应该不是很多,可能有人心里会不舒服,因为这等于说我们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是一段插曲。也就是说在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把志愿者的精力完全放在学习上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ZAMS;e+e  
而第二点,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我看来也不乐观,因为我们现在的以学期为单位的接力式支教模式已经决定了,决定了我们的支教老师的一些积极的引导或行为无法很好的延续下来,原因有很多,但是归结起来我想有两点可能最突出:一是没有建立有效的可继承的引导机制,也就是个人凭感觉进行;有机制但无法统一操作,无监督评判的制度,还是只能凭感觉去做了。在我支教的时候行为习惯这一方面是在成绩没有改变甚至是出现倒退时,当地老师和领导安慰我们才会说到的话,可能不少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当地人在这方面的重视度也是不够的,这可能受制于当地的一些主客观条件,具体有哪些大家也差不多都能猜到。我们如果也不重视起来的话,那…… N9cUlrDO  
第三方面,心理的调节,坦白说在没有看到所教的孩子出来打工之前,我没有把它看得多重。但是现在我想说,它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是该把它重视起来了。因为既然我们以教师的身份,以志愿者的名义去了,我们既然做了教书育人的事,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负责不应仅仅是负责我们作为志愿者老师那段时间的一时一地,而是要对自己可预见性的行为对孩子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负责。这个其实很难,因为我们现在的支教重点在小学,中学极少,高中没有,后续的跟进工作会很难,这个所谓的负责也就又只能凭自觉去做了。但是这第三方面在我看来却是最能影响他们将来发展的。其实说白了,山村孩子和城市孩子进行对比最大的可见的不同就是面对各种情况时的心态。大家也都知道,进入社会后很多时候学识起不到决定作用。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4-08-05
Re:孩子们的心思 ——浅析后再说一些
再明确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我们格外注意去引导的:掌握基本知识,养成良好习惯,自我正确调节。此三种情况在此不再赘述,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三点与我们老师要做的三点相互印证,紧密联系。 ca8.8uHY\  
具体要怎么做呢?我觉得我们不能被左右:被情绪左右,被好恶左右,被名利左右。 XJi^gT N  
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事都不应该带有情绪,但是带过孩子的都知道,有时就是控制不住想发火。在这里想说什么呢?在我们支教的过程中难免有火冒三丈的情况,如果是对孩子请你一定要克制,实在克制不了,言语上也一定要注意,言语上没搂住的话,那么行为上无论如何都要刹住了,有的人说好吧,那我就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这也是暴力的一种——冷暴力,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暴力方式更可怕,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最大。试想一下,你突然莫名其妙地被冷落或孤立了会怎样,我们可能还会自我调节一下,孩子可不具备这个能力,那么直接的影响可能很长时间才能消除,而潜在的影响就难说了。所以在面对孩子们的各种状况时切勿动真气,如果你真的生气发火了,也要让他们知道你是对事不对人,你是因为他在做这件事时的态度不对,而不仅仅是针对他这件事没做好,这样孩子就很容易理解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改正的话也容易的多。另一个方面,同样不能因为心情好或是觉得他(她)可爱、乖巧、学习好等,就没了自己的原则,不管什么事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有求必应,甚至学生不提,只要自己心情好也会主动地去给予一些东西,这同样不可取。因为不劳而获,攀比之心都会因此而生,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们都是知道的。(同理对待当地学生以外的人也是这样的,带了情绪,却给了自己很好的一个理由,我在坚守我的原则,是他们不守规矩,有些人处于这样的情绪中,却不自知,或者知道了也不想改,就像当地人不想改他们的一些行为一样,这样双方正好默契地做到了“每个人心中都有要坚持的东西”这一点,那你说这样对我们工作的开展有没有好处呢?)这和下面要说的好恶又有点关系。 R8R,!3 N  
那就是我们因为喜欢某个学生,就表现出对他(她)格外的关注或照顾,注意这里的照顾不是单纯指物质上的,更指无形的,比如在组织活动时喜欢的学生有格外多的参与机会,在对同样的回答问题时给予喜欢的学生过多的肯定,平时对喜欢的学生有特别多的肢体接触(有些学生会把肢体接触当做是亲近的表现)。另一个方面,我们都知道对待孩子要一视同仁,但是在实际做的时候又会碰到各种各样特别的情况,比如那些“弃子”(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绝不含贬义),想必多数的老师在经过努力的失败后,都会抱着一种“只要他不影响课堂纪律就行”的态度去对待他吧。有的孩子还好,智商不高,情商高,会和老师达成某种协议,两厢无事,大家也还算合作愉快吧。但是那些所谓的要啥没啥的孩子呢,也许就真的弃了。这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我们的支教时间短,无法做长期的有效跟踪,况且在我们还没有适应新环境的情况下,估计看到很多情况都会被视为危机,很多孩子都会被视为问题孩子,在努力后见效甚微的情况下,只能顾大多数了。其实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手足无措,很多老师选择了“如不能在学习上改变,起码要保持住一个健康的情感”这一点。但这恰恰是危险的,因为接力会使情感的东西慢慢淡下去,将心比心一下,我们就大概能体会到孩子们的内心会经历一个怎样的情感变化了,而这很难说是不是一种伤害。在这里可能会有人想,说来说去你就是反对接力支教啊!我只是想我们在做交接的时候,除了做好教学和注意要点的强调外,要重视起来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交接,虽然想做好很难,但还是希望能慢慢做起来。 ZNG{:5u,  
这里想说一说我们的名与利对孩子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名利会有小小的不同。暂且叫做狭义的名利吧。你是不是承诺一定会教好某个孩子?你是不是觉得一定要做好支教给大家看?你是不是在内心觉得所谓支教最大难题是环境,但最终发现并不是?你是不是一个不允许自己的生活里有不完美的事情,不管事情本身难与不难?你有没有因为所谓的面子去坚持做一件事情?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就觉得一定要做得比别人做得好?你有没有觉得帮助弱小者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不管实际是不是需要?你有没有……在我看来上面的种种情况都多少和名利有点关系,即做事情的驱动因素是外因,而并非事情本身。在这里不想讨论支教者的支教动机,只是想假设在极端情况下把上面的情况放大,以此来设想可能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孩子的心理影响,从而能够为大家提供些参考。我们先假设上面的问题如果都是发生在支教这件事上,然后把它们的结果往不太好的方向去想,再把他们作用对象明确一下,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不良影响都直接指向了孩子们,况且真实中所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那么孩子们该何去何从?有些结果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 [7SR2^uf<j  
最后附上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教书育人,从来就不应是一时之兴之所至,而应是一世之心无旁骛。兴之所至者或可误人子弟,心无旁骛者方能桃李芬芳。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08-07
教书育人,从来就不应是一时之兴之所至,而应是一世之心无旁骛。兴之所至者或可误人子弟,心无旁骛者方能桃李芬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