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608阅读
  • 14回复

教育部的面子与贫困生命运孰轻孰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7-05
— 本帖被 admin 从 Two Worlds Together· 当 右 边 牵 手 左 边 移动到本区(2007-08-26) —
  7月2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高校助学政策的有关情况。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发布会上表示,不提倡媒体报道“贫困生呼吁社会捐助”,特别不提倡媒体在未来的几个月之内,突然写出一个困难大学生前面吊着牌子,上面写着“我考上了某某学校,我没有办法上学”,然后呼吁社会捐助。相信这样的事情是真的,几十个甚至几百个都不以为怪。关键是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媒体,要以宣传主流、宣传国家政策为己任。(7月3日中新社)
   
    我想,王旭明上大学的时候,家庭条件肯定很不错,从来不会为学费发愁,所以,他不可能体会到贫困生的辛酸和无助。作为一个“无知者无畏”的新闻发言人,他为了教育部的面子和虚荣,不惜“仇视”所有贫困生大学生,甚至迁怒于媒体“揭丑”,这种心情我们似乎也可以理解。但让我们无法理解的是,他竟然无知地要求“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媒体,要以宣传主流、宣传国家政策为己任”,试问,一个“没有办法上学”的贫困生,还会主动宣传“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主流政策吗?
   
    教育部的面子固然重要,但贫困生的命运更重要。那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贫困生,对于“面子重于一切”的王旭明乃至教育部而言,也许确实“不以为怪”。但是,对于这些贫困生的未来以及他们的家庭来说,却是一个命运的门槛和转折点。他们为什么会“前面吊个牌子”,呼吁“我没有办法上学”,因为他们对国家的政策和主流宣传缺乏信心。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去年8月,教育部一位主管学生贷款发放的崔姓主任曾坦言,获得贷款的大学生占在校学生数的平均比例达到了14.6%,而我国普通本专科中的贫困大学生则约占学生总数的26%。这表明,“该贷而未贷”的比例约占全部大学生的11.4%!这还只是平均数!我们都知道,政策在很多地方还存在打折现象,在某些打折严重的地区,贫困生该怎么办呢?难道都要打肿脸充胖子,上不起学还要遮着盖着吗?
   
    媒体帮助贫困生呼捐,初衷也是为了“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作为社会进步的“看家犬”,媒体的“狂吠”还能让教育部及时发现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督促他们在改变贫困生命运的同时,也能修补自己的面子。何错之有?
   
    如今,王旭明和教育部既然害怕媒体“揭丑”,害怕贫困生呼捐,那就应该及早给贫困生吃颗“定心丸”,让即将步入大学的贫困生看到希望。譬如确保每个贫困生都能顺利通过“入学绿色通道”,把每个贫困生都纳入“奖、贷、助、勤、免”帮困助学体系,确保“15%的学费用于资助贫困生”,等等。
   
    试想,如果教育部真能做到“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那该是一件多么有面子的事情啊!(刘克军)

2007年07月04日 10:09:15  来源:红 网

我们希望希望生命创造奇迹, 我们希望希望爱情温暖心灵……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7-05
教育部是否看清了社会助学的真实?
任何时候,国家政策都不会是万能的,一个社会正常运转,必须促生社会自行调节的力量。媒体宣传国家助学政策与呼吁社会捐助,二者并行不悖,丝毫没有矛盾。

    7月2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介绍高校助学政策新闻发布会上称,不提倡媒体
报道“贫困生呼吁社会捐助”,特别不提倡媒体在未来的几月内,突然写出一个困难大学生前面吊着牌子,上面写着“我考上了某某学校,我没有办法上学”,呼吁社会捐助。相信这样的事情是真的,几十个甚至几百个都不以为怪。关键是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媒体,要以宣传主流、宣传国家政策为己任。(《新快报》7月3日)

    在去年9月25日,也是这位发言人曾抱怨媒体:“中央政府已经建立了一套资助困难学生的完整体系,而最近仍看到很多舆论在呼吁穷孩子怎么穷,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往浅的说是无知,深的说是对国家政策的漠视”。发言人或者说教育部的态度是明显的:国家已经采取很多措施了,媒体就不该再报道穷孩子上不起学,呼吁社会捐助。但如此逻辑却是混乱的:没能得到资助的大学生,如何“以宣传国家政策为己任”?既然“发生这样的问题要积极促进”,媒体的公开报道,寻求社会力量的资助,难道不是积极促进吗?

    笔者以为,教育部发言人对媒体横加指责,除了态度值得商榷之外,还有几个基本的认知没有搞对:

    其一,现有国家助学体系的覆盖面究竟如何?效果怎么样?不能否认,按照“设想中”的资助体系,覆盖面很广,效果也应不错,但中国的问题是复杂的,到了基层往往就变了形———媒体曾报道,多个省市国家助学贷款计划没有按时发放。去年8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就严厉点名批评了海南、天津等8省市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几年来几乎毫无作为,特别是海南、天津竟“一个子没贷出去!”在“好政策”没有全面生效之前,在仍然有很多孩子的确上不起学之前,媒体呼吁社会力量的关照并对教育主管者形成工作压力,教育部难道不该拍手叫好吗?

    其二,一项公共政策,其出发点、落脚点都是实实在在的“人”,离开了“人”的公共政策,很容易成为一场工具游戏。或许,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实际更多)需要救助的困难大学生,比起几百万、几千万大学生是个非常小的数字。但在笔者眼里,每一个等待救助的孩子都是一个世界,社会帮他还是弃他,影响不是一时的,而很可能是一世。笔者所在城市的一家媒体去年就曾搞过“资助穷孩子上大学”的“一对一”帮助活动,社会参与踊跃,笔者自己也去捐了几百块钱———最后筹集到近200万元善款,令数十名一筹莫展的孩子得以高高兴兴走进大学校门。想想看,就媒体而言,还有比这个更“积极促进”的行为吗?

    其三,任何时候,国家政策都不会是万能的,一个社会正常运转,必须促生社会自行调节的力量。媒体宣传国家助学政策与呼吁社会捐助,二者并行不悖,丝毫没有矛盾。笔者注意到,每一次国家助学政策的出台,媒体都是非常关注的,常常是“头版头条”地宣传,并没有像那位发言人所说的那样———漠视国家政策。在新闻学中有一个“好苹果烂苹果”的比喻:新闻真实不能只看到苹果光鲜的一面,还要表现出烂掉的一面,这才是全面正确的新闻观。固然发言人很推崇自己在《中国教师报》上以评论员身份发表的“好政策能让千万人受益”,但如果以为在目前情况下,全国的媒体都应该单纯报道“好政策能让千万人受益”,只说好话,不说不足,显然是自欺欺人、违背新闻真实。

    评价一件事物,要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就媒体呼吁社会帮助贫困生问题而言,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从被救助者入学时的笑脸就可以看到;如果一定要说“弊”,那么最直接的可能就是让教育主管部门感到“很没面子、压力很大”。但相对于一个个急需帮助的孩子,教育部门的“面子”真的就那么值钱吗?相对于当前助学体系的基层落实现状,媒体给他们些压力难道不应该吗?如此必要的东西,教育部却视为眼中钉,除了权力傲慢,我们还能怎么想?(毕诗成)

2007年07月04日 08:50:26  来源:燕赵都市报
我们希望希望生命创造奇迹, 我们希望希望爱情温暖心灵……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7-05
教育部为何不提倡媒体帮贫困生求助
原题:媒体呼吁社会捐助贫困生有错吗

    在教育部7月2
日举行的介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不提倡媒体报道“贫困生呼吁社会捐助”。特别不提倡媒体在未来的几个月之内,突然写出一个困难大学生前面吊着牌子,上面写着“我考上了某某学校,我没有办法上学”,然后呼吁社会捐助(据7月3日中新网)。
   
    笔者注意到,对于王旭明的上述发言网友褒贬不一,有表扬,更有骂声。可以这么说,尽管王旭明讲的是“不提倡”而不是“反对”,但是仍然有失新闻发言人的职业水准,那些话不应该是他说的。
   
    据不完全统计,在每年的大学新生中,约有8%属于特困学生,其中大多数来自农村贫困地区。我们丝毫不怀疑政府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但是从目前基本国情来看,发动社会募捐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解决贫穷孩子上不起学的办法之一,至少目前还不可能取消。
   
    从新闻学基本原理角度来讲,王旭明的发言触及到了社会主义新闻媒体的基本属性和功能问题。就基本属性而言,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工具;从基本功能上讲,媒体担负着是沟通信息,传递信息。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等基本任务。社会主义新闻媒体必须忠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要求,表达民情,传递民意,全心全意地服务社会、服务受众。通过舆论力量来扶正祛邪,鼓励好人好事,批评、制止坏人坏事,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媒体基本做法。显然,王旭明“不提倡”新闻媒体报道“贫困生呼吁社会捐助”,是与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相悖的。试问:媒体不关注民生干什么呢?
   
    从宏观角度来说,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才是新闻媒体的真正主人。因此无论是传统的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应该聚焦那些普通人,而这些普通人当中最需要关注的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弱势群体,即那些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起房子的穷人。毋须质疑,媒体不是一个慈善机关,更不是银行。但我们必须承认,新闻媒体的社会舆论效益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君不见,现实生活中一些踢来踢去、拖来拖去的“老大难”问题,一旦通过新闻媒体诉诸社会舆论,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了。实践证明,当新闻媒体真实、准确地反映社会舆论时,就可以产生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样,解决贫困孩子上不起学的问题,媒体不能缺位。
   
    从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来讲,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关爱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也是媒体的使命之一。编辑记者要有强烈的“草根情怀”,为社会上最弱势的人去呐喊、去呼吁。事实上,新闻媒体用自己的职业良心关怀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比起那些带有作秀式或者为了骗取减免税优惠待遇,而象征性地拿出一点钱来救助几个需要帮助的人,作用会更要大、效果更好。不用说“大眼睛”苏明娟的照片曾引起亿万人关注,仅以央视新闻频道的公益品牌《共同关注》栏目为例,近年来《共同关注》联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推出《我要上大学——希望工程与您共同关注》大型公益行动,每年都帮助一大批农村特困家庭的孩子上了大学。去年的“共同关注·圆梦行动”共接受捐款11614万元,资助27789名大学新生圆梦大学。《共同关注》节目所形成的“关注教育、关爱贫困孩子”的强烈社会舆论,是其他任何一种宣传形式所无法达到的。
   
    碰巧的是,就在今年7月2日这天,《共同关注》栏目的《我要上大学》节目再度隆重开幕了!我可以断言,《我要上大学》将同样倍受关注,为更多的贫困孩子带来福音,圆了他们的大学生梦。这是因为,关注弱势群体,彰显人文关怀,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心所向,不容质疑。(徐云鹏)
2007年07月04日 08:30:30  来源:红 网
我们希望希望生命创造奇迹, 我们希望希望爱情温暖心灵……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7-05
呼吁社会捐助是贫困生的正当权利
教育部7月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有关情况。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发布会上表示,不提倡媒体报道“贫困生呼吁社会捐助”。 (《中国新闻网》7月3日)    尽管王旭明发言人的本意是希望媒体多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通过这种正式的渠道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的问题,不过笔者还是觉得无论从法理还是道德层面看,媒体报道“贫困生呼吁社会捐助”在现阶段未尝不可。现代社会中,媒体是传递民意民情的重要载体,既然社会上存在贫困生上不起大学的现象,媒体就理应为之鼓与呼,协助贫困生通过舆论宣传获取社会捐助,从而顺利走入大学,这是媒体的责任。如果国家的助学政策能够及时有效地覆盖每一位贫困生,如果教育部门能够公开承诺确保每一位贫困生都能获得资助而不致于失学,媒体不报道也罢。可现实却是,我们现有的社保水平和政府助学能力尚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在有的地方还难以真正贯彻落实。

    给社会救助保留一条爱心通道,这不但是对政府部门教育救助体系的有力补充,在媒体报道下,也给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弘扬了“一人有难、众人来帮”的传统道义精神,有利于社会和谐,也有利于社会道德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笔者看来,呼吁社会捐助是贫困生的正当权利。贫困生有理由、有权利走出家庭的局限,为保证自己的受教育权而面向全社会求助,而通过媒体求助是相对快捷、有效的途径之一。这种贫困生充满自救欲望的权利表达,媒体、贫困生、社会爱心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合情合理,在现阶段有存在的必要。或许,贫困生呼吁社会捐助的新闻,容易让大学收费过高的问题再次引发社会的关注、甚至是批评,但这恰恰有利于职能部门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履行教育改革中的政府责任与发挥民间力量献爱心助学,这两者并不矛盾,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要因为贫穷而失去求学的机会。


2007年07月04日 00:00:42  来源:新华网
我们希望希望生命创造奇迹, 我们希望希望爱情温暖心灵……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7-05
教育部么?教育为主,教育什么?他的对象只是对那些精英而言,对于下层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还很坦然地说:“要使全国教育素质都提高,那得先让一小部分人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然而他又可以这么说:“政府做的事很有限,人那么多,有时难以兼顾,我们也没办法么?”关键是政策的趋向。风往哪吹,树就往哪倒!
求知识于世界,行仁爱在心中。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7-05
中国的政府除了会要面子,其他的都是一坨啊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7-05
在中国,有两种人会等待政府救助。第一种,实在是走投无路的,无法从其他地方获得帮助的
第二种则是idiot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7-05
这难道是 教育部的面子问题吗?  当然不是。
不难看出 教育部是为贫困生求学做了大量有实效的工作的
而且 自强精神也是近年一直提倡的主题
我觉得 这 是 "弱者更当自强"的一种呼吁
换从 贫困生的角度看 也无可厚非
毕竟 不能一味等待救助 弱化了自助的能力
只是自己的看法  不觉教育部的"不提倡"有何不妥
当然不是说不助学
但更需要强化的是 "自强、自助的精神"!
不完美也要精彩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7-05
楼上的说的不错, 教育部或许害怕大家都等着救助,而他本人却站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只是写块牌子挂脖子上.他们想强调自强自助,不想越来越多的贫困生只等着救助,或许那是对的.那么也要等到孩子有能力的时候吧..
我想身为教育部的官员,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一个孩子要上学,学费却没有着落的焦急心理,更不可能体会到其父母是多么的心痛.... 越来越多的贫苦地区的父母意识到孩子如果不上学,如果不多学点文化知识,将来也是和他们一样,一辈子都在大山里面!
那些官员有几个真正走到大山里去看一看,到贫困生那去了解一下呢..
我们也知道,有些时候老百姓要办成一件事,比起坐在办公室里享受着空调的官员办事来,那是多么的不容易!
自强自助? 面对即将开学的校门,面对越看越发愁的通知书,在短短的时间里,在偏僻的山村里,他们怎么可能在这种环境下这种条件下自己去赚到学费,生活费?
最后想说的是,真正需要得到助学的人还是很多很多!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那些不贫困的贫困生!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7-05
不想讲什么大道理
不过我上大学的时候
那些所谓的贫困生可以买手机,甚至为了讨好女朋友买宠物狗
国家的政策到底效果如何
显而易见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7-05
有时候我觉得站在私人的立场,的确很为难,明知道他们应该自强自立,却又觉得不帮不行,但是这是私人的立场,但作为一个发言人,所要代表的是国家的态度,这样的说法似乎太过于轻率了。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7-05
直到现在,某些政府部门还想指导人们的思想,是他们的教育程度降低了?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7-05
做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看后很有感触!
我身边也不乏有一些因为家里经济情况比较紧缺,所以读完高中就辍学在家,甚至有些拿到了入取通知书.,最后也还是决定不去读了..
他们每个人都一样很想很想跨进大学的门槛,但是他们又清楚地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根本不允许他们这样想,家里迫切需要他们做的就是能够马上工作 ,为维持家庭的生活运行多赚点钱,为家里减少点负担。
如果这个时候有那么一个人伸手帮助了他。为他解决了学费问题。那对他而言,好好学习,将来有所成就应该是对好心人,对社会最好的报答。学好了本领,那家人以后也有指望了。同时对于国家而言也就多了一位能更好地为建设国家而出力的人才........
就怕有很多好心人想帮却无从下手,不知道需要帮助的人身处何方,然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通过媒体我们可以让更多的贫困身被社会关注,社会也可以很快地关注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所以我们应该支持媒体去帮助更多的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7-05
媒体报道不报道,贫困大学生上不起学的客观现实依然存在不是吗?媒体不报道,那个群体也消失不了啊!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7-06
      原谅那些无知的声音吧,没有经历过贫困和苦难的人,是不会真正的体会到那种艰难和无助的滋味的,幸福就在眼前,却无力去追求,那种痛苦不是那些靠发言,讨论,研究为生的人所能理解的.
    不过世界从来就允许多种声音的存在,正由于有了他们的无知和幼稚,我们还有其他善良的人才更加明白自己做的事多么的有意义.其实我们并不孤独,"圆梦行动"不是仍然在如期的进行吗?我们的一切活动不是没有因为有了杂音就停止吗?
      原谅那些无知的人吧,用我们的善良,用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包容,用我们出色的工作,用我们为那些孩子所做的一切,给那些无知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让他们知道自己今天说了多么可笑的话,作出了多么愚蠢的行动.
      一切仍在进行,一切会越来越好的.只要我们的信念还在,只要还有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孩子,我们就不会停止坚持的脚步.
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权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