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应对中小学生欺凌,各国有妙招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新媒体专电 1999年4月20日,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两名长期遭欺凌的高中生持枪冲入哥伦拜恩中学,枪杀12名同学和1名老师,击伤20余人,然后自杀。
美国特勤局和教育部在2002年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此前25年发生在美国的37起校园枪击事件中,三分之二的行凶施暴者实际也是欺凌的受害者。

1999年4月20日,救护人员在哥伦拜恩中学抢救枪击案中的受伤者。( 新华社发)
放眼世界,中小学生欺凌在各国校园内外层出不穷,由此引发的悲剧事件屡见报端。那么,什么是中小学生欺凌?各国采取了哪些防范措施?效果如何?
  界定中小学生欺凌
人们对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界定,是一个标准由高到低、认知不断细化的过程。
美国知名华人律师邓洪说,在定性欺凌行为问题上,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立法,除将动手打人、吐口水、故意推搡、拍裸照等定性为欺凌外,还将精神贬低纳入欺凌。“言语辱骂他人,在公众场合因对方残障、种族、肤色、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等而嘲笑他人,甚至口头威胁等都属欺凌行为。”
英国学校有关欺凌行为的规定也非常具体。如在伦敦哈弗斯托克学校,欺凌行为被细分言语、身体、性、姿势、情感、种族、宗教、网络等八大类,各大类下又有详细分类,共计35项之多。“轻视他人”“嘲笑他人”“传播谣言”等都被列为欺凌行为,而像“你没有朋友,没人喜欢你”这样的话也属于欺凌行为。
挪威中小学校规定了一些可能被忽视的隐性欺凌行为。例如,为孩子举办生日会必须邀请全班小朋友参加。如果选择举办主题生日会,则要视具体情况,具体操作。如想举办女孩生日会,则可以不邀请男生,但是不可漏掉班上任何女孩,否则会被视为欺凌行为,未受邀请女孩的家长可到学校投诉或上告教育部门。
中小学生欺凌不仅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也在社交网络等虚拟空间中普遍存在。调查显示,约半数10至15岁的挪威青少年曾遭网络欺凌。在美国,一名女学生因在网上遭一名男子嘲笑辱骂而自杀。事发后,美国有关部门出台规定,将在脸书和推特等社交媒体上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的行为定性为网络欺凌。
  学校家长积极介入
鉴于欺凌行为的普遍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少国家采取零容忍政策,并要求学校和家长积极介入。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西部的一所小学,一年级新生一入学就要学唱《停!不要欺凌》这首歌曲。孩子们通过唱歌、做游戏互相认识和了解,营造友好和谐的气氛。老师还会带孩子们玩“说出别人优点”的游戏,让孩子们学会欣赏他人,看到他人优点,彼此成为相亲相爱的朋友。
这种看起来只是“纯玩”的教学方式,正是全球反欺凌问题先驱、挪威心理学家达恩?奥尔韦斯创立的校园反欺凌干预机制的第一条重要理论: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建立一种温暖友好的氛围,让孩子们学会如何交友,如何打开社交大门。
挪威小学低年级学生通常每5人组成一个“朋友圈”。这些孩子和家长每月聚会一次,增进孩子和家长间的了解,让孩子们了解朋友的意义,以避免被孤立和欺凌。
在挪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教师王蕾向记者介绍说:“让孩子具有同情心,拥有健全的人格,是杜绝欺凌行为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外部监督无论如何都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最后变成自觉的行为。在挪威,拥有健全的人格,被认为比学习更重要。”

在挪威,拥有健全的人格被认为比学习更重要。(新华社发)
挪威政府、全国教师协会、各区反欺凌联盟、全国家长协会和儿童监察员代表于2002年共同发表了《反欺凌宣言》,启动了对欺凌的“零容忍方案”,从国家层面进行反欺凌运动,系统实施反欺凌机制。一方面,定期为老师开设反欺凌培训课程,帮助老师更快速有效地识别欺凌行为并及时介入。一旦发生欺凌行为,学校负有主要处理责任。另一方面,也要求家长积极参与。
  行政刑事处罚严厉
美国学校对校园欺凌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一旦学校发现欺凌事件,必须立刻行动,对严重行为可以直接开除。如发生学生带刀上学、威胁老师或其他同学行为,学校必须对相关学生采取包括开除在内的严厉措施予以惩戒。
此外,联邦政府要求学校必须采取三项措施:首先是提供举报欺凌事件渠道,老师和教职员工一旦发现欺凌行为必须举报;第二是必须对被举报欺凌事件进行调查;第三是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轻者口头警告,重者开除学籍。对那些因为欺凌而被开除的学生,政府会安排社会组织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针对中小学生欺凌现象,美国相关法律多次修正,加大惩罚力度,特别是为打击群体性欺凌,所有参与施暴的学生都要“连坐”判重罪。如果涉及校园暴力案件的青少年未满18岁,法院会通过辅导警告的方式告知学生,欺凌是不能被容忍的;如果欺凌导致严重后果且施暴学生有前科,即便未满18岁,也可以当做成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犯罪定案和量刑。

2005年4月27日,纽约市100多名校警经过警察局半年集中培训毕业,即将进入各区中学上岗。纽约市通过增加校警来强化中学校园安全,减少校园暴力事件。(摄影:新华社记者赵鹏)
在家长管理层面,美国立法明确父母管教子女的责任。如果子女在学校有欺负同学的问题,学校会马上要求召开家长会议。如果学生未成年而因欺凌被送到青少年法院,父母也要和孩子进入司法程序。如果法官认定孩子的欺凌行为与父母的不法行为(如吸毒、酗酒等)有关,法官可以把监护权转移到寄养家庭。此外,如果子女的欺凌行为造成他人受伤或受损,父母必须承担所有的民事赔偿责任。
  根除欺凌任重道远
挪威公共卫生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挪威实施的反欺凌干预机制取得良好效果,减少了至少30%至50%的欺凌事件。然而,即便如此,挪威仍有近6.3万名孩子每月至少遭受两至三次欺凌。
韩国总统朴槿惠将校园暴力称为危害韩国社会的四大恶根,上台之初就誓言在任内大力根除这一毒瘤。韩国政府于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连续出台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对策方案,并开通了24小时举报校园暴力的117电话热线。

韩国总统朴槿惠将校园暴力称为危害韩国社会的四大恶根,上台之初誓言在任内大力根除这一毒瘤。(新华社发)
然而,韩国保健和社会研究院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韩国9至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每3人中就有一人曾遭受过欺凌,每5人中有一人曾实施过欺凌。韩国教育部去年发布的校园暴力实态调查显示,语言暴力在校园暴力中占比最高,达到35.3%,被集体孤立占16.9%,身体暴力占11.8%。

2015年2月25日, 在加拿大里士满, 身穿粉红色短袖衫的消防局“吉祥物”参加反校园暴力活动。(摄影:新华社记者梁森)
可见,校园内外的暴力已成为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拦路虎”,彻底消除绝非朝夕之功。只有各国社会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切实为孩子们撑起保护伞,筑起防护堤。(执笔记者:贾小华;参与记者:黄超、张淑惠、梁有昶、姚琪琳、王子江)(完)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