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云南昭通巧家县走访随笔

(一) :大山深处,那一抹灿烂的笑容

走过季节的转角。背着行囊,朝着巧家的方向,走在旅途上。以前听曾经有过走访经历的朋友讲述起关于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给予人的震撼时,我总是在一种难以置信的疑惑中想象着,体会着,觉得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直到4月5日-8日在与朱中85基金会的部分同仁一起参与了OFS云南巧家助学公益走访项目活动中,我才有了真切的感受!

5号傍晚,我们一行乘车到达巧家,分成三组。我随另两位同仁来到了巧家二中,这是一所只设了高中部的新建中学,学生约三千多。由于是新建的校舍,故感觉窗明几净,设施齐全。

此番我们三人来访二中,是负责发放六位同学的奖学金。并与学生作面对面的交流回访。在学校老师的配合下,同学们陆陆续续的来到了教师办公室。发放事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期间同学们认真的填写了回访表,班主任老师负责任的给每位同学写了评语。

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中,我并没有看出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有什么不满,反而是满怀感激的沉浸在被鼓励的喜悦中,绽放着最纯真的笑颜。或许,在逆境中成长,才更容易成为生命的强者。

有个女孩,是高二的学生,受助两年。父母在家务农,经济拮据。可她告诉我,她喜欢法律专业,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学,让父母为她开心为她骄傲。这样一个对知识渴望的姑娘。我们何不应该去帮助她呢?孩子的渴望让我感动,希望更多的人大力支持他们。圆她们的梦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如果你要问我,巧家之行第一站,最打动我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是孩子们那一抹灿烂的笑容……(作者:小丁)

(二) :药山中学走访记

午后的药山镇,蔚蓝色的天空开始积聚起了团团白云,厚重的白云间隙却还是阳光灿烂。我们一行5人,丁鹰、莉萍、根凤、国泉和我驱车来到了距镇约6公里的药山中学,此次的走访任务是为OFS约访谈药山中学的17位学生,评估他们的学习和家庭情况以确定下年度的奖学金发放。

药山中学是一个初级中学,始建于1960年,依山而建,占地25亩,校园环境优美,拥有数幢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设施较完善,配备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器具,目前在校生有1750人,教职员工有近百人,学生多是当地药山镇和周围山村的。学生大多住读,他们的目标是考入巧家县城的三个中学或者去昭通市里的重点中学,期望最终能顺利考入大学。

药山中学热心的吴校长和朱老师在教学楼外迎接我们,并已经召集了17位候选学生。这17位学生都是药山中学在读的初三学生,按年级最近的考试名次选拔出来的家庭困难学生。OFS的这个项目类似于我们85基金会的朱中帮困奖学项目。我们分别对17位学生进行面谈,详细了解各家的经济状况和求学愿望。药山中学的学生中,家庭困难是普遍现象,很多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学生平时住校,寒暑假回家和家人团聚;也有不少寄住在爷爷奶奶或者亲戚家,每年只有在春节才能见到父母。

候选的学生都是成绩在年级和班级名列前茅,因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和住校费包括餐费都由国家拨款,目前学生仅需少许零花钱即可,但是面谈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担忧将来考入高中后的学费和生活费用的来源:本来经济已捉襟见肘的困难家境,如何应付每年近万元的学杂生活费用呢?虽然当我们问到学生父母家人是否对于升学持支持态度时,几乎所有回答都是正面的,至少在思想上肯定是支持继续完成高中学业的,不到万不得已也绝不选择辍学,但根据老师们的介绍,实际情况是不少家庭实在不能负担高中阶段的费用,不得以让孩子中断学业出外打工聊补家用。这个现象在高中期间,当孩子们更有劳动能力后更多发生。这17名学生是几百名同年级学生的佼佼者,可以想象其他成绩平平而家境无助的孩子和他们家人的内心的确是煎熬和无奈的。

我们自己和热心公益的人士能够帮助到的只是一小部分,那么其他的孩子呢?药山镇以外的山里呢?巧家、云南、整个西南地区,乃至其它中国贫穷山区呢?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批批辍学的孩子回到大山或流入社会。(Lucy)

(三) :学生家庭走访记录



任务:
走访获得奖学金的困难学生家庭、实际了解和核实家庭情况是今次云南巧家公益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期获得奖学金和下期候选学生总共有37名,学生大多来自药山镇的各个村落,除去路途遥远、路况不允许和家中无人的情况,我们一共走访了20个家庭。家中无人的情况多是由于家长在外地打工,有的家庭在近几年的几次地震后因房屋倒塌无力修建而寄住在亲戚家中。

由于各村分布较散,我们在两天时间里分成6个小队(次)分别进行走访。能够通行车辆的地方我们就尽量雇用当地的小面的,开到村口再步行,车辆无法到达的只能靠步行翻山前往。第二天的上营和天生需要分别步行40分钟和一个小时才能到达。下图是在当地老师帮助下绘制的村落分布图:

首日的走访分为两组:倪健、PC、小樊和苏娴前往西线的大富村,其他成员则在药山中学的候选奖学金同学谈话工作结束后走访了附近上塘村的几个家庭。第二天,为了高效地完成余下的走访并避开预报中下午的降雨,队伍早早地分成四队分头出发。国泉和根凤去了北线的大元和麦坪村,Lucy、倪健、莉萍和苏姐前往另外一条北线的半菁、大村和小村,这组还肩负另外的使命:给三个村小的孩子发放奖学金,看望在村小执教的六名OFS志愿者老师并赠送我们带去的慰问品。小樊和丁鹰走的南二线则是距离最长的一条路线,她们在药山中学的吴校长和朱老师陪同下要走访发泥村、座脚村、法拉村锅厂和木瓦村,其中木瓦村离开镇上有约两小时的路程。PC则独自徒步前往车辆无法到达的上营村和天生村,预计的徒步时间为四小时。

道路:
距离和路面状况是这次走访最大的困难。虽然大部分的村子有2、3米宽的泥路连接,可以让小型交通工具通过,但是糟糕的路面质量使得驾驶和乘坐都异常艰辛。这些简易道路几乎全部是盘山而行,一路颠簸之余还要小心时常出现水坑和松滑的路肩,几十厘米外的一侧往往就是悬崖深沟,同时也要提防着另一侧偶尔滚下的山石。第一天去大富村的面的司机在碎石路上一次掉头就差点滑入深沟中,最后在队员和村民的努力下才把车推回到山路上,避免了一次事故。由于前一天晚上突如其来的大雨,次日的任务不但繁重,雨后本来简陋的山路或泥泞积水或湿滑松垮,更大大增加的行程的危险性。考虑到道路情况和队员的安全,少数村子的走访不得不被取消。PC在热心家长的帮助下,搭乘了摩托车绕道完成后一半路程,免去了在雨中翻越海拔近3000米的陡峭山路。安全第一,是这次走访活动学到的重要一课。怎样在今后更有效、更安全地完成类似的公益目标在走访团队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住宅:
每个家庭的走访都让队员们感慨万千,山区家庭普遍的贫穷和不幸更让我们对孩子们的前途忧心。

虽然大部分山区农民家庭哪怕是举债也要建自己的房子,有的房子外观看起来也还不错,但是一旦踏入屋内,其简陋就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了:堂屋里除了几张板凳连一张像样的桌子似乎也是奢侈品,墙面被一角的原始柴灶制造的烟熏得漆黑,几乎看不到任何家用电器,卧室里往往就放一张简易的床,很多墙面都未曾粉刷。另外,看起来当地习惯人畜同住一院,所以往往可以看到院子中间是厨房和堂屋,一侧是卧房,另一侧便是牲畜的圈栏,卫生状况可想而知。

收入:
当地农民家里都有几亩土地,但是在陡峭山坡上的土地能够利用的少之又少,加之土地贫瘠和高海拔,洋芋和玉米是唯一的农作物,产量极低,农家的平均农业收入一年大多才几千元;家养的牲畜或牛、或猪、或羊,多不是经济来源,数量也很少;家里的主要收入往往是由父亲、父母或者年长的孩子在外打工来提供,有时候男丁们也会在附近的乡镇上的建筑工地打杂挣钱补贴家用。一个家庭有3到5个孩子是很常见的,只生了两个孩子的家庭可以得到政府每月百元上下的补贴。当地的另一项政府补贴是征地补偿款,金额也很有限。令人困惑的是村民告诉我们以上两项都是以低保补助的名义发放的。家里往往会借钱建房,如果遇到灾病变故更不得不四处举债,在如此有限的经济来源和收入条件下要支撑几个孩子同时上学,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了解到这些,高中孩子的辍学现象就不难理解了,能够支撑孩子读完高中,包括极少数能够考入大学深造的家庭的确要付出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毅力。

  • 案例一:(大富村高一学生)母亲去年因病去世,治病举债7万元,父亲靠打零工维持家用,成年哥哥在外地打工,偶尔寄钱铺贴家用;无农业收入、无牲畜、无低保或补助;政府答应提供部分建房资金,但是因为无法筹措余下部分也无法开工;年幼的弟弟由好心的邻居轮流照看,处境令人心酸。
  • 案例二:(上营村高二学生)母亲三年前从建筑工地摔落抢救无效死亡,抢救共花去17万,其中向亲朋邻居借款14万;另有4万建房借款和1万即将到期的贫困贷款。家里有四个孩子,其中三个在念书。继母是残疾,没有工作能力并有一子;家中且有102岁曾祖母、69岁的祖母和患精神病的祖父;一家十口人靠老人务农、父亲打零工和在外地打工的长子微弱补贴度日,困难程度可想而知。(PC)
(四) :村小孩子和支教老师(上)
 到达药山镇的第二天一早,我们小组4位成员,阿健、Liping 、苏姐和我,乘坐小面包车前往药山镇的三座村小走访支教老师和发放小学生奖学金。由于前一天晚上暴雨的肆虐,本来崎岖简陋的道路变得更泥泞湿滑。有部分山路塌方断路,我们的小面包车不得不直接开进了枯水期的河道中央,我们也有了人生中第一次”车在河里走”的经历。经过河道中央的坑坑洼洼和车里的各种东倒西歪,我们的小车终于又驶上盘山路,爬行过一段蜿蜒山路后我们到达了离药山镇最近的半菁村小学。学校坐落在大约2300米海拔的半山腰,车子在一个小坡前的砂石地上停下后我们并没有找到校门,只有几排简易房屋和中央空地上的一群孩子,随行的药山镇中心校校长告诉我们,这就是半菁。可喜的是,我们见到简易房屋后面在建的教学楼,看来不久的将来,孩子们可以在漂亮的新教室上课了。爬上小山坡,迎来了半菁小学支教老师刘老师,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退休澳籍华人教授,她和同是大学教授的丈夫春节后通过OFS支教项目来到这里,会在这个学校支教半年。支教的艰辛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尽,可是,夫妻俩脸上洋溢的是快乐。看到我们的衣服上有OFS的标志,孩子们马上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叫着“老师”、“阿姨”、“姐姐”,问我们“是我们的自由天空派来的吗”?学校没有操场,活动场地就是简易房屋中间的空地,于是我们因地制宜和孩子们互动起来,分发糖果并和他们一起唱过了几首歌后,气氛活跃起来,孩子带我们去他们的教室。这个学校设置有6个年级,共220个学生,配备有6名当地教师和2名支教老师,学生来源于附近的山里,有的学生每天需要走2小时山路来上学,因此学校安排上午10:40开始上课。

在各班逗留片刻,与孩子们简单互动之后,我们来到了一年级的教室。可爱的孩子们,一个个虽然衣服脏兮兮,有的也许没洗脸就出门来学校,可是看到我们都非常亲切,直叫我们老师。我给他们朗读了一篇课文,所有孩子那么专心地倾听、专注地看着我这个临时客串老师,渴望知识的眼神让我心软。有好几个小朋友当场画画送给我们。我们去半菁村小的主要目的是颁发OFS的乐安奖学金,2至6年级近30位同学得到了奖学金,金额由100到300元不等。虽然奖学金数额在我们看起来微薄,可是对于山里的家庭来说,它是可以支撑一家人一周至一个月的生活费。拿到奖学金的孩子们个个笑容灿烂,我们也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山里孩子的家庭贫困程度不是我们这些自小在城市长大的人可以想象的,这个山区土壤贫瘠、缺水,农作物只能是荞麦、洋芋和玉米,经济效益非常低,而一般家庭人口多,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而留守孩子大多是与祖父母同住,少许甚至单独在家,小小年纪还要照顾更小的弟弟妹妹们。这是怎样的一种活着!一个六年级的男生,他腿有残疾,是个留守儿童,家中无监护的大人,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但是他学习刻苦,他代表获奖学生发言,用质朴的言语感谢帮助他们的社会好心人士,我们无不为之动容。队友们唯有一遍遍地念叨,孩子们,一定要继续读书,有困难,我们来帮助你们。

我们坚信,唯有知识、唯有教育、唯有给他们带去外面世界的正能量,才能改变他们的现状,让这个贫穷的地方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了解,小学至初中的9年义务制教育已经普及,学费和在校餐费全部由国家拨款承担,如果当地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升入高中后才会面对更多的困难。因为药山镇不设高中,考入高中的孩子必须在巧家县城或昭通市的高中住读,学杂费和生活费相加需要每年至少5千至8千元,这笔费用是很多山区家庭全家一年的总收入。很多孩子成绩优异,却不得不在经济压力下辍学而流落至社会上打工养家,小小年纪肩抗养家重任,重走父母的老路,无力帮助改变一贫如洗的家庭和家乡面貌。(Lucy,待续)

 
(五) :村小孩子和支教老师(下)
 依依不舍地挥别刘老师和孩子们,我们的车重新回到泥泞的山路,赶往下一个走访点大村村小。虽然处于大山更深处,我们欣慰地看到了一个比较像样的学校院落和一排三层楼校舍。在这儿,我们把林芳奖学金发到了12位孩子手里,拿到100元奖学金的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我们也见到了两位美丽的姑娘,她们和半菁小学的刘老师夫妇一样,是春节后来到这里的支教老师。我问田老师,什么样的动力和信念来到这个贫瘠缺水的地方支教,她回答说:“我喜欢蓝天白云,喜欢自由,天晴的药山的天空是湛蓝的。” 可是,当我注意到田老师看着学生时那种内心流露出的欢喜的眼神时,我想那应该不单单是蓝天白云的吸引力吧。年轻的侯老师,看起来自己还是个大孩子,对这些山里的孩子们像大姐姐那样的亲和,笑容满面。我想应该是一种信念,一种想给这些孩子灌输外面世界的信息,让山里的孩子们同样享有自由天空下的蓝天的理念才是把那些支教老师带到此地的原因。说实话,刚见到这些孩子们时,我没有勇气去触碰,他们大部分衣衫污糟油腻,头发蓬乱,有的满脸泥垢,还拖拉着鼻涕。但当我们了解到这个地方严重缺水时,才意识到,这不是他们和家长的错,甚至几位支教老师也因为缺水只能每星期或者两星期才去镇上洗一次澡。可是,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教育不仅仅是让他们识字断文,也应该是涵盖其它的知识和常识,包括卫生常识,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在大村村小,我们几人和村小校长及两位支教老师围坐一起,边吃学生午餐边聊着学校的情况。张校长已经在这个乡村小学待了23年,送走迎来了无数的老师,义务教育阶段因国家拨款,不缺资金,但是老师奇缺,如果没有支教老师,他们的教学任务会更不堪重负。大村村小共有学生近150人,配备当地教师5人外加两名支教老师。在和张校长闲聊的时候,我分明看到的是一个大家长,如果没有这样敬业的校长苦苦支撑着,这样的村小的运行会更加举步维艰。致敬,张校长!作为志愿者,我们唯有留下少许物资,以表示我们的心意,希望能给予点点帮助。离开大村村小,离开张校长和两位美丽的支教老师,我们继续赶往下一个支教学校小村村小。道路越发泥泞,而且开始绵绵细雨,在经过一长段布满水坑的山路后司机说,我们刚刚是滑出来的,不是开出来的。要知道,车子的一侧就是几丈的深谷,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决定放弃,遗憾地错过小村村小这个也有两名支教老师的支教点。


支教,在我原来的认识里,是暂时地放弃城市拥堵的生活,雾霾的空气,来到山区,换一种生活,呼吸新鲜的空气,就像一次稍长的旅行,我并没有意识到这背后真正的艰辛和责任和迈出这一步时需要的勇气。支教老师需要克服生活上的极大不便包括缺水和糟糕的卫生条件,更重要的是,支教工作背负的社会责任。支教,不单是去教授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带去正确的三观,唯有正确的观念才能帮助孩子们不走弯路和老路,更有效地帮助贫穷的家乡摆脱现状。离开每所学校时队友们对孩子的再三叮嘱不约而同都是: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回馈家乡。(Lucy,完)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