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375阅读
  • 5回复

中国现代教育界的先驱--潘光旦的教育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12-24
nn@-W]  
为什么近代中国会出现教育技术化的不良倾向 Lr$go6s  
PQ5QA61  
  潘光旦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一个人为目的,必须在每一个人身上着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一个人,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境界,成为“完人”。专家人才必须完成人的教育后才能成为完整的“人”的意义上的专才,否则只能是优良的工具。 J&W)(Cf  
|H;F7Y_  
    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潘光旦并没有停留在对中国近代教育对不起青年与国家的地方的梳理与概括上,他在有关著述中进一步回答了关心教育的人们在读了他对近代中国教育的概括后可能提出的疑问:为什么近代中国教育会背离对人的全面培养这一根本原则?为什么会出现教育的专业化技术化的不良倾向? >=:&D)m"  
}$SavB#SBP  
    潘光旦发现应该以人为研究本体的社会科学并没有拿人做对象,社会俨然成为一新的本体,于是社会科学成了从社会到社会的本本,成了隔靴搔痒不着痛处的空谈。而作为社会科学一种的教育,其下手与对象也就不能无误了。于是教育成了“社会教育”,“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教育必须配合社会需要”——这些说法乍听起来颇有些冠冕堂皇,然而潘光旦指出,正是这些冠冕堂皇的说法及做法,才使教育误入专业化、技术化歧途。专制主义政体的国家里,教育的专业化技术化是很普遍的现象。不过,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不成熟的社会里,虽然没有了极权统治,却也会出现教育的专业化、技术化现象,这是长时期的极权统治留下的幽灵仍然左右着人们的观念行为的缘故,是缺少思想的人们只会从眼前利益着眼行事的结果。市场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急功近利的人们又迫不及待地希望受教育者尽快成为人才,于是学校在市场的导向和人们需求的吸引下热衷于搞专业化、技术化的速成教育,这也是一种满足“社会需要”的教育。不过此时的“社会教育”已从先前的为极权统治者培养奴隶变成了为金钱培养奴隶罢了。毋宁说都不是潘光旦所说的培养“健全的、完整的人”的教育。潘光旦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一个人为目的,必须在每一个人身上着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一个人,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境界,成为“完人”。专家人才必须完成人的教育后才能成为完整的“人”的意义上的专才,否则只能是优良的工具。 cW@Zd5&0S  
6dabU*  
  究竟怎样才是“人”的教育 [q?<Qe  
zzTfYf)  
  让受教育者学会区分是非真伪,使这种辨别力不仅仅限于科学家、哲学家;学会辨别善恶荣辱,使这种辨别力不限于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学会识别利害取舍的途径,使这种辨别力不限于商人和企业家;学会美丑精粗的鉴赏的能力,使这种审美能力不限于文学家、艺术家。人由“自求”至“自得”,便是水到渠成。 K1 EynU I  
B-ngn{Yc   
  潘光旦认为人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以“自我”为对象。自由的教育不是“受”的,也不应当有人“施”。自由的教育是“自求”的,教师只应当有一个责任,就是在青年自求的过程中加以辅助,使自求于前,自得于后。大抵真能自求者必能自得,而不能自求者终于不得。潘光旦在这里特别强调的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是“自由教育”的精义,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进入“自我”状态。所谓“自求”至“自得”,便是水到渠成了,“自我”便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成为“自由的人”。也就是前边谈到的“至善”境界里的健全的、完整的人。潘光旦用先秦的一句老话概括了这种“自由的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他进一步解释:“明”就是西洋人所说的“认识你自己”;“强”就是战胜自己,能控制自己欲望情绪。一个人认识了整个世界,全部历史,而不能认识自己,这个人终究是一个愚人。一个人征服了世界,征服了全人群,而不能约束自己的喜怒爱憎,私情物欲,这个人终究是一个弱者,弱者与愚人怎配得上自由?实际上自知(认识你自己)不是一下子可以完成的,而是贯穿在受教育者的全部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教人认识自己,尤其认识自己在能力上的限制,教人破除成见,少受些成见的蒙蔽。潘光旦所说的“能力上的限制”,不是指技能说的,而是指人的天性局限,黎鸣先生对这种“局限”有过很精辟的概括,他认为在一切人身上都存在着一种先天本能,即人性原恶,主要特点是任性、懒惰、嫉妒,这是人皆有之的原始精神病态,是一种天生的人性局限(见《中国人性分析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潘光旦提出的教育应该教人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到这种“局限”,从而培养起克服这种“局限”的能力(意志力、毅力),少受些成见的蒙蔽,实质上就是启蒙教育。因为在专制主义统治下,“成见”太多,蒙蔽了人们的思想,约束了人们的精神,使人的个性受到极大的戕害,人只有从这种“成见的蒙蔽”中挣脱出来,才能走向成熟,才能拥有理智,才能真正有了自知之明。自胜(战胜自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长期的磨练,这种磨练尤其体现在日常的一些小事情上,就像高尔基所说的“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在克服人性原恶(任性、懒惰、嫉妒)、改变这种先天性局限中,诚如黎鸣先生在《人性报告》中说的,既要靠外部力量,更要靠内在人性的精神力量。所谓外在力量,即客观上的压力:由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间出现的压迫、饥饿、寒冷、疾病、死亡……所谓内在精神力量,即指人的自我控制力,那种在各种欲望的躁动中能够自我约束、控制住自己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先天具有的,是后天习得的,特别是在青年期教育中通过不断地战胜自己培养起来的。由此看来,教育就是教人“认识自己”与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对“自我”的培养。潘光旦之所以批判近代中国教育的专业技术化倾向,是因为原本以“自我”(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变成了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训练(灌输与考试),教师的功用仅是实用意义上的教学而不是教育,学生的“认识自己”大都是通过考试成绩实现的,显而易见,这种“认识自己”是极其片面有限的,所谓人的全面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潘光旦认为中国近代教育中的德、智、体划分是十分牵强的,不能涵盖“健全的、完整的人”的全部内容,在教授方式上绝对划分也是不可能的。他在考察欧美教育时发现西方社会的教育旨趣有这样六个方面:关于健康的、关于财富的、关于道德和宗教的、关于美的欣赏的、关于智识的探求的、关于政治和人我交际的,潘光旦将其归纳为德、智、体、群、美、富。这“六育”中,群、富先前教育中未曾提及过,潘光旦个别作了这样的解释:群育就是培养协作精神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所谓富育就是培养吃饭能力、并在生计上富裕的能力。这样的“面面俱到”看上去是很全面的,足以完成“健全的、完整的人”的教育,然而潘光旦认为事实上没有见过从事教育的人采取这样多边形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恐怕也无从采取,也是办不到的。这六个方面在教育上是整体,是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实践中对任何一方面施教,都不是孤立地、单一地进行,都要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其他方面。潘光旦特别指出,除非教学内容与教的方法根本有了错误,否则不会有任何单方面纯粹意义上的教学。正是缘于这个原因,才要求教师不应该是专家,而应该是通才。 T@2#6Tffo  
_(%d(E2?  
    基于上述认识,潘光旦对当时的教育部门(1939年)在学校里设立训导处给予了严厉批判:近代教育把所谓训育从教育中间划分出来,根本就是一个错误,是失败的一个招认。潘光旦认为教育的对象就是人生,教育就是人生,学习与做学问的目的都是做人,学问不能离开生活而独立,如今把训育从教育里划分出来,使训育与教育成为并立对待的东西,其结果于受教者是有害无益的。潘光旦进一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至少有三方面:意志、情感、理智,有效的教育就是使这三方面共同协调地发展,所谓训导的意义也都在其中了。将教育与训导划分出来的教育只会灌输知识,开发理智,其他如意志、情感诸方面是无法可施的,这样,一个人的品性是不平衡的,教育的结果不会是一个健全的完整的人。 $'BSH4~|.  
,(d) Qg  
  对人的教育做了上述细密的分析后,潘光旦指出:完人教育是很好的一个目标,但是事实上是办不到的。只是为了社会的进步,不能不向着这个目标走去,不过要改换进行的方法。于是他提出了价值意识的教育:让受教育者学会区分是非真伪,使这种辨别力不仅仅限于科学家、哲学家;学会辨别善恶荣辱,使这种辨别力不限于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学会识别利害取舍的途径,使这种辨别力不限于商人和企业家;学会美丑精粗的鉴赏的能力,使这种审美能力不限于文学家、艺术家。潘光旦强调,人的价值意识完善了、增强了、发达了,是人成熟的表现,是人的能力提高的表现,离“健全的、完整的人”就不远了。 e:fy#,HEj{  
We$:&K0  
  鉴于“人的教育”是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单独施教的统一体,是价值意识教育的整体,因此,潘光旦特别看重教师的言传身教,看重教师的表率作用。他提出要慎择师资,选择教师不仅要看他的学识多少,学问深浅,更重要的是他的学识对他个人的日常生活已经发生了多少良好的影响,所谓学识与个人操守之间是否是贯通的,也就是教师在言语举止、工作作风上表现出的气质风度。 EofymAi%  
=,spvy'"*C  
  这种与人的学养贯通的气质风度,对学生尤具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具偶像的魅力,人在青年期都有崇拜偶像的天性,因此教师的深厚的学养与严谨操守相贯通的气质风度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资质。潘光旦认为教师风度的表率作用远远胜过训导中实行的那些生活戒条和所订的几种奖惩功过的条例。因此,当“素质教育”成为21世纪的中国教育界的主流说法时,且莫忘记提高教师的素养才是“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uPcXq:L~  
m0ER@BXRn  
Ta ?_5  
Qu?R8+"KS  
(一个我很是尊敬的人向我推荐了潘光旦,今日搜索出来,难免心情激荡,感叹不已.将搜索的资料放了部分上来.与众君分享,学习.有兴趣的可以去搜索--感谢网络的发展,至少在提供资料上总能让你惊喜.)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12-24
引用第0楼so_blue于2009-12-24 10:49发表的 中国现代教育界的先驱--潘光旦的教育观 : B:5Rr}eY+  
让受教育者学会区分是非真伪,使这种辨别力不仅仅限于科学家、哲学家;学会辨别善恶荣辱,使这种辨别力不限于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学会识别利害取舍的途径,使这种辨别力不限于商人和企业家;学会美丑精粗的鉴赏的能力,使这种审美能力不限于文学家、艺术家。人由“自求”至“自得”,便是水到渠成。
*W.C7=  
RN$1bxY  
使受教者变成区分是非真伪,辨别善恶荣辱,识别利害取舍,学会美丑精粗。其实我们一生都在进行这几个方面的学习,我更觉得教育,应该是教给受教者如何取得以上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教育者则身体力行。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12-25
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令被教育者自我完善. 61SlVec*o8  
或者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令被教育者有自我完善的主动意愿和能力. *,e:]!*  
kE:nsXI )  
那么首先是令其产生自我完善的意识. 但是意识只能个人自己产生,旁人是无法提供道路的. [b 6R%  
而这里,教育就派上用场了.教育固然无法提供道路,或者说从无意识到意识,本也是无路可走(但是我坚信自我完善的种子是在每个人的心里的.不管我们能够意识到,不论我们能否发掘).  教育可以把孩子从无知的混沌引向对智慧的思考,而这思考积累的结果,必然最终会指引人本身. &M46&^Jho  
M9!HQ   
人从何而来?到何处去?为何存在这世上?当每个受教育者认真去思考并努力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时候,我相信,从无意识到自我完善的意识之间的桥梁已经建起来了. m_.>C  
.:@Ykdm4I  
当然了,这自我完善的意识最终会到达的地步,不仅受教育者前期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努力. `b Fff %_  
K~c=M",mW  
而教育,其实是贯穿始终的过程,无论是引导还是约束(我不赞成完全的自由主义,比如基本的道德规范,做人准则,是需要硬性约束的). !k 6K?xt  
1;C+$  
我相信教育决不是灌输观点,也绝不止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打开一扇扇门. #bUXgn>  
~D<IB#C  
领着受教育者走到这扇门前,是教育者最重要的责任. A0o-:n Fu  
受教育者走向并打开那些通向智慧的大门,无疑是对教育者的最好报答.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12-25
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令被教育者自我完善. zDw5]*R  
或者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令被教育者有自我完善的主动意愿和能力. N/Z2hn/m  
!ipR$ dM  
“自我完善”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解释。  ]^Qn  
令被教育者进行“自我完善”,也可能是从被教育角度进行的“完善” 9`1O"R/  
我比较认同说文解字里面的观点“「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所谓教育就是使得受教者按照施教者的方式进行思考、活动。 @aAW*D~-J  
教育的体制始终都是围绕着这个进行的,不论是愚民教育还是各种教育,都是为了使得受教者按照施教者的方式去生活、生存。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1-12
俺也来分享分享 [Jogt#Fj ]  
}q $5ig  
潘光旦先生翻译的“自由教育论”也是满值得一看的
The answer,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01-14
我一直以来好想去支教的梦想,但不知从哪里开始呢。
制定目标,向目标出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